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法将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居民收入效应、人口密度效应和空间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各效应对城镇化不同阶段及各个省市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在城镇化由初级发展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和结构效应的作用程度均不断增强,不同的是前者具有促进作用(1 937.11万吨、12 941.27万吨、36 948.37万吨),后者具有抑制作用(-413.69万吨、-13 824.62万吨、-14 149.08万吨);其余效应的作用程度均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但是作用方向不同,其中居民收入效应(-180.41万吨、-1 862.58万吨、-522.86万吨)和人口密度效应(-298.85万吨、-5 303.46万吨、-1 538.78万吨)均具有抑制作用,空间规模效应具有促进作用(1 654.67万吨、13 750.80万吨、6 013.79万吨),技术效应则先促进后抑制(3 805.32万吨、32 526.22万吨、-9 053.30万吨)。(2)从空间上看,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在处于城镇化高级阶段以及初级、中级阶段的省市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贡献程度均非常突出(第一位或第二位);居民收入效应在经济发达省市具有抑制作用,欠发达省市仍具有促进作用,贡献微弱;人口密度效应仅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具有促进作用,贡献程度较小(多为第五位);空间规模效应在各省市均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中级阶段的省市贡献较突出(前三位);结构效应贡献也非常突出(第一位或第二位),在各省市的作用方向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相反;技术效应仅在江苏、新疆具有抑制作用,在各省市作用程度差异较大。认为,政府应依据所处城镇化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和建筑业节能减排措施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运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地级以上城市GDP值前110强城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并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西部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整体上落后于东、中部城市;总体差异值按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单位碳排放提供就业岗位数的顺序递减,地带内差异远远大于地带间差异;常住人口数、能源强度、人均GDP值是影响样本城市整体碳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对碳排放增长的缓解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是评价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指标,如何应对全球变暖、促进节能减排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往往被人忽视。文章基于全国污水 处理厂污水处理数据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空间差异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碳排放结构具有较大差异,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内部结构均存在一定差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间接碳排放,CH 4 与 N 2 O 碳排放量相当;( 2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经济发展较好、工业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由西向东污水处理碳排放逐渐加重。(3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中污水处理厂规模、运营年限以及处理工艺和外部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9—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云模型、热点分析、趋同检验和GWR回归等方法,评价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效率,探究空间格局和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先后经历“震荡期”和“提升期”;(2)城市发展效率存在“马太效应”,具有明显的高低分区,但整体提升明显,同时出现热点聚集和冷点四周分散的分布格局;(3)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资源禀赋地区随着资源红利消失对城市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30个省市区1995-2015年工业生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BM模型测算碳排放约束下我国省际工业生产效率值,然后运用Moran指数对省际工业生产效率进行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碳排放约束下我国省际工业生产效率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到了2015年,各省市区工业生产都处在效率前沿上;2013年之前,“1值单元”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且“1值单元”的省份随着年份增加呈现增加趋势;各省市区的工业生产效率空间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东部省份主要呈现高高型聚集特征,西部省份呈现低低型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碳减排目标框架下,从县域尺度开展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指导城市群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区域内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性,而地理探测器不仅可以识别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单独的影响力,还可以识别影响因素交互效应对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力。因此,文章通过校正融合长时间序列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空间化模拟了1995—2019年兰西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从县域尺度视角出发,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对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碳排放总量从1995年的36.23×106 t上升到2019年的116.61×106 t,增长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年均增速为4.79%,县域碳排放(104t)区间由1995年的[13.4, 425.4]增长为2019年的[103.2, 1051.4];(2)高碳县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和西宁市主城区以及周围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县区,空间差异性在不断缩小,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局部自相关比较稳定,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导;(3)碳排放空间分异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力始终最强。  相似文献   

7.
