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秋敏 《南都学坛》2011,31(3):61-65
情爱主题乃是唐宋词所最常表现的主题之一,而纵观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流行歌曲,情爱主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情爱主题,既有一脉相承之处,都表现为情爱意识张扬、艺术风格偏于柔弱,又散放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气息,展现出了面貌各异的文学景观,在爱情观念、表情方式、形式语言方面表现各异。而且,由于情爱主题乃是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所包孕的丰厚人生意蕴中的一个分支,所以通过对词中情爱主题的审视和剖析,也就有可能以点窥面地感知当代流行歌曲之于唐宋词在题材内容方面的传承与变异。这不仅具有文学方面的价值,也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桃源母题在宋代诗歌中的承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是陶渊明诗文作品接受高潮期,宋代文人对陶渊明及其诗文作品的喜爱崇拜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超越了南北朝、隋唐,并贯穿两宋始终.宋人对<桃花源诗并记>这部作品更是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解读与传释.两宋文人除了大量使用桃源典故之外,还出现了大量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这些诗歌与前代相比,既有因袭模拟之处,也出现了很多变化.  相似文献   

3.
将艺术主题的变迁引入艺术史变迁的关系中,探讨主题的迁移与艺术史变迁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这就是主题学介入艺术史探讨艺术史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主题学是从艺术作品中的母题、题材、意象到主题,探讨和解决作品主题的演变和变迁。同一主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达,艺术家对母题、意象、题材、套语等的不同运用,使作品的主题发生变异,主题这一变异实则是主题的流变。艺术主题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史的变迁,同时主题的演变也影响到艺术风格的变化和迁移。  相似文献   

4.
唐宋为中国佛教目录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录著作相当丰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唐宋时期的许多佛教经录已经亡佚,但从传世文献中,仍然可以追寻这些亡佚目录的蛛丝马迹.通过对历代目录学著作与佛教史传的考察,从中可以考出唐宋亡佚经录19种(其中14种为唐人所撰,5种为宋人所撰).同时.通过考证,可以基本确定这些目录的作者、作时与主要内容.对这些目录的考证与研究,对于全面了解与认识中国古代佛教目录,特别是唐宋时期佛教目录的总体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在当时的传播形式分为五种:第一、传唱。根据唱词环境又可细分为宫廷、公私宴会、市井、军营传唱。第二、传看,其中士大夫之间的唱和、寄赠是传看形式的主要表现。第三、题壁、题画、刻石。第四、结集。结集又分别集和选集。第五,买卖,这种传播形式少见,但意义很重要。探索唐宋词在当时的传播形式,对于词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唐宋词在当时的存在形态,尽可能地恢复当时的词坛面貌。其次,可以透视出词体文学的文体观念在唐宋时期的逐渐形成过程。再次,还可以看出唐宋人对词作态度的演变。此外,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比如考证、校勘、编年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语图符号学方法已成为当前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语图符号学研究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亦可以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以及艺术学领域中寻找到理论依据.莫言小说具有强烈的图像意识,主要表现为语象与图像,这是语图符号学研究的一个典型个案.在当前的莫言小说研究中,这种语图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广韵》的韵类,如果按等韵学上的划分,可以分为“一、二、三、四”四等。这四类韵之中,以三等韵的韵数为最多。其与声母结合的形式也最为复杂,因而在等韵图上的表现也最为纷繁多样。《广韵》音系和等韵学上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多与三等韵有关。汉语语音的演变,从古到今的时代变化,从南到北的地域变迁,也以三等韵的变异为最大。因此,三等韵的探究,成为汉语音韵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打算就中古时期《广韵》音系中三等韵的若干问题作一个比较仔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海外贸易在唐宋时期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中总体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但就作为局部地区的明州而言,海外贸易与该地区区域地位的提升、商贸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海外贸易是唐宋时期明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传统中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发展.中外的广泛交流使得大量外国人来华留住.“蕃坊”就是唐宋时期考虑到来华留居的阿拉伯、波斯等外国人不同的社会生活习惯和经商便利而设置的在华聚居区.蕃坊的设置无疑有利于加强对外国人的管理.但是唐宋之际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在对待蕃坊地理位置的政策规定上经历了一个由不限制到限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是伤春伤别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伤春伤别主题被普遍运用,成为词中常见的主题。唐宋时期的伤春伤别词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各具特色。唐五代是伤春伤别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温庭筠在其词中大量运用了伤春伤别主题,李煜、范仲淹等人也有伤春伤别词。这一时期,伤春伤别词多描写男女相思离别。北宋是伤春伤别词发展的第二阶段,这阶段伤春伤别在豪放词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在婉约词中更是有了明显的发展。南宋后期是伤春伤别词发展的第三阶段,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词中渗透了亡国的悲痛深情,浸染着极深的悲哀。  相似文献   

