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村上春树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构筑了“家”“图书馆”和“彼世界”三个独立空间,暗示田村卡夫卡构建自我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田村离开空洞的“家”走向饱满的“海”,暗示了他个体意识的觉醒。第二阶段,田村进入甲村图书馆,在书籍中获取对抗世界的能力与勇气,对自我进行了更深的视察。第三阶段,在“彼世界”中,田村由死而生的经历使他最终成为了世界这个大空间的内部,最终建立了完整的自我意识。通过糅合内部世界的空虚和外部世界的充裕,田村完成了自我意识的建构。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强调了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作为“己”与“彼”的关联,展现了意识世界与现实世界内外一体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进行思维,常常用“空间”概念系统去认知与解释抽象事物,是因为语言中最常见的“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在起作用,这样便形成了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仅仅存在于人们意识思维中的各色“隐喻空间”。从认知的角度,借鉴当代隐喻理论,探讨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放在“空间位置”与“空间里的物体”这两个领域里去构建各种“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个体成长的“场域”。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关系的社会,空间具有生产性。游戏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不仅具有教育性和社会性,而且具有自然和人文多重属性。儿童游戏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也不仅仅是与儿童相分离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研究空间转向的趋势下,应加强教育空间的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一向忽视对空间的研究,对空间概念尚无明确的、合理的解释,因此要么不用空间概念,要么随意使用。已有关于儿童游戏空间研究的文献,对空间的解释依然是传统地理学主客二分的“物理空间”概念,忽视空间作为“关系社会”的研究,并且缺少“教育空间”研究。因此,儿童游戏空间作为教育空间,其研究应借鉴空间生产理论,给予“教育空间”观照。本研究基于社会空间和教育空间的理论探讨,尝试从学理上分析儿童游戏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关系,儿童与游戏空间的关系,儿童游戏与游戏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接着梳理儿童游戏空间的类型,最后以儿童幽默游戏空间分析来观照儿童游戏空间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空间项目划分为非经营性、准经营性和经营性三种。部分非经营性项目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下基础设施,应由政府组织生产,向社会提供;而市场提供、生产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经营性和经营性项目的主要提供与生产方式。地下空间具有供给有限性、用途多样性、开发不可逆性、效益综合性等特点,开发过程应由政府主导,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规制来实现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导地位。同时地下空间项目又具有投资额高,投资回收期长,有投资规模效应等特点,单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需要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体制是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配套政策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多元化等手段来构建。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空间项目划分为非经营性、准经营性和经营性三种.部分非经营性项目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下基础设施,应由政府组织生产,向社会提供;而市场提供、生产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经营性和经营性项目的主要提供与生产方式.地下空间具有供给有限性、用途多样性、开发不可逆性、效益综合性等特点,开发过程应由政府主导,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规制来实现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导地位.同时地下空间项目又具有投资额高,投资回收期长,有投资规模效应等特点,单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需要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体制是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配套政策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多元化等手段来构建.  相似文献   

6.
《南柯太守传》的故事空间可以分成现实空间与梦境空间。在其叙事中,故事空间一方面作为“行为的地点”,承载着人物的各种活动,更与人物的活动一起构成场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基本骨架,建构起叙事脉络;另一方面,其梦境空间以及现实空间中的蚁穴作为“行动着的地点”,在凸显小说的叙事意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小说所呈现出的基本时空特点便是空间维度的强化与时间维度的淡化,以及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  相似文献   

