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针对人身侵权领域出现的因果关系非决定倾向,分析了其哲学、科学基础。认为受量子力学影响,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经历了从决定论到非决定论的嬗变,法学上的因果关系亦因应了这种变化,在人身侵权领域的医疗侵权案件中出现了机会丧失理论,在环境侵权案件中出现了疫学因果关系理论。但因果关系非决定论并非在所有案件中一体适用,因果关系决定论仍然是目前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侵权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介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在哲学因果关系上的法律因果关系理论长期以来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中有诸多流派,影响最大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法规目的说和可预见理论。侵权法上的原因在国内学界有过行为原因说、过错原因说、违法行为说、加害行为说、侵权行为说等,但加害行为与介入因素作为原因是较全面的观念。在适用因果关系理论解决损害赔偿案件时则要确立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吸收相当因果关系的合理内核,借鉴英美法上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之先后二分方法是有实效的。在认定规则可以采用直接原因规则、相当因果关系规则、推定因果关系规则、法律原因规则,以落实司法客观、公正、高效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我国共同侵权体系中蕴含的因果关系理论在法律实务中的表现为考察视角,着重分析共同侵权因果关系理论在实证层面体现出的具体内容与价值。具体而言,实证研究视角下的共同侵权因果关系理论主要表现为:(1)为解决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困境而发展出来的特殊的因果关系理论及原因力理论;(2)作为责任构成要件的因果关系,并在判定责任构成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区别于过错构成要件的功能价值;(3)作为连带责任正当性基础的因果关系,共同侵权在法律效果上表现为数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合理性,并不是由于通行的"受害人保护说"、创新的"可责难性标准说",而恰恰是共同侵权因果关系理论中蕴含的原理和特殊规则。  相似文献   

4.
因果关系的认定是证券虚假陈述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新司法解释借鉴域外市场欺诈理论,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分别规定了交易因果关系和损失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新司法解释对因果关系层次的区分、特定交易者的获赔资格以及被告的抗辩事由等方面做的修订和完善,总体上维护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原被告间的利益平衡,也避免了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异化为给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损失提供保险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不仅代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使得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决定论到非决定论的转变。因应哲学因果关系的非决定论倾向,法学领域尤其是人身侵权领域因果关系的认定也显现了非决定论倾向,并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到了其具体进路——医疗侵权领域中的机会丧失理论。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侵权,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借助生态环境媒介对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所造成的损害。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生态环境侵权有其特殊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域外国家提出了诸多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如盖然性说、疫学因果关系说和间接反正说,并且进行了相应的立法实践。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推定制度,没有明确规定,而是以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来代替,但两者大有不同,实践中虽然有所尝试但并不成熟。因此,我国首先需要在立法上对因果关系推定制度予以规定,同时建立多级证明标准,对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条件加以限定以及对适用范围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7.
由于环境污染行为的复杂性、渐进性和多因性以及损害的潜伏性和广泛性,其因果关系之证明较之普通侵权行为案件更为复杂。基于环境侵权下因果关系具有其特殊性,在环境侵权中适用因果关系推定规则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但对于该规则仍然需在适用情况、证明标准和举证责任倒置区别等方面进行明确。  相似文献   

8.
大规模产品侵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因果关系法则的范畴,如坚守传统将导致众多受害人难以获得赔偿。为此,学者提出"必须采取一种超越传统侵权法的因果关系理论",但对于如何超越,具体展开论述者鲜见。提出在"特定受害人之损害是否由具有同质性的产品造成"方面,引入盖然性说与经验法则;在"侵权人的识别"问题上,借鉴整体证明理论、替代因果关系与市场份额责任。通过以上理论的运用为大规模产品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缓和因果关系举证责任,以保障受害人能够顺利获得赔偿。  相似文献   

