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良君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2,19(1):112-112
"文化"是文化学极其关键和重要的基本概念.其现代含义甚为广泛而复杂,很难给它下一个能博得大家共识的简单的定义. 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和"化"两个字的复合."文"的本义指在胸前刻的花纹,进而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初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后引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浦东”名称小考 黄浦江将上海地区分隔成浦西和浦东两个部分。“浦东”作为一个区域,其名称在明代中叶以后就开始出现。在嘉靖和万历《上海县志》上都记载着:“……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杨淄偻,此为浦东之水也”。①到清代,“浦东”这一名称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浦东的区域,历史上时有变动,因而有了广义和狭义之 相似文献
3.
荆世群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8):95-98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更客观、理智、冷静的研究 ,无论是对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发掘 ,还是对其缺失的反思都达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5.
标点符号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国胜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一、标点符号的性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的语言就有了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在书面语中,除了词语形式之外,还有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和标明词语的性质、作用的符号。这种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和标明词语的性质、作用的符号,就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简称“标点”。和文字一样,标点也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书面上,如果没有标点,词语形式就不能表达,或者不能很好地表达某一特定的意思;有了标点,人们就可以准确地、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请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门)下雨了(3)… 相似文献
6.
李喜所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直报》,是一份内容丰富、编辑合理、呼吁变革、传递信息、服务社会的近代报纸,留存了探讨世纪之交天津、华北乃至全国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资料。该报立足天津大都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作者队伍、读者群及影响全国的发行网络,为时人所关注,严复的许多重要文章都发表于此。中立和求新,是《直报》所遵循的政治尺度;介绍新知和传播新思想,是《直报》的文化关怀;关注社会和服务市民,是《直报》的社会责任。总之,《直报》虽然是一份商业报纸,但充满了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切,与那时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大体同步。 相似文献
7.
8.
9.
11.
12.
13.
清诗分期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清朝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如果说中古的盛唐之音和宋诗的纤秀工致标志着它们各自时代的艺术潮流和美学精神,那末,出现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诗,则以其对精神解放的执著的追求,迂曲地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清代诗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诗说之多和门派之众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也正是伴随着这个封建王朝的没落,迅速地走向衰微和僵死。这种繁盛与凋敝的转化,几乎发生在历史的一瞬间——从咸丰年间算起,前后只有几十年时间。 文学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的腐朽没落是注定了的,但它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里中央集权统治最集中最严密的一个朝代,也是文化思想禁 相似文献
14.
15.
16.
徐安琪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民歌和外国乐曲有密切关系。唐代曲子词最早也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据任二北《敦煌曲初探》的考证,较早的敦煌词产生于武则天朝(如《苏莫遮》咏五台山六首)。它们已经具有多样而较完备的艺术形式,既有字数较小的小令,也有字数较多的中调和长调。虽然大多数作品还表现出不成熟的原始状态,但题材广泛,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和生活气息。文人依调填词始于唐代初叶,至8世纪前半期,染指者渐多。唐玄宗李隆… 相似文献
17.
张骏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1)
西藏壁画是世界屋脊艺术百花园地内的一丛奇葩,在西藏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它既起到过麻痹人们心灵的精神鸦片作用,又为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今天,它不仅仍具有艺术上的欣尝和借鉴价值,还为研究西藏社会发展提供了形象化的历史资料。西藏壁画以它悠久的历史、独具的风貌、丰富的遗存而受到世人的关注。它是智慧的藏族人民贡献给祖国文化宝窟的一串璀灿的明珠。 相似文献
19.
以近三十年为考察时段,关于中国文学理论“转型”的提法颇多。就研究观念来看,“内转外突”模式存在着深层的弊端,而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不失为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考察策略。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关学的历史的观点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以此为视角,不难发现,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逐渐破除了原有的“社会-政治”型式,向着新的“审美-历史”型式迈进。表现为审美因素、形式因素的内部研究比重逐渐提升,涉及诸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外部研究也转换着其展现方式,内部与外部、审美因素与社会历史因素相互影响,此消彼长,不断谋求彼此之间的和谐比重,以促成“审美-历史”型式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20.
理学在宋代的出现与形成,一方面与唐宋之际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魏晋以来佛教传入所带来的文化挑战有关。经过北宋学者的努力,宋代理学最终形成了一套以“理”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与话语实践。其主要特点包括: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主要集中于心性的工夫论。理学在南宋时期产生了进一步的分化,即分化为狭义的“理学”与“心学”两派。前者以朱熹为代表,讲求在物上求理;后者以陆九渊为代表,主张在心上求理。作为一种产生自中唐、确立于北宋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思想体系,理学应被视作“亚近代”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并应在“亚近代化”范畴下得到积极的肯定与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