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汉卿现存世的十八个杂剧作品之中有许多包含喜剧性。关汉卿通过塑造喜剧性人物,喜剧冲突来推动戏剧 情节发展。而喜剧性的存在以矛盾冲突为基础,他巧妙地运用喜剧性情节塑造手法制造矛盾冲突,从而间接的反映和揭示社 会矛盾。因此其杂剧中的喜剧性在其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艺术创作的大师,莎士比亚突破了古典悲剧创作的传统规范.他在自己的悲剧中插入喜剧场面,允许喜剧人物及对白的出现,以此烘托气氛,强化主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讨论其著名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喜剧元素: 1) 情节设置上的幽默 2) 人物塑造中的喜剧元素 3) 戏剧主题中隐藏的喜剧元素.  相似文献   

3.
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实现,是许多代读者和批评家阐释的积累。元杂剧《风光好》,一般被认为是讽刺喜剧或风情喜剧,旨在揭露假道学的虚伪,陶谷是一个否定性喜剧人物。然而通过重新解读文本,却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风光好》的主题是揭示人性与封建道德的冲突。陶谷是一个带有复杂、多维、滑稽色彩的肯定性喜剧形象。从美感形态和特征来看,作品应归入性格喜剧。剧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尽善尽美"为至境的传统艺术范式,否定了传统的审美理想和作品功能论,突破了人物性格单一化的局限,反映了宋元市民文艺思潮对正统伦理道德观和美学观的冲击,具有较明显的历史意义。此外,前人较注重剧本在语言方面的成就,而未就其他剧作技法展开充分研究。从现代戏剧创作和理论的角度来看,作品在性格塑造、冲突设置和情节结构方面皆表现出显著的特色,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突破传统启先河──论“临川四梦”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人物塑造,与此前戏曲小说较为单一浅显的人物形象相比,具有更深刻复杂的性格内涵,反映出性格“二重组合”的原理,其中有阳刚与阴柔的组合、喜剧与悲剧的组合、崇高与卑贱的组合等。他所以能臻登这一境界是因为具备两大优势:创作思想比较开放;着重发掘生活真实。鲁迅曾激赏《红楼梦》人物塑造的“美恶并举”,认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实际上率先对传统格局发起冲击并开其先河的,正是“临川四梦”。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在莫里哀和莎士比亚比较研究中出现的拿莎士比亚的悲剧与莫里哀的喜剧相比较的现象提出异议,指出应在喜剧范围内比较他们的创作,并找出他们在塑造人物、编织情节、制造喜剧效果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就喜剧而言,莫里哀和莎士比亚同样伟大,对传统的"扬莎抑莫"现象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多方面喜剧性修辞设置营造了“三言二拍”的喜剧效果,这些设置大致包括喜剧性情节设置、喜剧性性格设置和喜剧性结局设置,总体特点是“乐而不淫”、“戏而不谑”,这些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7.
布瓦洛被称为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代言人。他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专著《诗的艺术》被誉为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百科全书,堪称"法典"。布瓦洛将理性视为艺术作品的灵魂,在作品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上追求典丽、雅洁。因此他批判喜剧艺术中出现的低俗现象,认为喜剧作为艺术,应具备一定的美感,并且在使人获得轻松快乐的同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本文将从喜剧的题材、表现手法、人物塑造和语言四个方面对布瓦洛的喜剧艺术思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浅析李渔小说的喜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个喜剧型作家 ,其喜剧手段主要有戏剧化情节和喜剧型人物、“团圆之趣”和转悲为“喜” ,以及“俗中求雅”的语言风格 ;其小说虽云“无声戏” ,实可看作“无声的喜剧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小说最显著的美学风格,是它焕发着一股勾魂摄魄的喜剧美。它主要体现在运用喜剧性很强的语言去创造喜剧情境、设置喜剧冲突,在喜剧冲突中刻画喜剧性格、塑造喜剧形象上,做到了三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莫里哀为《达尔杜弗》的公演奋斗了 5年。这部作品有力地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伪善风气 ,其攻击的矛头直指教会。在人物塑造、戏剧结构、情节安排、喜剧艺术等各个方面 ,《达尔杜弗》都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不失为一部古典喜剧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有名的喜剧人物之一.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马克思恩格期也把他作为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但是,人们历来只看到福斯塔夫的喜剧性格本身,而对其性格的喜剧机制不甚关注.本文从文学符号学"能指与所指”关系出发,从福斯塔夫的语言、行动、信仰、肢体特征等方面,剖析福斯塔夫的喜剧个性,从一个侧面揭示喜剧性格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渔与莎士比亚分别作为东西方喜剧创作代表人物,其创作既有相似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李渔善于从人物的共性中提炼个性,从而使人物形象“典型化”,莎翁则善于重点刻画人物的个性,将共性作为点缀,使“典型人物”更加饱满立体。李、莎喜剧中的“关键人物”塑造相似之因可归结为戏剧创作的基本规律使然及人物原型源于俗世,中西方不同文化所致的戏剧创作系统之分野则导致其差异性。李渔“风流道学”之心性使其刻意摹画喜剧中的“典型人物”和“关键人物”,莎翁“写实”特质则令其喜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对应着现实原型。李、莎喜剧正因为都取材生活、通俗入世,才有广泛的受众。探赜二人喜剧创作的不同侧面与奥秘,也有助于当今的戏剧实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4 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兼容中西文化的东方大都会。这期间 ,杨绛居住在这座城市中 ,创作了她仅有的两则喜剧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喜剧性影响了杨绛喜剧的创作风格 ,这座城市不彻底的现代性和“上海人”不彻底的“市民”身份决定了杨绛喜剧在题材、人物和喜剧结构上的特色。在上海城市文化影响了杨绛的喜剧创作的同时 ,杨绛也在她的创作中积极地消弥其中的冲突和裂痕。这种互动的创作使得杨绛的喜剧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风俗喜剧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4.