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能耗较高,使得建筑业成为了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基于STIRPAT模型估计的基础上,采用情景分析法,主要研究建筑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增长率与建筑业碳排放量、减排效果和峰值出现时间的关系。最后指出,提高建筑业相关的技术水平,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以降低建筑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减少建筑业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的国际能源安全格局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煤基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本文基于内蒙古地区526份煤基化工企业调研数据,应用Super-SBM模型测度内蒙古地区煤基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并基于空间关联视角,采用M-R分解模型探究内蒙古地区煤基化工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煤基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在研究期内波动上升,相较于全国均值仍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效应及能源强度效应对内蒙古地区煤基化工企业碳排放的抑制效果最高分别达到57.5%和37.4%,经济增长效应对碳排放主要为驱动作用,平均贡献率为4.1%。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核密度分布和莫兰指数对中国2000—2015年30省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趋势及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30省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新常态以来低碳步伐加快;(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性具有高水平集中、低水平集聚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增强;(3)本省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对本省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邻省份的外商投资规模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本省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因此,未来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优化相邻省份间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进步是中国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同时生态城镇化以及继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也是减排潜力因子,省域间的减排空间溢出效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2014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讨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活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活动空间相关性弱,创新极化特征突出。从影响因素来看,高科技企业是促进城市群创新的核心因素;研发资本投入、人口活力及公共图书量对珠三角城市群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研发资本投入和高校在学生人数在激励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的创新,而研发人员和外商直接投资既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Theil指数探究2015—2020年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性。构建三阶段SBM模型与GML指数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对效率进行分析,借助Moran’I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性明显,表现出组内趋同且组间趋异的趋同特征。(2)调整后的效率提升明显,东部、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效率优势明显,东北、西南地区效率处于劣势。基于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分析发现,加强政府支持和发挥区位优势是减少资源冗余、促进效率提升的优势因素。(3)全要素生产率呈“M”形不稳定波动趋势,技术进步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因;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北部沿海、东部沿海、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态势,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则呈下降趋势。(4)时序上,中国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经历了离散-集聚-离散的“倒N”形演变过程;空间上,基本形成了效率高水平的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趋同和效率低水平的西南、东北地区趋同的空间集聚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基于Tapio脱钩理论,对建筑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因素分解,并选择行业能源消耗作为变量,构建了建筑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理论模型。在对比分析2005—2011年辽宁省建筑行业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脱钩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新型的低碳设计及技术体系、将矿物能源进行可再生的转换、对高碳能源实行低碳替代等促进低碳建筑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双碳”目标与打赢反腐攻坚战的双重要求下,关于反腐败与碳排放效率的研究,对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反腐败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反腐败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显著“U”型特征;(2)反腐败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非资源型省份的影响系数大于资源型省份,在经济高碳排放低和经济低碳排放高地区的影响显著,但在双高和双低地区这一影响并不显著;(3)反腐败从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两个渠道影响碳排放效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带来更多低碳节能技术溢出效应。鉴于此,我国应持续推进生态环保领域反腐,重视区域差异精准施策,增强反腐同环境规制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效率对于物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物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产生的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物流效率不应忽视碳排放量的影响。本文分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碳排放量两种情景,利用Malmquist-DEA方法,对我国17个碳排放量大省市2006~2012年的物流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显示,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会高估全要素物流效率,而且随地区及时间的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对策,以促进低碳物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运用要素错配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市2010—2018年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区科技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存在显著差异,且科技创新资本要素配置较人力要素配置更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内部研发及城市化水平均有利于科技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而工业化水平不利于这一配置,各因素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财政政策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要素合理的空间配置,而对外开放程度仅通过本地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与资本要素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基于此,从积极采取差异化的要素配置模式、充分利用主要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整体上呈现出南低北高的集聚格局;高值集聚区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杭州与南京为延伸的“V”形分布,并且已经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很强的辐射效应;空间相关性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政府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时,应打破空间行政界限,以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交通便利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提高可以抑制区域碳排放总量,劳动力水平、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合理化、第二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升会刺激碳排放总量提升;(2)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镇化进程的变化会对当地碳排放造成影响,同时还可以对相邻区域的碳排放水平进行不同程度的刺激或抑制;(3)环境规制、发展智慧交通、引入外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是当前达成低碳低排目标的高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