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家群体是民国时期最为活跃的一个职业团体。在中国法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这一特殊时期,他们以自己的法律知识背景和游学西方的经历,成为近代法律知识的传播、民国法律的制定、解释和批判,以及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和近代法学学科的构建,对中国法制近代化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媒介环境。文章从媒介的演进考察各时期价值观引导的特征,并认为,由媒介的变革引发了价值观引导的变迁,其积极的影响表现为公共媒介的公共文化传播、从媒介主体到自我主体的证验和从面对媒介到面对人的回归,其消极的影响表现为持久与扩张的错位、去中心化以及价值观的“看”僭越了价值观的“读”。由此,文章认为,在当代媒介环境下价值观的引导应当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介规制,培养读与思、听与说的书面、口语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3.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文化转型在知识理性主体和法律文化结构两个方面亟待重建,前者表现为公民民主观念、法治思想和人权意识的缺失,后者表现为法律制度文化不够健全和法律精神文化比较淡薄。在全球法律文化撞击下,现代法律秩序的变革使法律文化的解释理论既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又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正确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转型以及现代法律秩序的时代走向,必须协调处理好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近代开始了艰难的文化转型。文化领域由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开放、多元、理性化的近代文化转变。这一文化转型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的重要载体——知识分子以及文化的发展道路上表现尤为显著。在这一转型中,龚自珍和魏源高瞻远瞩,积极引导时代潮流,发挥了先进人物对历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人类的传播历程相同,依次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媒介依次叠加的过程。当今.四种传播形式并存,古典文学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清末修律运动开启了中国法律发展近代化的历程,并自此开始了艰难的嬗变与转型。通观整个转型过程,中国法律发展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初步复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党化"、文革前的"政策法"、文革中的"法律虚无",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发展等各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法律发展都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中国今天的法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龄法的变迁经历了以"孝道入法"的古代中国老龄法、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近代中国老龄法和专门化、全面化的新中国老龄法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变迁特点体现在老龄立法理念的嬗变、老龄法体系的结构转型和老龄法内容的扩充等方面。此外,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对中国老龄法的变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纵观口语媒介变迁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中跃动着人类“民主、自由、互动”的传播理念.这种传播理念诞生于以“口头传播为主”的小众传播第一阶段;而在“以文字为主”的小众传播第二阶段,文字成为特殊阶层的特权,口语媒介及其平等互动的传播理念被颠覆;大众传播将传播的垄断推向巅峰,然而“电子口语”的出现却标志着口语传统走向复苏;当网众传播勃兴时,“网众口语”的流行则进一步折射出人性化传播理念的高度回归.  相似文献   

10.
任何民族的法律文化必须依托于某种规范或叙事中才能得以传播。西藏藏族婚姻法律文化亦不例外。西藏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表现样态各异、载体多样,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占卜巫辞、谚语格言、传统禁忌、伦理道德、宗教规范及藏族盟誓等载体中涉及到婚姻的内容均起着维持婚姻秩序、规范婚姻行为的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学活动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文学作品的生成与传承受到多重元素的规约,其中媒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对意义世界进行不同比率的感官塑形和改造,口语、文字、印刷术的发展在赋予文学作品多元化传播的同时,也使得作品本身演化出多维度的审美转型。由口语到文字,再到印刷术媒介的演进,本质上是书面视觉媒介颠覆了文学作品传播既定的语言化格局,在推动文学文本视觉转化的基础上,对作品本身的生成途径、审美内涵、接受机制以及经典的评判模式,都带来了全局性的改写。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文学与现代传媒的对接,有着重要的历史传承意义,同时也对电子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研究有着现代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模因理论重点强调了文化在传播中的"变异、进化",突出文化的变异性特点。从口语传播、拼音文字、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和网络等媒介形式,总是随着满足社会文化传播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异。文化模因是通过保存、模仿的方式得到辐射性传播,而媒介是文化得以扩大传播的载体工具。编辑通过构建各种符号模式,创造出新媒介,从根本上推动着媒介的传播、变异和进化,为传播"大文化"提供必要的承载工具。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新教传教士采取多种途径,大力输入和传播日本等西方国家文明的法律思想,为清末法律改革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因而传教士是晚清时期“资治”日本法律文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新教传教士采取多种途径,大力输入和传播日本等西方国家文明的法律思想,为清末法律改革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因而传教士是晚清时期“资治”日本法律文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介形态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变迁发展,文化的传播场域、传播主体、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开放化、民主化、互动化趋势。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化转向提供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稀释和失真、商业化趋向,以及异化和断裂。在此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需要从统筹传统文化与媒介变迁的互动关系出发,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来适应媒介方式的变化趋势、应对商业化的挑战、以及弥合媒介开放性引发的文化断裂,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不断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巴赫金创立的狂欢诗学与今天网络时代的文艺现象,尤其是文本创作的嬗变,有着奇妙的契合之处.电脑网络作为未来电子媒介文化时代的主力军,正扮演着传播文艺并使其获得新生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交替更迭的转型时期,赛伯空间里所特有并普遍存在的"对话主义"正在对传统文本进行一场悄然无声的革命,这对于现在和将来文艺发展走向具有重大的前瞻和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记忆媒介经历多次嬗变,从口述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到当下的数字媒介.媒介嬗变为文化记忆当下化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框架,尤其是数字媒介,对文化记忆的储存、传播和表现产生了诸多新影响.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记忆的储存能力,也产生了"数字黑暗时代"问题;其次,它有利于传播个体关于文化记忆的观点和评价,放大了各群体间关于文...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先秦时期,我国示现媒介系统的口语传播具有简练、形象的特点.殷商时期我国较为成熟的文字,使再现媒介系统传播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在教育传播媒介及其载体和传播技术方面,汉代创造的质优价廉的"蔡侯纸",使纸质手写书籍媒介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传播功能.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及宋以后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在教育传播领域引起了一场技术性革命,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传播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和延伸加速了新文化的传播以及旧文化的革新,促进了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由封闭向着开放、由舒缓向着快速转变,消费观念由本土化向着西方化转变,生计方式由一元向着多元转变,社会关系由简单向着复杂、由等级观念向着平等观念转变,社会习俗由旧习向着文明转变等等.铁路虽然没有很快将中国带入文明发达的社会,但它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气象,并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传统社会文化的转型,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叶以降,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批近代扬州学人的法律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考察扬州学人对我国传统法律思想转型的贡献,我们不仅可以溯及扬州地方法治文化的渊源,还可以小见大,凭此勾画出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轨迹,同时对发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地方法治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