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相似文献   

2.
中秋赏月习俗渊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秋赏月习俗虽然始于何时从无确论,但若从先秦至唐的古代赏月诗中寻求线索,可得出结论是:赏月诗从先秦至唐,有一个从一般的赏月诗向赏明月、赏秋月、赏十五明月、乃至赏八月十五中秋月诗的发展过程,由此可得出中秋赏月习俗应萌发于南北朝、始成于初盛唐、渐兴于中唐、大盛于晚唐的论断。  相似文献   

3.
正农历八月十五历来是中国文人墨客赏月赋诗的绝佳时节,历史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中秋联。相传,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里长老出了个上联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脱口说出"中秋八月中"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联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古时有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  相似文献   

4.
侯景娟 《老友》2010,(9):19-19
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晋朝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代时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  相似文献   

5.
或许这个中秋,那些擦肩而过的偶遇,会在月圆之夜绽放奇美的花朵;或许这个中秋,因爱团圆的情侣们,注定在这个最诗情画意的日子里长相厮守;或许这个中秋,那远在他乡的至亲,只能在明月高挂的时刻诉说远方的思念……爱有时,思念有时,像月的阴晴圆缺,就在这月满之夜,让小编带你一起,用爱这一永恒传说陪伴你左右,用"圆"的轨迹,寄托思念……  相似文献   

6.
由宋到清代《静夜思》版本嬗变情况可见:明代《静夜思》版本错综交杂,共有八种之多;比较宋本和当今流行的两个"明月"本,其中的"床"字具有不同的内涵,审美过程也有室外"赏月思乡"和室内"触月思乡"之别,"形象圆整性"的审美原则得到更充分的认识;明人对《静夜思》版本的改变是"故意误读",应肯定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叠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人民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的赏月习俗,而且别有风味,颇具特色。行月当中秋之夜月亮升起时,在广西侗族各山寨里,可看到芦笙歌舞队踏着月光去邻近的山寨赛歌赛舞。顿时,寂静的山寨中乐声四起,舞姿婆娑,人群徜徉在如水的月光里,男女老幼都来观看助兴,狂欢赏月,彻夜不眠。拜月云南傣族拜月不仅仅是在晚上,而是在清晨就开始做准备工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0.
神州中秋     
水边沙外 《新少年》2009,(9):41-41,37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赏月时,月饼和瓜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中秋节的过法也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随我到处走走。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开开眼界。  相似文献   

11.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一年明月今宵多,但愿一见九州同”。中秋和天上的月亮紧相连,月亮牵动着无数诗人的情愫,发出万千咏叹。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中秋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家旁边的中学里,回荡着美妙的音乐,又是一年中秋夜,家家户户乐团圆。而我,却孤零零地待在家里。作业,如千斤石压在身上,团圆饭与我无缘。  相似文献   

13.
何怡 《新天地》2016,(9):24-25
中秋节无疑是炎黄子孙最富人文关怀和浪漫情调的传统节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下,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吟诵、描绘中秋的名作,也留下许多温情传说. 风俗:同赏一片月 古代中秋丰富节俗的缘起与演进曾让很多学者颇费考量.据称,“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赏月的活动大约始于风雅的魏晋时期,最初是文人兴起,到唐宋时已非常兴盛,扩展到了民间.  相似文献   

14.
陨落的月亮     
又是一个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悬在正空,青蓝的天际里没有几颗星,显得这般寂寥,这般冷清。我的心头原是有著一轮明月的,她养育了我二十个春秋。五年前的今夜,当幸福的人们正合家赏月的时候,当我步行四十馀里匆匆赶回那总被母亲收拾得清亮得体的家中的时候,曾经是精力那麽充沛的母亲半卧在床头,她面色腊黄瘦骨伶仃,正努力睁开那沉重的双眼。她是在寻她的儿子。她用最後的力气紧紧抓住我扑向她的双手,一并我手中要递给她的我的第一次月薪;两颗苦涩的滔珠在她深陷的眼窝里滚动;她只嗫嚅了一句凝结著她全部母爱的只有我才听清了的话…  相似文献   

15.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①,冷露无声湿桂花②。今夜月明人尽望③,不知秋思落谁家④。说明把八月十五日当作"中秋节"可能起于唐朝。那时节日的活动仅是赏月,望月,他们仅仅认为"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首唐人小诗优美地表现了家家望月的风情。  相似文献   

16.
又是一年中秋节,古往今来,每到中秋,文人墨客常把月亮作为咏联的好题材,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拍案叫绝。有一位江苏才子,叫缪文才,在中秋之夜,设宴请好友顾松年赏月吟对。顾松年抬头望月,口出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六个"月"字巧妙组合,缪文才始终未能对出。直到这年除夕,缪文才受时令启迪,终于觅得佳句:"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以年对月,甚为工整。  相似文献   

17.
fotoe  翟倩 《社区》2012,(20):65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是什么?恩,对,是螃蟹!又到中秋时节,精雕细琢地品着大闸蟹赏月是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呢。在我想来,大闸蟹是现代才流行的产物,可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我国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其写作时间多在开元天宝后,正缘于唐玄宗时期道教的兴盛。而《叶净能诗》中的玄宗游月宫传说,可视为唐代中秋玩月诗流行的故事背景。其诗境与道教神仙传说相融合,多趋清冷,而不同于后世中秋赏月的团圆氛围。道教中的许逊信仰,更为八月十五玩月的娱乐化提供了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9.
中秋夜,团圆夜,月儿圆圆,饼儿飘香。此时此景,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酒,无论你是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还是远离家乡,独自—人赏月,都少不了这一壶美酒,它为你的团聚助兴,为你的乡思解愁。"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今年的中秋,你是捧出白酒、红酒、黄酒,还是啤酒?我想无论是什么酒,只要是你的心头所好,只要能传递、舒散你心中所思、所想,那就是你的上等好酒。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12,(30):F0003-F0003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是什么? 恩.对.是螃蟹!又到中秋时节,精雕细琢地品着大闸蟹赏月是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