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材料一:巴老拒设“巴金文学奖”巴金老人一向低调,自爱而谦逊。他曾经明确表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写作六十几年,并无多大成就,现在将我的名字和我(四川)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誉。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巴金诞生于成都正通顺街的故居已经不复存在,对四川省要求予以恢复的消息,老人坚持说“不”。1986年10月,曾连续3封信一再“申明”:“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关于我本人,我的一切都不值得宣传…  相似文献   

2.
23岁那年,正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曹禺写出了他的第一个剧本《雷雨》,也因此结识了巴金。当时,巴金在《文学季刊》任编委,曹禺起初并不是把《雷雨》交给巴金,而是给了他在南开中学上学时最好的同学靳以。对此,曹禺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靳以也许觉得我和他太接近了,为了避嫌,把我的剧本暂时放在抽屉里。过了一段时间,他偶尔和巴金谈起,巴金从抽屉里翻出这个剧本,看完以后,主张马上发表。靳以当然同意了。"  相似文献   

3.
杜运燮在西南联大求学时通过同学萧珊与巴金相识,之后三人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六十余年。目前学界对杜运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品方面,对他个人的研究较少。根据巴金故居整理出的相关藏书和已出版的巴金书信、日记以及杜运燮书信等,分为三个时间段,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大的维度,对三人相识、相交的事实进行梳理和分析,追寻历史细节,以期对杜运燮个人的研究能有所补充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无情地揭露中国封建制度的黑暗、残暴,抨击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的非人剥削,热情地呼唤人民群众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起来反抗。围绕这一主题,他在小说创作中反映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侧面。其中反映现代工人生活和斗争题材的中篇小说《砂丁》和《雪》,在他创作中占着令人注目的地位。巴金早年是个社会活动家。1923年离开成都后,他在上海、南京等地从事过安那其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大概巴金先生是朝鲜人民最熟悉,最尊敬的一位.巴金在《关于<火>——<创作回忆录>之七》(以下简称《回忆录》)中说:“我小的时候就听见人讲朝鲜人的事,谈他们的苦难和斗争,安重根爱国志士刺杀伊藤博文的事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是我少年时期崇拜的一位英雄.”巴金继续谈到他第一次接触朝鲜人,是在1921年或1992年之际.他跟姓高的朝鲜人因学习世界语而接触了几  相似文献   

6.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新版《鲁迅全集》中有关巴金的两条注释有误,兹列出并辩正。 1、全集第六卷第539页注③:巴金 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作家、翻译家。著有长篇小说《家》、《春》、《秋》等。 2、全集第十五卷第363页巴金条: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一九○四年生,四川成都人,作家。一九三四年八月起与鲁迅交往。同年十月间往日本,文学社为他饯行  相似文献   

7.
征粮避险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参加了革命,在晋绥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当一名文艺战士,后归并于西北人民艺校一部。新中国诞生不久,我们奉命随军南下进驻成都。不久就接到上级命令,为缓解军民吃粮危机,要抽调人员分赴各地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征粮工作。我被安排到远离县城的苏坡乡。  相似文献   

8.
敬爱的巴金老师去世多日了,但我的眼前时时浮现着巴老的身影,耳边回响着他的声音,思绪一次次回到十多年前和巴老的两次会面中去……1990年夏,我和中央统战部的几位同行一起在上海拜访巴金老师。记得那天已八十多高龄的巴老精  相似文献   

9.
华人书屋     
“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我的生命在什么时候开花?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这段充满激情的独白,发自晚年巴金之口。依然保持着浪漫主义者的本色,也是他风雨一生的回顾与写照。 巴金的生命历程,与时代洪流的变迁息息相关。这本收录了巴金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10.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又是一个历来就有很大争论的作家.自从他的处女作《灭亡》问世以来,许多文章对他小说的评价差异颇大,但有一点却是大致相同的:那就是都指出了巴金小说中存在的忧郁性问题.我以为,比较全面地考察和探讨巴金小说中的忧郁性问题,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巴金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以及他创作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11.
缅怀巴金     
2005年10月17日,文学巨匠巴金老人走了,带着他那慈祥的微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不了解巴金,但却喜欢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是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字里行间总透着亲切与自然。他的文字那样透明,总是直指人心。巴金喜欢写生活的事,他的文字是那样简单、朴素,可当你细细品味时,蓦然间,你会从文字中猛悟:那些人、那些事不是书中的,是在我们身边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深深刻下了时代的烙印,写出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理解,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东西。这就是我看懂的巴金的文字:朴素中不乏华丽,低调中不缺高亢…  相似文献   