9.
因果关系是侵权法领域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工具在面对这一问题时独辟蹊径,绕过表面问题,关注归责的本质,以及侵权法的制度目的,在对侵权法的独特理解的基础上主张将因果关系转化为过错,并进一步运用经济分析的工具进行归责问题的研究。然而,这种思路虽然省却了因果关系问题的纠缠,但是并不代表因果关系可以完全转化为过错,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存在因果关系的默认,而这种思路的有关理论和适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理论歧向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致使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困难重重,运用盖然性、疫学、经验法则理论来推定因果关系,有利于保护受害人,实现法的正义价值.但是,这些学说仍然存在适用范围较窄、对法官素质要求较高以及需要判例支持等问题.中国应确定以正义、秩序和效率为主要价值目标,以相当因果关系为基础,以因果关系推定为原则,遵循较低的盖然性证明标准,构建"一横一纵"式包含各种标准和方法的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环境侵权诉讼中基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科学不确定性等特征以及保护受害人的价值追求,而引入了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环境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推定对举证责任的影响要根据证明对象是基础事实还是推定事实,以及因果关系推定是否由法律明确规定等因素,进行综合认定.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在我国还属于事实上的推定,而非法律上的推定.我国立法规定的因果关系认定规则的性质是举证责任配置规范,而非因果关系推定规范.  相似文献   

12.
证券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是指证券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其具有形式的复杂性、取证困难、社会性明显的特点。美国证券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理论建立在普通法的因果关系理论上,是由判例积累中逐步归纳出来的,具有类型化、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果关系的证明比较灵活,不同的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证明要求不同。而我国的证券侵权因果关系理论受传统的大陆法系和前苏联因果关系理论的影响,高度抽象,不易操作,举证非常困难,成为保护投资者的一道障碍。我们应借鉴美国相关理论的优点来完善我国证券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以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日本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中针对公害健康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发展出了不同于传统侵权诉讼的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具体包括盖然性法、间接反证法、流行病学法等推定方法。我国则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特殊的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实现保护受害人的政策目标。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中,对这种特殊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理解存在分歧,其争议焦点在于受害人是否对因果关系事实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通过对中日的比较,可以发现日本的做法更为谨慎,其在坚守科学证明的前提下兼顾受害人保护的价值追求;而我国则更注重于受害人保护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证明的最终目标是寻求事实真相。我国应当在坚持现有举证责任规则的基础上,在审判实务中探索适用因果关系推定方法,实现政策考量与法律逻辑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4.
从法哲学的角度对法律领域中因果关系的本体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已有的因果关系理论范式的分析是总结和提出新的理论范式的前提。客观规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和经验范畴上的因果关系相结合的本体范式是正确认识和分析法律领域中因果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空气污染的防治,可以积极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由此增加空气污染行为的成本,使行政机关加大防污治污的力度,保护空气污染被害者的利益。由于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是"无过失责任",因此"因果关系"的认定就成为空气污染侵权责任成立与否的最主要因素。参照中日的相关学说和"东京大气污染公害诉讼案"可以发现,因果关系认定问题的核心本质上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确认其认定标准。空气污染侵权纠纷具有影响广泛、因果关系难以科学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特殊性,法院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特殊侵权责任类型,放宽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患者罹患的是治愈率比较低的疾病的情况下,且医疗过程中又遭遇了医生的疏忽,最终造成患者死亡或者其他后果。根据传统因果关系法则,患者无法证明所遭遇的损害是因为医生的过失所造成的,故难以获赔。鉴于这种案件的不公正性,有学者提出了机会丧失原则。在该框架内,单纯机会丧失学说是在没有改变传统因果关系判断法则和证明中盖然性要求的前提下,转变因果关系之"果"的概念,认为机会的丧失是一种损害,使得事实因果关系易于成立,给予患者合理的救济。美国随后的司法实践中,衍生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分别出现了降低盖然性要求的"实质可能性说"和改变传统因果关系法则的"比例因果关系"学说。文章就机会丧失原则进行理论分析,给我国司法界在处理类似医疗纠纷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对《侵权责任法》第66条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环境侵权责任的特殊性,论证传统举证责任规则的问题所在,提出因果关系推定规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细化方面来规范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