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尽管白居易只把自已的诗作分成讽谕、感伤、闲适、杂律四类,但他在诗歌叙事方面,同样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当然相对于思想内容,其叙事诗作的艺术特色更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即以白居易的某些叙事性讽谕诗和两首长篇叙事性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创作追求、诗人个性及时代风尚,对其叙事诗的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臧克家在驻扎在湖北老河口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担任长官秘书,期间他数次奔赴前线,积累了宝贵的战地生活素材,创作了《走上火线》等12部长篇叙事诗。这些战火中淬炼出的作品在艺术上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从报告式、记录式叙事,逐渐转向讲述完整、生动故事的叙事,故事性逐渐加强,叙事逻辑性逐渐走向严谨、合理,叙事结构也更加精炼,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则从群像式描写逐渐发展为对个体形象的精雕细琢,长诗的人物塑造艺术渐趋成熟。这一嬗变过程清晰地映照出抗战时期臧克家长篇叙事诗在艺术之路上留下的探索足迹,也给后来的长诗创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叙事诗创作在近代的再度繁荣,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这种繁荣不仅表现为作品数量的繁多,更表现为其内容和表现方面的独具面目.就古体叙事诗言,其内容方面具有时事化与历史化、生活化与平民化的创作倾向,开拓了描写域外、表扬忠烈的新天地;艺术表现方面也呈现出散文化、传奇化、典雅化、讽刺性和长篇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汉乐府民歌以现实主义的真切描绘为主,同时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倾诉了封建社会人民的痛苦,也体现了他们的心态、愿望和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孤儿行》、《妇病行》反映了人民的饥饿、贫困、受欺压的苦难生活,是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血泪控诉;《东门行》、《陌上桑》体现了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揭露了统治者连年征战,残酷的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白头吟》、《上山采靡芜》写…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民歌叙事艺术探幽□张来芳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精华,它根植于民间沃土,充溢着清新纯贞的气息,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和质朴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一、艺术的表现需要技巧 我们知道,艺术的表现一方面固然是要忠实地表现所认识的现实生活内容,另方面还要有效地获得艺术传达的成果。因为艺术既然不能私有而是社会的公有物,那么艺术的认识内容就必须传达给别人,而这种传达自然也就期待着人们能够接受和乐意接受,期待着收到艺术传达应有的效果,而且效果愈大愈好,愈久愈好。这就是说,艺术的表现不仅要问表现的是什么,而且要问怎样表现,这所谓怎样表现,就涉及到艺术技巧问题。  相似文献   

7.
艺术形式和情感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学、美学一大难题。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艺术表现论引入了一个独特的阐释途径——视知觉形式动力,揭示了艺术表现的终极原因,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确证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是探询艺术表现的门径,从而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相似文献   

8.
艺术形式和情感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学、美学一大难题.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艺术表现论引入了一个独特的阐释途径--视知觉形式动力,揭示了艺术表现的终极原因,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确证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是探询艺术表现的门径,从而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相似文献   