12.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巴金在六七十年的创作历程和基不与本世纪同龄的人生阅历中,从未停止过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说,巴金终其一生用文学创作和自己的言行探索“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他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个自觉地后起改造国民的灵魂,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弘扬现代人格精神的作家。他的创作历程也是他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而巴金对现代人格的弘扬更多地表现为对奴性人格的批判。巴金对奴etlj、格的批判,一eie于主活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看了巴金的一些散文,其中尤以《怀念集》①叫我越读越爱不释手,文章中抒写的感情使人萦怀,催人泪下。它使我从中触到一颗滚烫的心,正如作者多次提到的,勇士丹柯为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而高擎着的一颗“燃烧的心”②。我情不自禁地喊道:“丹柯,这就是我们的巴金!就是我们敬爱的巴金!”巴金从1927年写作《海行杂记》以来,至今已写作散文百余万言,收成集子的将近二十本。因此,巴金不仅是现代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现、当代优秀的散文家。他的  相似文献   

14.
巴金走了,自然有各种形式的纪念和追悼,但我以为撇却世俗、独自上路才是他最后的愿望。一个已经完全无力支撑自己生命活动的老人,有权利选择他最后的归宿,一个已经为中国社会和中国读者耗尽了心血的作家完全可以与这个世界坦然作别。晚年的巴金反复告诉我们,他最希望做符合自己心愿的事情,但常常还是不能如愿。当他在病痛的漫长的折磨中偶然清醒的时候,曾悲怆地表示:“我现在是为你们而活着”。对他而言,这最后告别只能说是太漫长了。巴金还有其他的一些愿望,比如众所周知的“文革”博物馆。据说,他对“文革”如此执著的态度曾经让有些人“…  相似文献   

15.
巴金在《随想录日译本序》里说:“我意外地‘闯’进文坛,探索了五十多年,在结束文学生活之前,我应当记下我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些看法,我个人的独特的看法。”其实,巴金对文艺独特的看法不仅见之于他新时期所写的《随想录》与讲话,而且见之于他六十年来所写的大量序跋、前言、后记与其他评论。梳理与研究这些精辟见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1936年的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更是深深唤醒了年青一代。此间巴金收到了许多书信。追求他的人很多,但他没有爱过任何人。当时,爱国女生中,有一人写的信最多,信中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几乎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从未见过面。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巴金深感萧珊是位开朗、细心的女孩。因为,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这显然是怕巴金不认识她而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7.
血风腥雨的年代,走出了一代呼风唤雨的时代巨人;苦难深重的民族,孕育出璀灿夺目的文学明珠。巴金就是带着赤诚与执着,从30年代走到今天。他蘸着自己的血和泪写作,把切骨的痛苦溶进自已的作品中,向不平的世界叫出灵魂的呼号。 在巴金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都会感到那血的奔腾、泪的流淌、心的颤动。巴金在《灵魂的呼号》中写道,“我的生活是一个苦痛的挣扎,我的作品也是的。” 多少年来,巴金一直被痛苦所围困,这痛苦是时代的苦难,是民族的悲哀,巴金的创作深深  相似文献   

18.
正把原名阎志扬改为阎肃上个世纪50年代,空政文工团领导为了提高创作人员和主要演员的艺术修养,举办过文学讲座,由我(即阎肃之子阎宇)爸阎肃和朱正本、文采讲课,一周讲一次。文工团的歌唱家张映哲曾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阎肃是怎么给我们讲诗词的:手舞足蹈地从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说到高山大川,再从李白、杜甫说到郭沫若、毛泽东。从天上到地下,从古说到今,阎肃说得天花乱坠,大伙听得心旷神怡。"有时,我爸讲完一段,再由张映哲唱一段,找找感觉。他本就不是个严肃的人呢。在西南文工团时,因为我爸总是爱开玩笑,讲故  相似文献   

19.
关于巴金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外学者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但对巴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还是一个较少接触的题目。不少研究者指出了《家》和《红楼梦》的内在联系,但也只局限于个别作品的比较。 巴金自己承认:“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家的影响比较深,我是照西方小说的形式写我的处女作的,以后也就顺着这条道路走去。”①他在谈到自己创作时,毫不隐讳受过某些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该意识到,写作是什么。它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含着虚构性乃至作家的臆想。以巴金的作品对比现实生活,我们发现他的写作中存在着对理想自我的乌托邦幻念。巴金早期和晚年靠坚强意志支撑着的写作生活和作品中的宏大誓愿,多多少少都会在现实中趋于瓦解。首先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觉慧精神与党新性格所代表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我们在《家》中所感受的那样,巴金体现在作品中的认识既有时代的深刻处,又是以其年轻难以真正体察现实人生的全部含义作为代价的。巴金在1957年7月《谈〈家〉》中说:“然而幼稚和大胆救了我。在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