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契丹依靠骑兵,雄霸北方草原,与两宋、西夏对峙,建立辽国和西辽国,在历史上存在了近10个世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契丹骑兵的概念、分类进行考证。骑兵是乘在驯化动物上执行军事任务的陆军。契丹骑兵主要以骑马为主,按照骑兵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可分为:战骑、拦子马、打草谷骑和驿骑四种,并对其分别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2.
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归明人是指投归北宋的辽国人,是宋辽共存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接纳,无时不受宋辽关系所影响,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不断调整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具体表现为:"澶渊之盟"前积极吸纳契丹归明人;"澶渊之盟"后有限地接纳契丹归明人;到北宋末期对契丹归明人加以重用。  相似文献   

3.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国展开了进攻。已经和辽国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统治集团,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宋史·徽宗本纪》)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金“海上之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辽国宣告覆亡,而在这之后两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也成了金人的阶下囚。一个世世代代居住在边陲荒徼的弱小民族,何以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纵横捭阖,连灭两个大国?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认为,辽国是以就尽之运,抗金国锐气方张之师,即使宋朝以倾国之力援助辽国,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延续辽朝国祚,更不能阻遏金人南下,  相似文献   

4.
北宋频繁派遣使臣前往辽国,部分使臣将出使期间的见闻与感受形诸歌咏。使臣们出使途中情绪往往恶劣,诗歌中表现为对于异乡的气候风景、异族的民俗风情的排斥不接受,愁苦落寞的意绪成为使辽诗的主旋律。他们在诗歌里要追究五代割让土地与北宋不能收回失地的原因,检讨现实的对辽政策。他们到达辽国之后,通过实际的接触,对待异乡异族的情感往往会有相当的转变。往往从拒斥转向适应,从陌生转向友好。他们或者将这种交往的过程与感受形诸文字,甚至能够产生更加广泛的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宋与夏、辽为邻,边界万里.因沿边许多地区,“川原夷旷,便于骑战”。所以,如何对付夏、辽精锐骑兵的奔突侵袭,成了困扰北宋王朝的一个重大问题.宋一方面在沿边采取开挖塘泊、广种榆柳、深沟高垒,修筑堡寨等措施以限北骑,另一方面力图发展自己的骑兵与夏、辽抗衡。沿边市马,耗资甚巨,“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而利用民间力量没置买马社,则简便易成,颇有成效,对北宋马军的建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宋、西夏政权长期对峙中,北宋王朝对黄河的军事功能颇为借重,并在黄河沿线的兵力部署、防凌和打凌等活动中多有体现。这种军事战略的运用,客观上为北宋王朝防御西夏发挥了一定的有效作用,成为其整体对外军事防御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这一战略也充分暴露出北宋王朝对外斗争中的软弱性,为宋夏斗争的长期开展带来一定弊端。  相似文献   

7.
<正> 北宋王朝(960—1127),从它建立开始,便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北方的辽(有时称契丹),西北的夏(习惯上称西夏),经常侵扰边境,不断发生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北宋虽然有上百万的正规军,又是当时最富庶的国家,但却不能取胜。它不仅不能打败辽国,就是对仅占有数州之地的西夏也招架不住,一败再败。在以往有关北宋对外战争的  相似文献   

8.
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与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欧阳修、苏颂、苏辙在出使辽国(契丹)途中写下的纪行诗,记录了他们经行的路线和沿途见闻,为认识辽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苏颂的前后<使辽诗>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在辽宋西夏金政权长期对峙的复杂环境下,尤其是在防御北方辽朝的过程中,黄河防线的军事建设被宋廷置于重要的地位加以对待。反映到现实中,这不仅在君臣的言论中多有彰显,也突出表现于北宋对黄河沿线驻军的高度重视及东流、北流治河方略的长期纷争、军事防线建设的持续开展之中。北宋王朝对黄河军事防御战略的贯彻与实施,虽是其“守内虚外”政策的一种产物,但客观上则对防御辽朝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永乐筑城与永乐之战是宋、夏战争史上很重要的事件,对北宋元丰年间所进行的宋夏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北宋统治集团欲图复兴、灵的计划受到挫折,宋夏对峙的局面得以继续保持。所以,这次宋夏之战历来为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北宋修筑永乐城以及永乐之战中北宋惨败呢?本文试就此进行一些探讨。一、关于永乐筑城永乐城,又名银川寨(在今陕西榆林县上盐湾乡上盐湾村),是北宋于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收复西夏所据银州后,为实施占据横山,俯视兴灵的战略方针,修筑而取代故银州的新城。据《宋史·地理志》载:“银州,元丰四年收复。五年,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  相似文献   