11.
试论唐宋时期的蕃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唐宋时期蕃坊的产生、蕃坊与羁縻府州的比较、蕃坊的历史地位等方面的论证, 揭示了蕃坊与唐宋政府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在中国回族社会结构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叶至今,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或日后经典时期.依时间序列和观念取向而言,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可以分为科学型、政治型、社会批判型和文化分析型四种理论形态.四种理论形态各有其理论成就和局限,显示出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在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背后,也蕴含着理论主题上的共通性与统一性,这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亚美尼亚埃奇米阿津教堂中现存一幅13世纪的挂毯,呈现的是耶稣受难的主题。耶稣受难图本是基督教艺术中极其普遍的题材,但这幅画像却有特殊之处,图中的耶稣及罗马士兵的形象酷似蒙古人。通过解读图像,发现基督教信仰体系之外的东方异族人出现在一个传统的宗教艺术图像中,其背后包含着13世纪亚美尼亚与蒙古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也表明古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复杂的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形成因素主要有 :第一 ,文人的题诗咏叹 ;第二 ,文人的石刻墨宝 ;第三 ,文人的游历故事与传说 ;第四 ,文人的寓居之地。唐宋时期之所以成为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 ,其原因有 :第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各个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地位 ;第二 ,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 ,善于发现自然的美 ;第三 ,文人在漫游和宦游中体验的自然往往浸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就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文的内涵 ;第四 ,著名文人有明星效应 ,引领众人去模仿体验  相似文献   

15.
陆涛 《东方论坛》2013,(1):66-70,77
在当前图像时代的背景下,文学领域充斥着图像,文学遭遇了图像的挑战,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历史上,文学与图像一直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关系,经历了语图一体、语图分体和语图合体三个阶段。我们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应当集中在语图合体时代,这个时代的典型形态就是明清小说插图和现代影视艺术,从中可以发现,图像媒介的引入毫无疑问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以北凉都城姑臧为中心,形成了一种佛教艺术模式——凉州模式。在甘肃,受凉州模式影响的石窟寺主要有天梯山、炳灵寺、莫高窟。对这三处石窟中的十六国遗存,从空间形制、图像布局两方面探讨典型禅观题材洞窟的开凿、设计及其禅观核心理念的表现,可以得出甘肃十六国时期石窟寺的洞窟形制体现出禅观功能,洞窟主题反映着禅观思想,禅观是联系空间形制与图像布局的纽带,在洞窟营造中禅观得以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7.
官方旌表与唐宋两代孝悌行为的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旌表孝悌是唐宋两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方面。由唐宋社会对孝悌行为的主观认识的差异、割肉救亲行为在唐宋两代的认可程度、孝悌观念在大家族中的存在状态等方面入手 ,分析孝悌行为由出自天性缘于亲情的个人行为到为官方礼法引导和控制的社会行为的变异过程 ,可探讨唐宋两代社会教化的差异以及唐宋变革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教音乐中的步虚韵与汉魏清商乐尤其是南方祀神歌有密切渊源,与佛教梵呗也存在同源互通的关系。唐宋时期步虚韵渗入燕乐并迅速流衍盛行,步虚词的齐言、杂言变化对考察声诗、曲子词的转变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不少词调如《捣练子》《步虚子令》《忆江南》及《西江月》等都与步虚韵、步虚词相关。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出生于桃源县的宋教仁、覃振、胡瑛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桃源三杰”。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形势复杂、人品高低,世人对“桃源三杰”又有“龙、虎、狗”的评论。探讨“桃源三杰”现象,有助于我们研究辛亥革命,了解中国资产阶级,认识近代湖南人才群的奇妙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唐朝中叶前后,即开元(七一三——七四一年)、天宝(七四二——七五五年)之前和之后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史学界多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已经取得不少的成果。譬如均田制的研究、敦煌户籍和土地文书的考释、唐宋时期的庄田等专题的研究都有相当进展,为探讨这个时期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本文试图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就唐中叶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特色及其意义略陈一点窥管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