9.
赖游 《南方论刊》2009,(10):92-93
歌唱是人们用来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灵感和动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时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才能发挥出作品的全部艺术感染力,更完美地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0.
高林清 《阴山学刊》2006,19(5):27-31
中唐的叙事诗之所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多“事”时代催生多“事”之诗;时代风尚与社会心理的推动;文学各体的交互影响;追索“本事”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众多的文艺史家都曾作过探讨和研究;或以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或以为艺术起源于性爱,或以为起源于人类的下意识的活动,或以为起源于娱神,诸说纷纭,但并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演正起源是什么。至于艺术又是如何发展的,在此以前的文艺史家几乎大半持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它归之于杰出的艺术家,不能说,这些意见就没有一点合理的因素,但它们距有关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的真理确实很远。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以他们对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全部科学研究为基础,深刻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给了我们全新而又符合实际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吴伟业的叙事诗,既继承了元白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表现手法,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创造,对古典叙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吴伟业叙事诗的鲜明特色是悲怆哀怨与绮丽艳妍的有机统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叠现。其叙事诗中的用典,不仅使得形式华美典赡,而且融会古今,沟通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造成"秘响旁通,伏彩潜发"的效果。与无白的"长庆体"相较,吴伟业的叙事诗审美意象的组合和叙述人称更加灵活而富于变化,结构布局波澜起伏,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3.
论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进 《学术论坛》2006,(4):156-159
歌唱艺术不是单纯追求歌唱技巧的艺术,而是十分重视歌唱感染力的艺术。歌唱者要发挥最佳的演唱水平,声音的美固然重要,却不能轻视情感的表现,这两大要素的结合十分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如果只重视技术而忽视艺术表现,发声技巧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只有在演唱时真正做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准确、生动、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14.
廖群 《文史哲》2005,(3):33-39
从汉画像石和有关文献材料分析来看,厅堂说唱是汉乐府重要的传播方式,这导致了诗歌由抒情言志向娱宾乐主功能的转化。汉乐府的叙事再现性、戏剧表演性以及世俗生活化正与此有直接关系。对不同时代不同文体和文学样式特有传播方式的考察,也应该是古代文学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吴投文 《江汉论坛》2003,11(4):97-99
朱湘和冯至是两位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诗人。本文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的特定背景出发,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风格形态等多方面比较他们叙事诗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叙事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认为他们各以初具系列化和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真正使中国现代叙事诗获得独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叙事诗体制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6.
中唐是叙事诗异军突起的时代.中唐叙事诗具有厚重的小说史意义.叙事诗的发展激发了中唐诗人关注"通俗"小说的兴趣,并为中晚唐小说创作的情节构设、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从而促进了文言小说的兴盛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小说没有叙事诗基础的现象,为一代小说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形象反映,抑或是对艺术家个人心灵的情感表现?这是文艺理论上引起多次论争的重大课题.艺术反映说和艺术表现说分别代表了一个方面的观点.这两种理论主张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的产生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着的,因而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的系统;这两种理论主张也都是对艺术活动过程的说明,因而又组成了一个过程系统.我们下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两种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这一论证来说明我们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偏差,使理论探讨具有现实针对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文艺的反映说和表现说也是如此,它们都有悠远的历史传统.文艺的反映说,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就已露端倪,他提出过艺术是自然的摹仿的命题,稍后于他的德谟克利特也阐发了这一观点.他们的艺术思想成了当时希腊人对艺术的普遍看法.到后来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分别对艺术提出责难和进行辩护时,也是以文艺摹仿现实的观点为依据的.柏拉图认为,存在着理念、现实和艺术三个不同的世界,理念是永恒的,现实是实在而短暂的,艺术是虚幻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诗学的主要形态是叙事诗学,中国诗学的主要形态是抒情诗学。但在传统社会后期,伴随着戏剧、小说等叙事艺术的崛起,叙事诗学随之发生。中国叙事诗学的建立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它首先需要论证艺术叙事的合法性,包括为通俗性的叙事艺术的合法性辩护,以抵御主流意识形态的打压;还包括为叙事诗学本身的合法性辩护,以抵御传统诗学的排斥。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叙事诗学进行了论辩,并且所建树,从而为叙事诗学的建立开辟了通路。  相似文献   

19.
前人说姜白石词,向以“清空”、“骚雅”为知言,然而,这种从业已外现的体貌风格作出的直观把握有一定缺憾,因为它忽略了对词人内在创作心理的动态观照和相应艺术表现方式的深层剖析,只缘于一种随机静态的鉴赏感受,以致造成相当的歧义与理解空白。倘若尝试着将之置于社会历史文化并个人情性际遇的交汇背景上,联系白石的文学理论,然后再通过其词作——物质化了的心理活动的“静的属性”,去回溯上述课题,或许能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陈炎 《河北学刊》2012,32(5):75-80
艺术的目的是要表达情感,而艺术的情感又不是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所能够穷尽的,恰恰相反,具体的感性形式往往能够承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内容。于是,"形式"与"情感"便成为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从符号学的角度上看,"形式"与"情感"犹如"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但二者的关系又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建立在人生经验的基础之上。这种"准符号"的特点既为艺术作品的理解造成了多义性、模糊性的麻烦,又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超越民族和地域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