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耀明 《唐都学刊》2012,28(2):39-42
《史记》常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加强人物形象描写,突出人物本质特征。其中不少佳作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展开细致入微的描写,作鲜明的对比和巧妙的烘托,使不同的性格在对比中得以充分展示,也使人物的特征在烘托中给人留下浮雕般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潜意识学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部分。张爱玲十分重视潜意识在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她从潜意识出发打开人物隐秘的心扉,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潜在结构:一方面在对潜意识的分析中寻找人物行为的潜在动因;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感觉和细节描写折射出人物无意识心理——性心理。  相似文献   

3.
李春 《社科纵横》2009,(9):90-91,94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小通讯员、新媳妇及"我"身上发生的小故事,重点描写了军民之情、同志之情,抒发了人性之美、感情之美及人物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小说集中体现了特有的精巧、清新、优美、俊逸的艺术风格,在众多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独具特色,至今在文坛上展示其艺术魅力。本文从选材技巧、心理描写、先抑后扬、细节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朱桂兰  刘茜 《社科纵横》2013,(9):136-139
本文以Edith Wharton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文本中的一些描写和人物会话进行实例分析,探讨她在其小说文本中频繁使用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运用模糊限制语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突显人物个性、铺设情节背景等方面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缺乏或基本没有心理描写,几成定论,然本文作者却持相反态度。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有心理描写,而且十分丰富。并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即注重动态的心理描写,注重调动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环境景物等意识与心理发展变化的同步对应。一言以蔽之: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是分散而隐匿型的。  相似文献   

6.
我这里说的“心灵结构艺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运用心理描写去划刻人物,也不是指那种不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而籍心理情感的变化去结构作品的技法,而是指情节小说中作家在组织故事和描写人物时所渗透的情绪活动和内心情愫的特殊表现,简言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艺术家的“匠心”。茅盾在《〈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一文中,介绍吴宓对《子夜》的评论,在称赞他“看书真也细心竟能领会此非闲笔”等等以后,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7.
扬州评话等说书艺术在心理描写方面形成鲜明民族特色,心理活动互相关联交错形成"心理场",这种心理现象特别富于动态和关联性,并与语言动作紧密配合,避免孤立和静止,擅长即时性立体性刻画人物.这使我们洞悉同时出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不动之动"、"无声之声"的生活况味和艺术韵味."心理场"的艺术魅力使人们熟悉已久的陈旧故事焕发崭新艺术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金玉良缘"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奇缘,与"木石前盟"不同的是它以语言和符号的形式直接出现于宝、黛、钗的恋爱婚姻故事进程中,从而对小说中人物产生了或强烈或微妙、或显现或隐蔽的心理暗示作用.用暗示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来解读"金玉良缘",会给我们带来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作家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独特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心理史学与历史人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去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应注意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物个性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个体心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群体心理的分析。同时 ,在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时应注意个体的阶级性 ,搜集充分的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材料 ,关注那些变动着的心理、生理因素对人物行为的影响和个人之间不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中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凸显出来,如何使中学生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成为我们必须克服的问题,本篇文章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概述、对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等方面的描写,希望能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邢小利 《唐都学刊》2011,27(4):35-43
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及其后来的文学创作,都受到了柳青的一定影响。着重陈忠实和柳青的关系,详述了陈忠实结识柳青、见柳青的过程,陈忠实写柳青,对柳青和《创业史》的反思、评价,以及阅读《创业史》的读书笔记,侧重于有关史实的资料梳理。  相似文献   

12.
张竹赢 《学术交流》2007,(3):149-152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人体描写”,不少人就会以为它和人体绘画、人体摄影等一样,是指对棵体进行描写,其实不然,人体描写和人体文化一样,它包括对人的裸体状态的描写,更泛指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肖象描写、服饰描写、人体细部描写及行为描写,只不过后者在本文中的研究角度与一般的文学描写研究角度不甚相同。因此我们认为;从人体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体描写,至少在我国来说还是个全新的课题;因而笔者在此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努力,很有可能是不成熟和幼稚的。但是如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也令我欣慰。  相似文献   

14.
法国现代派文学由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对现实的丑恶和阴暗的描写发展而来.作家摈弃传统价值和道德,否定现存的意识形态,通过感性的表达方式将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表达出来,进而激发人们对自我存在的反思.这不仅使人获得关于现实存在的思想启示,而且能从作品所描写的情境、人物命运及心理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唤起人们建立新型文学价值形态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田笑霞 《学术交流》2007,(6):157-159
《左传》文辞夸张,富有文学色彩,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最为精彩。从叙事上看,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善于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常常把重点放在与战争相关的其他方面。其记述事件,富于故事性;刘画人物,大多有比较鲜明的个性。文学性的剪裁,用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也是《左传》战争描写中经常运用的手段。作者创造了多样化的篇章结构,调动了多样化的文学表现手段,描写战争的语言简练准确,委婉多讽,还善于利用外交辞令,透辟说理,把战争的描写,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后人称道不已。  相似文献   

16.
李倩倩 《生存》2020,(7):0064-0064
在当前小学教学活动中,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阅读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不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才能不断强化学生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文和阅读书籍当中,包含很多描写群体人物的方法,只有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度阅读和探究,才能确保学生累积更多知识,为强化小学生写作水平也能提供有利保障。因此本文就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描写群体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写作方法,进而为促进小学生未来稳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柳青在他的长篇名作《创业史》中,从不同阶级、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具体实际出发,赋予一些人以正剧或悲剧的主调,赋予另一些人以喜剧的主调,同时又使其中有些人物除主调之外还兼有另一种辅助性的色调,从而使作品所着力塑造的农民群象成为正剧和喜剧两种色调经纬相交的复合体。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喜剧手法在刻划人物中的运用。 (一) 当作家刻划梁生宝和高增福这两个主要的肯定性人物时,深为他们淳朴博大的情操和境界所感动,往往无法自己地从正面直抒胸臆,满怀激情地加以赞颂,因而这两个艺术形象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最通常表现的一种情态———哭,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常见,而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更不胜枚举。《红楼梦》是中国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人物情态描写的典范。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特别是哭态更引人注目。作者以蘸满感情的笔触,传神尽意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有关张飞的人物描写,有一些固定模式的词语.同样的词语也会用在相近人物的身上.日本的军记物语中虽多有人物的衣装描写,却很少有像<三国演义>那样的人物相貌,乃至五官的描写.作为例外,引用中国故事较多的<太平记>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承接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太平记>中的定型化言语表现又影响到了日本近世翻译成日文的<通俗三国志>.追根溯源,以先行文学中的人物来比喻或说明作品中人物的方法,可以追溯到汉代人物樊哙在<三国演义>中的引用.日中文学之间的承接影响关系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结合将有助于廓清两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短篇小说,如若从它的刍型——神话期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但在人物肖像描写上,却长期存在着缺乏鲜明的形象性和明确的性格目的的问题。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在古典长篇而主要是外国短篇的影响和启迪下,经鲁迅等大师之手,才逐渐积累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表现技法,建国后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和提高。本文不拟详细考析肖像描写手法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刻划人物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想侧重探讨一下当代短篇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方面有哪些值得研究和借鉴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