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辨明新诗与旧诗的性质"入手,探讨"新诗的前程",是废名《谈新诗》的问题和方法。废名从"诗的感觉"入手,把新诗的源流上溯到晚唐的"温李"乃至六朝,为新诗发展寻找源头活水。废名标举"诗的内容",是希望打破对旧诗形式的迷恋,同时为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正名。废名以"内容"为本体的诗学观,颠覆了传统诗学的形式本体观。废名的"散文的文字"、"诗的内容"的新诗观念,体现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趋势,他和朱自清所见略同,但早于朱自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诗史上,人们不会忘记朱自清的名字。他不但是最早在新诗恳地开辟草莱、辛勤耕耘的拓荒者之一,而且还是毕生关注着新诗发展,以大量新诗评论为新诗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先驱者之一。众所周知,他是《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编选者,那篇著名的《导言》是对新诗第一个十  相似文献   

3.
程光炜是19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在新诗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建构起以时间为经、以重点群体与现象为纬的"现代性"述史模式;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诗歌实际,做深刻的思想阐发;坚持本体立场,形成了带有诗性的研究风格。他的新诗研究在思想和方法上为后来者提供了无限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谈他的诗歌,他也未给自己编过一本诗集,这真是件憾事。 朱自清的新诗作品并不丰饶,而且多数作于青年时期,但他一生与新诗有不解之缘。从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创作第一首题画诗《睡吧,小小的人》开始,他先后在《新潮》、《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诗》等报刊发表了六七十首诗作。一九二一年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次年创办中国第一本诗刊《诗》,由朱自清和刘延陵、俞平伯,叶圣陶主办。一九二二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了文学丛书之一《雪朝》,内收八位诗人作品,公推朱自清首席。后又编成诗、散文合集《踪迹》。此后,他潜心新诗理论研究,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诗论。《新诗杂话》一书是他研究成果的集萃。与此同时,他仍不断受诗兴趋遣,写出一些新诗。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为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中两代启蒙者纷纷参与新诗创作"尝试",北京大学因之成为新诗诞生的渊薮。与传统诗歌"外断内接"的深潜联系,异域诗精神与艺术的影响,是新诗发生发展另一动因。"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兼容并存,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自由实践,构成新诗多元生态的格局。以文学刊物或社团为中心的诗人群体,胡适、刘半农、郭沫若、冰心、朱自清、冯至、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等诗人,对于新诗书写现实及人生之关系、情感抒写传达方式、自由与格律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为20世纪20年代新诗萌生与发展、艺术精品的创造作了境界独特风采殊异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新梳理和审视了废名诗学的核心、创作观、新诗的标准以及诗与非诗的问题,试图把废名对新诗的理解"还原"到他《谈新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新诗和新诗理论都是从胡适开始的。他的新诗理论集中体现在1919年写的《谈新诗》一文中,也散见在评论、序言、通信中。尽管其理论并不系统,也欠深刻,但却代表了新诗开创初期的理论水平。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胡适的诗歌主张,“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者,大体上也这般作他们的诗。《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这个评价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在中国新诗,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和永久性的意义。《新青年》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产生及其被接受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创作文本的示范。胡适与陈独秀关于文学革命的对话也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呼声。自《新青年》杂志陆续刊出新诗作品开始,还产生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拥有的以审美、抒情、哲理三者相结合为抒情或叙事特性的艺术传统。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用诸多优秀的作品,向新诗历史和新诗读者们预言,五四时代的诗人们如何用探索实践完成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从萌芽逐渐走向诗性美与人性美结合并渐趋成熟这样一份沉重而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重新审视新诗的精神遗产是诗歌研究界不可回避的问题,肖学周新著《为新诗赋形》直面新诗语言问题,以闻一多为个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多方面的特征,厘定闻一多新诗创作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对新诗赋形的理论赋形,即双重赋形,这一新诗阐释学实践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白话新诗整体上难以摆脱母语方言化的历史语境,受此影响的白话新诗在不同媒介上刊布、重版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面临一个方言化与去方言化的纠缠过程。以《尝试集》《志摩的诗》《十年诗选》等诗集为例,可阐释这一过程的不同侧面与成因,不同版本所呈现出的历史面貌与修改模式,以及操作过程中遭遇的新诗语言困境。  相似文献   

