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着重分析在十七年及文革那一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因郭小川个人感受、体验、情感的表达受制于其时稳定、统一的话语体系,从而造成其诗作中的某些矛盾。这些矛盾都被真实地得以呈现,于是赋予了其诗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思想品位。  相似文献   

2.
作为诗人,郭小川在当代文学史上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被推崇的几首诗,还体现在思想史层面。在下放干校时期,他的诗歌创作折射出特定阶段的历史状貌,从紧跟主旋律的颂歌到充满个性的呐喊,他的思想经受了由盲从到清醒的痛苦蜕变,呈现了一位左翼知识分子复杂的心灵成长史。更为确切地说,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身处思想改造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从迷茫、分裂、挣扎到反抗的艰难的自启蒙历程。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矛盾及其化解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贫困生的心理矛盾,并提出了化解他们心理矛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作为历代遗民中颇具特色的士人群体,南宋遗民诗人在共同的悲愤忧患与隐匿遁世的心理激发下,将先贤杜甫与陶渊明作为吟咏效仿与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宗杜与祖陶式的诗歌创作便成为其心理认同的外化.遗民诗人的这种心理认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力诠释了“客观存在决定诗人心态、心态特征影响诗歌创作”这条基本的文学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时代变革的冲击、自我调适的困惑、现实生活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受阻、实际教育的缺失、个性心理的脆弱等六个方面,解决的对策主要是心理建档、情感疏导、加强咨询、正面教育、积极实践、优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是建国后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阶段,十七年里的诗歌更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性,颂歌、战歌和新民歌大行其道,各种主题、题材进入当代诗歌的书写当中。早在建国前就小有名气的诗人郭小川和严辰来到北大荒之后,就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创作了一批表现这一特定场域——北大荒的壮丽山河和人情物景的优秀诗作,虽没有形成特定的诗歌流派,创作阵容也不是很大,但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便可窥探那个特定时代的诗歌创作风格,冥想诗人曾有过的情感体验、心路历程,重拾浓醇的真情。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伦理学研究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对道德矛盾心理的研究。道德矛盾心理研究从传统到现代实现了转型。从个体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道德矛盾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心灵服从阶段、心灵激荡阶段与心灵和谐阶段。心灵和谐是道德矛盾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建设和谐社会就应该重视对心灵和谐的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黄雪丽 《理论界》2012,(6):83-85
心理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心理保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因素,老子的矛盾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他提出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致虚守静"、"柔弱不争"等宝贵思想,为现代人构建和谐心理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对构建和谐心灵与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内心存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优雅与通俗的矛盾,依据耗散结构理论,高校教师必须依照大学生心理系统所具备的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和涨落的特点,有效实现师生互动,以帮助大学生消解心理混沌度,实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矛盾在运动中的和解--关于和谐的哲学初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和谐问题展开哲学讨论.讨论围绕矛盾是起着运动本原作用的范畴和矛盾在运动中的和解这两个命题展开.后一命题是对矛盾解决第四种方法的学理概括.同时论述了矛盾在运动中和解的三种方式.认为和谐是矛盾统一和矛盾协调,更具现实意义的是矛盾在运动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公众不仅承受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而且精神世界也经历了强烈冲击,内心深层次问题也以比较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积极探索解决和消除心理深层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教育,倡导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促进社会利益分配的平衡,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赵惠霞 《人文杂志》2000,(1):109-112
本文论述了审美心理存在的两类结构形式,分析了其衰退和增强的主要变化规律,认为审美心理是一种客观的生理存在,对其存在形式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是把握多种审美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进行比较后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是把矛盾斗争放在第一位;而中国古典哲学则是把矛盾统一放在第一位。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人类社会未来所要走的道路,将会是"仇必和而解",而不会"仇必仇到底"的。本文就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并且揭示出冯先生的矛盾观对于更好地理解与构建"和谐社会"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战士兼诗人"的郭小川,曾因其<致青年公民>这样的政治抒情诗而为当时的读者和评论界所瞩目,同时也因其<望星空>、"爱情三部曲"那样充满着"叛逆"思想的探索性诗篇而广受非议.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重新审视这些当年备受争议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时代高音区内的"不和谐音符"奠定了郭小川在五六十年代诗坛上的"这一个"的当然地位,同时也使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重新解读这些文本,寻绎诗人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可以引发我们许多超越文学本体以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到 1 91 3— 1 91 4年达到顶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到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基本上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水平。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的关系急剧扩大和复杂化 ,这主要表现在全球信息空间和世界资本、商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自然环境的人口压力、民族和宗教冲突以及安全问题的国际化等。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国别或地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增殖关系的全球化。资本增殖关系的全球化在资本全球运行中带来十大矛盾,即资本全球扩张的本性与国家疆界的矛盾、资本生产无限扩大性与世界市场有限性的矛盾、一国资本运动的相对有序性与全球资本运动无序性的矛盾、资本运营的高效性与运营结果分配畸形性的矛盾、全球贸易自由化与国家保护主义的矛盾、全球规则与国别政策的矛盾、主权维护与主权让渡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各自内部的矛盾、资本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矛盾。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保持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并且有很高境界的审美理想,在宋代艺术家中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审美才能。其丰富而精微、灵敏的审美心理经验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20.
喜剧意识是主体超越背反性矛盾并从中获取生之欢乐的审美感悟和生命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审美感知力,它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积淀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审美主体把握和建构喜剧性矛盾的主导因素。主体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发现相伴而生,西方从荷马时代的神话传说至阿里斯托芬之前,中国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至先秦诸子的寓言、散文等,就已经有了背反性矛盾的揭示和喜剧意识的萌生,自此形成了中西方异中有同的喜剧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