11.
女真与宋朝在北宋的前三朝除了中间断交20余年外,长期有政治、经济交往,宋政府花费了不少本钱。交往的主线是贡赐贸易,女真带来马匹等土特产,宋朝以赏赐形式支付价钱,双方互惠互利。从宋仁宗朝开始,女真与宋朝联系断绝。在所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中,宋朝将女真当做一个与高丽、西夏甚至辽国同等的国家来对待,并不以其远离中原和人少地小而轻视。在国际战略上,宋朝一直重视女真的地位,前期有赖于其马匹,后期看重其向背的举足轻重。正因为宋朝始终想将其拉拢并以之制约辽国,所以到了重和年间,一拍即合的"海上之盟"便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12.
为了军事防御、维护河道、取材与成荫,宋代政府曾将种植榆柳作为一个国策大力推行,遂使得榆柳在宋代得以大面积种植,这种广泛种植榆柳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到宋代文人墨客的文字抒写.除了榆柳的习性特征常常作为宋代文人情感寄托的载体之外,与榆柳功用相关的诸多社会生存事件,从而架构起宋代文人物化情感的又一途径.以至于榆柳在宋代,许多时候幻化成一个文化名词,彰显着多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胡传志 《学术研究》2005,(3):133-134
辽金先后与两宋并列对峙, 辽金文学后来又融入元代文学之中, 这是辽金文学独特的外部文学环境。因而, 将宋辽金元四代文学综合在一起研究, 不仅有利于拓展辽金文学研究的领域, 还能揭示宋元文学中的有关问题, 对推动宋元文学研究有突出的建设性意义。一、辽代文学与北宋文学、金代文学辽代文学与北宋文学相隔遥远, 两者之间交流不多。但在有限的交流中, 可以看出两者的联系。由于两者水平颇为悬殊, 引人注目的自然是由高向低———由北宋向辽国———的输入。这种输入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图书、典籍的传播。使辽归来的苏辙曾上书朝廷, …  相似文献   

14.
淮建利 《文史哲》2006,(6):111-118
厢军是宋朝的常备军,除具“役作、工徒、营缮”等职能外,还具有明确的对内镇压和对外防御的军事职能。其主要表现在驻守各地的厢军作为一种现实的军事力量,与禁军一起发挥了防御和戍守的重要作用;厢军的军事职能在宋朝军事制度上也有较充分的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前厢军实行了更戍制度,有效补充了各地禁军力量的不足;厢军还是北宋巡检系统中的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由于厢军军事职能的存在,必然会参与对外防御和对内镇压的军事行动,而且在对外防御的战斗中不乏骄人的战绩。厢军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军事职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且同政治状况、官员素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宋神宗熙宁年间,熙河路设置后的进一步扩展和建设,是北宋中期国家统一思想重新提上日程见诸行动的表证。宋政府悉心经营熙河路,目的是为灭亡西夏打基础。由于其间遇到了许多困难,致使熙河路的发展收效甚微。由此表明北宋想要实现统一是何等的艰难。但是这一举动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6.
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政府的御边政策有一定的阶段性 ,北宋初期重北边轻西鄙 ,到中期防御重心从北边移到西北 ,自熙宁变法后 ,又以攻为守兼制西夏。这种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 ,主要受北宋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也与周边邻国辽、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有密切关系。它是北宋、辽、西夏、吐蕃等势力相互消长和制衡的产物 ,也是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7.
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讲的西北地区,系指北宋政和元年所划分的政区永兴军路、秦凤路和河东路西北部及西夏全境。它在祖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北宋和西夏为争夺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宋史·夏国传》载道:“党项、吐蕃、角厮罗、董毡、瞎征诸部,夏国兵力之所以争者也,宋之威德亦暨其地,又间获其助焉。”然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迄今多限于局部问题的讨论,尚无专文作通观性的考察,故本文试作探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据对史料考证,先秦时期赵国的骑兵可谓是中国第一支建制骑兵。围绕这一问题予以进一步的史学考察,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否定了赵国的骑兵起源于赵襄子时期或赵肃侯时期的说法,而肯定了它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果。其次,对赵国骑兵的兵源、武器配备、战马来源及战术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赵国骑兵的真实威力进行了评价。最后,从人员、武器、马匹等方面分析了赵国骑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西汉末东汉初,骑兵开始装备高马鞍,增加了骑乘的舒适度.西晋,马镫开始应用于骑乘.十六国时期骑兵装备双马镫.高马鞍和双马镫的应用导致了骑兵战术的新变化,使得重装骑兵成为可能.正面攻击、中央突破和长途奔袭的骑兵战术,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战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据对史料考证,先秦时期赵国的骑兵可谓是中国第一支建制骑兵.围绕这一问题予以进一步的史学考察,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否定了赵国的骑兵起源于赵襄子时期或赵肃侯时期的说法,而肯定了它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果.其次,对赵国骑兵的兵源、武器配备、战马来源及战术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赵国骑兵的真实威力进行了评价.最后,从人员、武器、马匹等方面分析了赵国骑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