7.
小说空间既指涉现实世界,是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模仿和呈现,又能自成一个艺术世界,是具有象征性和表意性的符号世界。刘庆邦的三部煤矿题材小说《断层》《红煤》《女工绘》在现实与象征的维度上创造出了丰富而生动的煤矿世界,看似是对煤矿历史和现实空间的经验表达和摹写,实则是用艺术编码的表意方式,构建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化空间和艺术体验。《断层》《红煤》和《女工绘》中的煤矿空间,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地域性特征,同时蕴含着复杂的区域文化身份,凝聚着中国当代煤矿空间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情感结构以及话权力形式,它们不是封闭空间,也不是僵死和空洞的容器,它们代表着刘庆邦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煤矿空间场域不同的审美认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烙印,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的精神空间,更是一次次地“作为历史重写本”的地理景观。煤矿空间在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和设置故事冲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意或无意建构的直观空间形象,以及对这些直观空间的巧妙安排和运用使得小说艺术的特性充分彰显出来,并且小说的空间本身就是小说文本之中的潜在密码或者言外之意,通过对小说空间的拆解和探密,可以加深和拓展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反映民族思维的镜子。汉语方位词“东”从具体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社会域、心理域以及时间域,形成了丰富的概念隐喻类型。“东”的概念隐喻体系背后是人、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互动的结果。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阴阳八卦传统文化与方位“东”的互动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认知方式。“东”的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概念“东”在人们的方位空间认知中的优先性,也折射出中国人时间空间化、主客一体化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市扩张导致的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使世界主要城市把向地下拓展空间作为一个主要选项,科学预测地下空间资源需求显得必要而重要。以政府为主体,基于经济学视角,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理论模型,推导得到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因素。以国内主要一二线城市数据为基础,运用Lasso回归筛选后发现,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变量有四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百人汽车保有量、城市成交土地均价、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基于所筛选变量,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南京市2023年到2030年的地下空间需求进行预测,发现预测量远超出该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对地下空间的规划量。因此,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量亟待调整,需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是叙事空间的两极,阎连科的《受活》、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迟子建的《雾月牛栏》、贾平凹的《古炉》等,都是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双向互动的典型之作。这些作品以残疾现象为媒介构建荒诞的故事空间,借助超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构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话语空间,通过双向互动,在荒诞与现实间架起想象的桥梁,从而实现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对接,折射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在中日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该作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展开,讲述了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隔空杀人后,不但没有得到惩戒,犯了故意杀人罪、乱伦罪、强奸罪的卡夫卡反而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少年",中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日渐稀缺。而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已经从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空间权的概念也随之而产生。但对于空间权制度各国或地区立法不一,我国也存在许多争议。我们认为空间权只是空间使用权,而不存在空间所有权。空间权(或空间使用权)不是一个新的用益物权,是对在一定空间所设定的各种物权的一个综合表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当优先确立地下空间使用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文学巨匠,?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最成功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哈克帮助逃奴吉姆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之后获得自由的历险故事。小说以哈克所漂流的汹涌奔腾的密西西比河流为空间主线,通过场所的不断更迭,阐释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来回游走的儿童故事。本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尝试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空间叙事特点,以此探讨哈克在空间的逃逸中如何通过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获取自我认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逃逸的主题,为这部小说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空间产权变迁的历史是与整个空间的产权变迁结合在一起发展演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使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在内的空间权从土权中相对独立出来,由于受不同法系影响,空间权在具体演化过程中又形成了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存在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准确的命名对问题研究合法性的确立至关重要.本文从哲学、物理、心理、社会空间的批判中离析文学叙事空间,认为它是读者对作者在叙事文本的故事和话语层面的空间化设置所作的知觉性或想象性复建.因语言习惯、理论诉求及边界差异,叙事空间异于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6.
信息空间在地域、时间、形式等物理性元素形成的结构维度中,融合了民族、文化、习俗等人文性因素,促使信息传播受“物理性”和“社会性”双维度的作用而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文章认为信息空间的互联机制促成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与沟通,丰富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和认知沟通的方式,有助于沟通双方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认同。文章具体分析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双维度作用下所构建的信息空间,以及其互联机制是如何有效地实现信息传播与交流沟通的融通,在消解社会性因素与文化畛域所造成阻隔影响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信息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囿于自然科学和生存论的狭隘视界,空间的源始本质长期以来被遮蔽了,因此为了获得对空间源始本质的洞见,就必须首先打破外在于人的广延空间观和生存论空间观。而且唯有超越科学和生存论进入到广大悉备的交往论领域,并对其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考察,对空间源始本质的领会才是可能的,亦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属人的空间即交往空间观。在物理学意义上,广延就是空间;而人是有身体的,身体是有广延的,那么人也就是有空间的。处在空间中的人,是一种“在宇宙中交往—共存”的共在,当场性是他的基本特性。人在宇宙中的共存和交往是通过他向自身最极限的共可能性———“界限”的聚集而成为可能的。在向聚集的敞开中,人成为“空虚”的存在,并在空虚(动词)着的敞开中,人自身给出自身以空间———处所、位置和形体  相似文献   

18.
从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异域小说和中国现代异域小说的区别,以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异域小说是借助对异域的想象创造一个梦幻空间,并以此实现对现实空间的超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中的“异域”,已经不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梦幻世界,而是作者生活过的现实空间。中国现代异域小说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以艺术的想象空间实现对本民族现实空间和异域现实空间的双重超越,并且不能是人为地抹煞不同现实空间的实际差别和距离为前提的虚假超越。  相似文献   

19.
当前理论界对生态补偿制度的讨论十分热烈,但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制度关注严重不足。在地方层面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立法中,生态补偿制度处于真空状态;在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中,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的规定也处于空白状态。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应该树立大生态补偿观,增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政府补偿,并建立生态补偿的配套规范。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叙事中主要存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3种类型。物理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人的知觉可以感知的空间;心理空间是人的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编辑后所建构的内部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各种社会性元素的关系建构,主要强调政治、经济、权力、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在这3种空间中,存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立、交集与边界,这些往往是文学家表现和探究的重点,应当得到特别关注。而对同一种空间中子空间的切分,则是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