张天翼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以新颖的立意,扭转了曾很流行的革命加恋爱的描写公式和浪漫蒂克的文学风气,并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方式和简劲犀利的文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小说是写人的。悲剧、正剧。写典型,喜剧写类型,几乎是公认的观点。在欧洲,甚至一些塑造出典型的喜剧形象的著各讽刺家也抱有这种见解,莫里哀和果戈理便是如此。张天翼没有从理论上论述悲,喜剧的性质特点,但他认为凡是小说创作都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这就从认识上澄清了讽刺文学非文学的观点。他说:“我最有兴味的,还是……性格”。“我要是告诉你,我现在有了一个题材,则其实这题材还是不完全得很,这只是说,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古代喜剧中的崇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原始巫文化的崇生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喜剧的深层底蕴。这种精神先得到先秦儒家的理性认可,而同为原始巫术发展起来的道教则与崇生意识有更直接的联系;至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之成为“人间佛教”也是顺应这股生命潜流的结果。这一切,都汇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普遍蒙泛喜剧因素:戏剧中喜剧成为最先成熟的样式,男女情爱题材、大团圆结局也缘此而多。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一部融悲剧与喜剧艺术于一炉的伟大著作。《史记》所以蕴含丰富的喜剧美 ,与其所记载的历史时代的喜剧色彩有关 ,也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 ,还与司马迁本人的哲人气质和他所采用的“春秋笔法”有关。司马迁以幽默笔法塑造肯定性喜剧人物 ,记述了他们的风趣谈吐和诙谐故事 ,对“滑稽俳优”人物的描绘尤其精彩 ;他还用讽刺笔法塑造否定性喜剧人物 ,展示了一些贵族的丑恶面目。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分别为中国与英国18世纪的现实主义名著。两部作品在选取题材、塑造人物以及艺术风格上均有相近乃至相同之处.他们都描写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都侧重描写家庭琐事.《红》写出了以大观园为地缘中心,以贾宝玉为人物主体的“脂粉群”;《傲》则描绘了以尼日斐花园为地缘中心,以班纳特家族女子为主体的“脂粉群”。值得注意的是,比较两作的整体艺术水平,不难看出,《傲》作中的人物更带有“扁平”倾向,人物的内在性格也显得简单与单薄.在风格方面,《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而《傲》作则是一幕喜剧。在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红楼梦》也显而易见地超过了《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18.
湖南花灯戏传统剧目题材以表现社会底层民众所熟悉的生活为主,主旨多元,“民间性”突出:或叙演社会底层民众家庭之间婆媳、妻妾、后娘与前房子女间的伦常关系;或敷演社会底层民众的两性关系;或通过一些带有一点荒诞色彩的喜剧情节,来批判某种社会现象;或仅有一个故事框架,以其“装入”各种民间歌舞、曲艺、笑话等以作耍乐。随着花灯戏戏剧化程度的提高,其题材亦逐渐扩大,出现了敷演神话故事、公案故事等的剧目。  相似文献   

19.
在多部喜剧中 ,莎士比亚将其主角女扮男装。透过这表面现象分析剧作家频繁使用伪装的原因 ,我们发现伪装对剧作家来说至关重要 ,因为伪装是构筑戏剧情节 ,塑造人物个性 ,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