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愁是一种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是一种美学,这是海外华人文学为中华民族文学传统提供的重要积累。离国去家的心灵剧痛,异域羁旅的现实禁囿,使乡愁获得丰富的审美形态,而文化归属、生命原型的命题,使乡愁进入哲学的层面。乡愁因乡土而生,海外华人作家以心灵安顿中生命展开的追求,拓展了乡土、故国空间,构建起超越家园之思、国族之愿的乡土观。在海外华人作家笔下,乡愁是个体心灵的回忆美学,它以个人化的记忆展开生命感觉,在"遥远"的多种指向中产生审美的心境距离,呈现"甜蜜折磨"的审美形态,将"可望而不可欲"的历史记忆转化为不受时间侵蚀的艺术情怀,并最终指向了精神原乡。古典而乡土的乡愁意象中融入现代的、世界的因素,使海外华人文学中乡愁的美学形态丰富而深刻。  相似文献   

2.
作家王芳的儿童小说《倾听拔节的声音》讲述了一个以"他者"影响促动儿童成长的故事.这是一部有着独特叙述视角的优秀作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是小说的创作理念,小说中的主人公男孩诺一经历了成长中四重障碍.老师、朋友、诗歌成为克服障碍的"他者","他者"以倾听者、保护者、引渡者的身份出现在诺一面前,抚平心灵的创伤.热爱生命,用文学的温情疗愈创伤,这是作家的追求所在,也正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社会运动,美国南方重农运动的重要性首先取决于其文学意义,而非其政治或经济影响。面对工业主义对人类心灵家园的肆意践踏,重农作家们深信文学艺术依然对人类具有强大的精神救赎功能,他们强烈主张回归古希腊诗学传统,以从艺术王国中寻回那个凸显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就在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反叛中他们重新确立和诠释了南方独特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张先飞 《河南社会科学》2016,(4):90-105,124
五四时期,建造新的感觉世界与情感世界,即"人间感"塑造,成为现代人道主义"人的文学"运动的重要职责,也促成了初期新文学的主题与形态生成。"人的文学"家在人道主义启示下产生出新的世界感受,就是人类兄弟间"爱"的联系:正面感受,除"神圣感"外,既有发现"人间"正当联系时的欣喜与紧张感,和与他人的胞与之情,又有发现人类一体的神秘联系的欢喜与惊异感等;负面感受,是当新文艺家面对漠视"人间"正当"爱"的联系的社会现象时,所产生的种种悲哀、无奈、激愤之感。"人的文学"家通过创作将新的感觉与情感固化为文学主题、形态。周作人是"人间感"发现及文学表现的核心作家,叶绍钧也从"生命哲学"出发表达出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自然书写是知青文学主题中的一个重要侧面,知青作家通过对大自然风光的细致描绘、对大自然所造成的苦难勇敢超越,以及对大自然蕴藏的生命伟力的深刻发掘,展现了自然对于那一代人青春理想、生命沉思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意义.知青作家通过饱含深情的书写,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当自然作为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对照时,家园感得以呈现和强化,并且以理想化的家园想象.成为精神世界恒久的烛照.知青作家通过描绘人类与自然之间征服与反征服的过程,证明了人类不可能超越自然力量而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与自然和平共处,才能实现和谐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而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边城>的悲剧是人类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惑冲突的悲剧,预示了人类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在题材选择、语言、叙事手法及其对原乡和异乡的认同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历史与现实、中西文化传统、原乡与异乡边界上所作的探索.这种"跨越边界"的努力,反映出作者崭新的历史、族群和文化观,对于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外神话传说对后人创作及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传说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作为初民的幻想、人类文学的源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神话传说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世作家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素材,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神话传说独有的美学价值,对神话的研究已远远超过神话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外华人文学,于二战后数十年间,取得日益显著的成就。近年以来,已引起国内文化界的关注,并为许多出版家所瞩目。有的学人且定为科研课题,尤其使着广大青年读者感到浓厚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许清友同志接受文史出版社委托,锐意编订这一《海外华人作家名作系列》。丛书内容,暂限散文、小说;选录范围,不含港、台及临时寄寓异域之大陆作家的作品,不含非华人作家的华语华文作品,而只取定居于美欧及亚非拉诸国华人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用华语华文写的,也间有使用所在国的语文、主要是英语英文写的,入选后亦一律译作华语华文。这些已成为作家的华人以至华裔,除个别或极少数外,大都加入了所在国家国籍,其作品自然各自分别属于所在国家的少数民族文艺,或放异采,亦感势孤。一加裒集,便成巨帙,且得显现出特殊丰厚的文化意义。它在反映着众多不同地域性风采的同时,更将从总体上具备着20世纪中国文化之延伸的特色。这便是它理应受到普遍瞩目与关注的根本原因和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12.
