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为有效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实施有效的文化传播范式,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从而加快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前中华文化对外文化推广研究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较少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对外文化传播。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记忆的建构本质有助于了解外国民众加工和存储文化信息的特点,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为此,应运用认知策略,促使外国民众深入加工中华文化信息;采用记忆策略,提高外国民众存储中华文化信息的能力;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外国民众提取中华文化信息,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2.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区分,是传播学中以传播主体和媒介形态作为分类标准的惯常尺度。换一种方式,从传播过程或者是活动的时间取向上可将传播分为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兹为一种新的传播向度。韧性传播具有语言交流的本土性、传播过程的连续性、传播行为的持久性、目标的稳定性等特征。间歇传播含有语言沟通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间隔性、行为的非持续性、目标的相对灵活性等特点。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优长互补,具有通约性。韧性传播可厘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等途径。间歇传播可析出“以逸待劳”、“张弛有度”、“曲径通幽”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人类共同发展层面,可达成与不同民族国家各文化间的传播共识,实现中国与中亚各民族国家的和平对话,延伸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空间,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传播路径直接决定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因而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剧本杀在竞争激烈的文娱市场脱颖而出,有望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路径。剧本杀主要吸引“Z世代”的大城市青年,以剧本杀为依托的国际传播能够发挥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剧本杀汇聚中西文化元素,能够提供推理揭谜乐趣和沉浸式角色扮演体验,具备国际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的潜质。以剧本杀为依托的民间文化传播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不容易被误会为“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也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中亚传播要克服传统的以“我”为主,强调中国文化的单向、强势传播和推广,强调意识形态式的灌输,不注重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运用主体间性的原则,强调文化交流,强调以共存互补、敬其所异为准则,谋求区域重叠共识;以地缘和人文资源优势为依托,弘扬地域性优秀文化传统;以民间交往为行为主体,增强交往信度和情感引力;以中亚国家孔子学院为通道,提升中华文化亲和力和显示度;以政治文化精英为纽带,共推“区域性和谐文化走廊”建设.  相似文献   

6.
戴华东 《国际公关》2023,(11):19-21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的开放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实施,我们已经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许多的合作伙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优势,拓宽我们的海外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认可。本文就如何走好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之路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教育问责制的推进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问责制在各国政府广泛运用,并且影响和带动了其在教育领域的推行和实践.现代教育管理制度中,教育问责制正日趋成为教育效能提升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制度安排.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我们,着力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推进方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该项制度涵义、要素、范围、功能及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问责制推进方略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8.
汉语国际教育自2007年开始至今,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既缺乏量身定做的教材也缺乏相关的课程研究。本文通过针对我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教学的问卷调查,兼及海外志愿者对课程的反馈,了解硕士生对中华文化课程及教材的需求,以期有利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但是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输出显得比较欠缺。2004年中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任务,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其他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现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重点,探讨“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世界文明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包括人际交流、餐饮文化、节庆民俗、文体活动、宗教信仰、社团组织、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广泛性、二元性、亲近性、融入性和永恒性等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值得不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是,目前中华文化对外的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蕴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工作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出发,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部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政府机构的大整合,行政职能的大转变和部门利益的大调整。国外大部制改革采取渐进式的推进策略,遵循动态式的改革原则,建立整合性的运作机制。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大部制改革主要是把握一个总体部署,采取渐进推进的策略,建立以部门、权力与利益为轴心的三大机制,同时协调和处理好六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当前应理性面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和劣势,在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指导下,选取中华文化资源来满足他国受众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理解和认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以下策略:坚持人际传播是基础,推动文化传播日常生活化;大众传播是关键,突出文化传播的大众化、本土化;拓展群体传播,建构文化体验式传播。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将指引着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行稳致远,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以全球交往视域审思人类文明进程、以传播动能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球文明视野提升中国形象海外能见度,形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多元动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文化自信自强内蕴、追求文化间“重叠共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话语精髓。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向度建构、话语场域的多维契合性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内核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的生成要素。多层次的结构性力量、系统性力量、过程性力量相结合,成为有效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动力结构。发掘“复兴中华文化话语权”资源、注重“世界文化共通性”阐释力、回应“中国特色、世界共性议题”的关切,有望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建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率先“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推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与进展,但中医药文化在“走出去”的理念、方式、路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要提升文化站位,做好顶层设计;以术传道,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推进;规范标准,增强国际话语权;多渠道并举,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元化推进,拓宽“走出去”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
蔡萍 《国际公关》2023,(6):172-174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播”,各式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近10年有关“中华文化核心内涵”研究的文献的发表总量、具体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和提炼出迄今仍决定着中国人民族性格、思维传统,并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的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并探讨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旨在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方向和路径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通过运用吸引、说服、感召等柔性的方式和手段,对其他民族国家的观念与行动产生作用和影响,从而被世界更大程度地认同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与力量,此即是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它是由中华文化主观国际影响力和中华文化客观国际影响力构成的系统。中华文化主客观国际影响力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系统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当代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现状的考察发现,当代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能否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些成绩与问题,进而寻求切实的解决路径,就成为决定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阅历丰富,他恪守现代传播学中职业“把关人”的必备的素养资质,采用归化翻译和写作策略,把中国文化带到“第三空间”,让中西两种文化就彼此的差异性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实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运用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等现代传播学理论,探讨辜鸿铭“归化”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中华文化的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的传播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物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身处各个层面的传播者都要利用时代造就的传播优势,摒除劣势,立稳民族文化之根,真正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