11.
《李长之文集》失收的新诗材料经整理得诗8首、译作3首、诗话1篇.由这批文献出发,管窥李长之54年新诗生涯,足见他是新诗发展史上的多面手.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长之与卞之琳、林庚等人交往密切,并将《益世报·文学副刊》打造成自由诗创作者的重要阵地.他致力于译介德语诗歌,希图以德诗的精神和生命力来疗补中国新诗.在新诗批评领域,李长之见解精当,并自觉反思新诗批评文体,是为现代诗论转型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2.
诗人毛泽东及其诗词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对中国当代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新诗与传统的关系上,毛泽东及其诗词,为连接新、旧诗体"断层"架起了巨大桥梁;在新诗与群众的关系上,毛诗为新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树立了光辉榜样;在新诗创作艺术规律上,毛诗为新诗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艺术经验;在新诗的发展道路上,毛诗为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了可贵的实验.  相似文献   

13.
新诗的哲学精神不同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表现为对超越现世的另一个世界的追问,对宇宙真理的追问。这种哲学精神的先驱者是王国维。王国维的诗学思想以严格的哲学思想为基础,认为诗歌与哲学一样,都是真理表现的手段。王国维的诗学思想虽出现在白话新诗产生之前,但它属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范围,广义地讲也应属于"新诗",新诗的哲学精神也一直沿着王国维所指引的方向前进。新诗精神的探讨虽然从"诗界革命"就开始了,但"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著作,虽然有西方哲学思想的支撑,也明确地提出了"形而上学"这一纯哲学概念,但在诗学的哲学观念上,王国维比鲁迅更明确、更彻底、更系统,也更早提出,且王国维除了理论外还有哲学诗创作实践。只是,由于王国维观念的先锋和产生在白话诗之前等原因,致其诗学观念至今无人注意,但他事实上已构成新诗哲学精神的先驱,一位潜在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很长时间里他并未注意到诗歌界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新青年》开始刊登白话诗),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古典文学,并以能写漂亮的旧体诗文而受到师友的赞赏。“五四”运动打开了他的政治、文学眼界,把他推入中国方兴未艾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中。他于1920年兴致勃勃地开始试写新诗。1921年,旗帜鲜明地宣告:“若要去做诗,只有新诗这条路走”,“要做诗,定得做新诗”。他大步跨进最早的新诗建设者的行列。同许多新诗诗人一样,除了大量创制新诗,闻一多也热衷于新诗建设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接触到新诗发展的若干本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诗的未来展望吕汉东笔者写过一点新诗,并且搞过一些关于中国新诗的科研与教学,所以对中国新诗的未来命运非常关注。如果从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二卷六号上发表白话诗八首算起,迄今新诗已走过了她既坎坷磨难又流光溢彩的80年的生命历程。众所周知,新诗是...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新诗发展的历史,从草创到成熟,到新的崛起,经验和教训同样引人注目。艾青的道路,终于到达了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顶点。为“人民诗人”,为“泰斗”,艾青的新诗创作实绩继郭沫若而起成为又一座高峰,艾青的新诗美学思想作为他创作的指导,其探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成熟期的突出代表,艾青的诗以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艾青的创作生涯,从大堰河时期到唱“归来的歌”,继续了半个世纪。其间关于新诗的理论探讨。辑有一部《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四十年代出版的《诗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后期一些理  相似文献   

17.
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的新诗,在“五四”诗坛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映耀着整整一个时代。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整整十年间,埋头于古代史的研究,他笔下的诗流壅滞了。“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沸了郭沫若胸中的热血。他别妇抛雏,只身逃回祖国。诗情又在他身上汹涌起来。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写了将近30首诗,合成《战声集》出版。这是新诗巨匠郭沫若诗笔冰封了十年后的解冻,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注意。但是,它们当时远远没引起如《女神》那样的巨大反响,在文学史上也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这个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新梳理和审视了废名诗学的核心、创作观、新诗的标准以及诗与非诗的问题,试图把废名对新诗的理解还原到他《谈新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五四时期如果不是由胡适来作"鞋样上总还是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尝试集》,而是直接从中国历代白话诗歌的创作及翻译中,精选一部《中国白话诗集》,集中展示一批成熟的、不乏经典意味的白话诗佳作,那对于现代新诗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一定会好得多,对于迅速奠定新诗的地位,昭示新诗的方向,一定会有效得多,中国新诗也会因此少走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20.
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大师,一向关心“五四”以来的新诗运动。他既是我国现代新诗运动的热情倡导者与有力维护者,早年还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直接推动新诗运动的发展。早在1927年8月,就曾在江西庐山连续写了两首卓具特色的新诗。《我们在月光底下缓步》署名“玄珠”,刊行于同年《文学周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