商人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从出现之日起就受到了作家的批判和诋毁.在世界文学史上,商人受到了无休止的道德审判.批判现实主义将他们送上了断头台,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毫不客气地将他们埋葬了.但商人形象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时连作家也为之倾倒.事实上,商人的确是现代生活中生命力顽强的形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人的雄心体现了一种人类精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上,商人形象都在显示出人类精神的动人一面.  相似文献   

13.
抗战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新文学作家在无家可归的"流亡"生涯中,深刻地理解了"个人"与"民族""、小家"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漂泊"使他们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并深刻反思了五四启蒙的历史局限性;"流亡"既激发起了他们奋起反抗的复仇意识,也强化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因此呼唤民族精神、渴望民族复兴,几乎就是抗战文学的时代主旋律:它以爱国主义为主导思想,以民族本位为核心价值观,以文学叙事为表达方式,为新文学的后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陈晓明 《河北学刊》2003,23(5):112-119
"60年代出生群体"仅仅因为年龄上的相近而被列为一个创作群体,虽然这一称谓并不意味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这些作家的文学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风格也有相近之处.他们远离意识形态中心,创建一种回到文本、回到个人经验的文学趋势.这一代作家无疑把当代中国的文学带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创造了汉语言文学在叙事方法、语言表现以及个人的内心体验方面的崭新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既表明传统中国文学的顽强韧性,又预示着未来无限开阔却杂乱的前景.他们是一种象征、坐标,一种终结与寓言.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文学是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拥有诸多共同之处的"传奇",他们文学之中所显示出的生态文学的倾向使其作品充满了东方式的诗意之美和哲理之美,更在其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展开了对于东方生态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湘西世界"与"伊豆汤岛"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吸收自然"的自然生境与文学生境的经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黄万华 《东岳论丛》2011,32(7):15-19
开放的民风、迁徙的人生与儒家传统的丰厚积淀相融汇,成为鲁籍作家创作最宝贵、丰富的资源。在这种创作资源的开掘中,境外鲁籍作家提供了"现代性的中国化"的丰富经验,从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中拓展出转化"他者"文化资源的空间,以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创造力和自觉自主的选择意识使"中国性"处于不断开放、流动的状态,深化丰富了"乡愁美学"等文学形态,而他们的"越界"写作是传统在迁徙中变化的结果,尤其使战后出生的境外鲁籍作家的情感想象力、艺术创造力都前所未有地爆发,呈现出齐鲁文化史上又一个奇观。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后,语言原乡的寻找和构建,成为文学创作中异常活跃的因素.作家们越来越意识到汉语多重危机的存在,对汉语源头的化用,对民间性深层次话语的开掘,成为作家们构筑语言原乡的重要内容,这种努力存在于从中国大陆到台港澳、海外华人社会的广阔空间.而抗衡语言"暴力"的清醒意识,开放于世界语言的开阔视野等,使作家们构建的语言原乡有可能在纯正中呈现丰富.不管在中国大陆、台港澳,还是在海外华人社会,作家们的共同选择,将是用自己的艺术生命去复苏汉语作为语言原乡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8.
"人类性"要素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研究者的思维定势、研究模式和受"西方视角"影响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只有那些所谓边缘作家的作品才具备人类性,相反,那些所谓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性整体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丰富的人类性.而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文学,其最深刻的变化和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作家主体归属意识中的"人类性"意识的增强和作品对"人类性"追求的强化.因此,从人类性的视角才能真正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也才能认识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抵牾、碰撞,成为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反传统"的历史印记,但"重估"是现代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再次遭遇"传统"的挑战,文化和传统问题随着‘寻根文学'的勃兴而进入作家、批评家视野.90年代,"现代化"遭到质疑,文学发生了转型.面对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仍充满信心,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20.
知青作家的生活经验直接制约着寻根文学的创作选择 ,并最终决定了寻根文学的创作取向。知青作家在文化寻根意义上对自我的超越有可能使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广阔的文化历史空间 ,但是 ,他们的某种既成的创作经验也可能构成他们超越自我的审美局限。倡导寻根文学的知青作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两难是新时期文学转型所面对的历史选择的和文化判断上的一个深刻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