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者在创作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想象、感受、理解的活动,其中由这种心理活动所抒发的审美者的情感与想象对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前人实践结果例证的方法,阐述了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自身和对被观察者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和反应,论证了情感性、想象性与音乐审美体验的关系,得出了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由内心的情绪与思想所引发的情感性与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2.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体验,健康人格对审美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人格障碍问题已经是遍及社会各类人群的普遍社会问题,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正在引起关注。通过人格障碍与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人格等三个方面探讨人格障碍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可以为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障碍与审美心理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4.
包装装潢设计的美感是指消费者在挑选、购买和使用商品的实践活动中对于商品包装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包括观察、体验、感知、理解、品味,欣赏和评价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包装设计不仅是物质的产物,而且是心理的产物,关键在于如何了解和获得人们是怎样感受包装商品的心理价值,以及包装设计中体现人们感受的心理价值。由于商品包装的美综合了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因此,人们对包装的审美感受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这种审美关系中,主体和客体都特定化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消费者,作为审美客体的对象是商品包装,因而…  相似文献   

5.
同质化时代下的情感体验设计——以移动通讯终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产品已不仅仅是功能的载体,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人们对产品精神方面的需求越发强烈,设计追求的目标也在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消费者心理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需求。通过对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分析在设计中刺激物对情感反应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情感体验设计的过程中。认为,情感化设计中情感体验指数较高会对用户心理感受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社会和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物质生活产品空前丰富、商品糜集、大众传媒空前发展,人们在心理上对商品有了新的需求,即在要求实用的基础上,要求更高的审美体验和感性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极大地加剧了商业、商品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信息的竞争、视觉的竞争。而进行包装设计诉求对象的潜意识消费心理的研究,对于帮助消费者轻松地、认知商品、获取信息、满足心理深层需求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和谐是人们在认知自然、开拓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创作中 ,长期形成的一种对散文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 ,并以此来显示作者内心生活体验和情感的韵致美。散文的和谐美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以此充分展示出散文情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  相似文献   

8.
艺术感觉之所以与一般感觉不同,是由于有着作家主体意识活动的主动参预,因而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作家在进行艺术感觉时,必然是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体验,使之协调活动,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就对创作主体来说最重要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来谈其与艺术感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探论形状美与色彩美的互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状和色彩所体现的美是一对互助而又为一体的综合现象 ,把两者理性化地结合能加强视觉中体验美的意义。本文在视觉系统中 ,以深度知觉线索中的双眼视差、色觉三原色学说、视觉的生理补色和意念对色觉的作用为基础 ,通过艺术直觉中的审美情感、审美情绪、审美情趣、审美性情、审美心情五种心理和精神现象的体验 ,对色彩美和形状美进行共同分析 ,得出形与色为一体所产生的美在设计中应遵循理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和谐健康的个体心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审美调适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提出的审美调适这一概念,是指运用丰富生动的美感对个体心理进行调整、改善、充实、优化,通过情感的"高峰体验"和审美超越的作用,使心理结构在美感的强烈刺激下经受锻炼而更加坚强,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审美调适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对心理偏激和心理落差的调整来实现心理结构的动态平衡,而审美活动对心灵的调养滋润是保持心理和谐的基本方式,崇高事物和悲剧艺术对否定性情感的宣泄则以相反相成的方式成为审美调适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审美移情理论都注意到了人们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情感赋予客观物象这一事实,关注的对象在于对感性经验的陈述而没有对审美移情在心理活动中的情况作以分析,情感在审美心理的机制与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分析审美的移情必须首先从情感的作用入手,从审美的角度对移情的情感心理机制作以探讨是发展审美心理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审美心理结构在内容上表现为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导的对梦、幻、奇的追求,其直接意义在于在想象中重建某些神话和历史事件,其深层意义则在于重建心理天平,在真与善的维度上实现新的提升,实现新的心理完形,意识形态性质十分复杂.审美心理的形式也是多样复杂的.为了实现审美的心理完形,在运用审美的基本心理形式时,要重视直觉的瞬间自明作用和替生命活动保存诗意自由的作用,又要超越封闭性的生命体验的局限;要善于调控由主客相似关系引发的顺应性情感移注和由主客对立关系引发的逆向性情感体验;要善于进行形式冲动与内在的冲动相互转换,善于解读形式密码,进入哲学式体验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从欣赏歌剧<图兰朵>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出发,分析本民族传统文化定位对音乐审美心理体验的重要影响,并指出艺术的发展史也是欣赏意识和审美态度融合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文艺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实践反作用主要是在一种审美语境中实现的。与那些非审美的理性意识形态以及物质变革等外在性实践模式相比,文艺意识形态实践主要体现为一种内在性的实践模式。它主要通过转化为情感意志等内在心理因素并就在这个领域产生出相应的情感心理效果来实现其实践目的。具体来说,其内在性规定表现为:实践对象的情感心理化;实践目的的人本化;实践方式的体验化;实践效果的感性化。  相似文献   

15.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从总体上讲 ,是鉴赏者观赏影视艺术作品 (客体 )时产生的感受、理解——即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在这一过程中 ,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 ,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影视艺术鉴赏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审美直觉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三个阶段来描述。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审美心理的特征,对大学生审美心理教育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如何提高大学生审美心理教育的有效性,以期对大学生美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所谓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是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美感体验的各种心理要素协调运作所呈现的审美心理形态。它包含多种心理功能要素在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形态统一体很难说是圆形还是方形的,只能说是由多种因素协调运作的有机体。为了表述的方便,我把审美心理共时性结构中的每一要素诸如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看  相似文献   

18.
人们的心理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活动构成。人们在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并不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总会产生各种体验,对它抱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如对某一事物,或喜欢或厌恶,或恐惧或愤怒,或愉快或忧伤等等。这些主观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人们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产生认识和情感,而且在认识和情感的指导和推动下,要有意识地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为了改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反应的评估和生活满意感的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1]它由情感成份(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和认知成份(一般生活满意感和特殊生活满意感)组成,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心理指标,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感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而体育活  相似文献   

20.
心理内视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时必须具有的心理能力,即“观察心灵”与“心灵观察”的能力。心理内视是一种体验,包括形象体验与情感体验。心理内视的心理机制是S·阿瑞提提出的“内觉”体验,它的心理基础是表象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沉、聚散、消融与生成,致使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心理内视的最大功能是创造“循轨”思维所不曾有过的东西,而创造功能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审美;心理内视不为作家独有.心理内视只有进入审美体验的境界,才是文学创作的“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