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甘地虽举世知名,其形象却复杂多面,《甘地自传》因而成为探究甘地自我形象的极佳文本。甘地写作自传的缘起和其对自传体裁的选用,都体现出他对自我形象塑造的自觉性。甘地在自传中借不同的人生之“耻”突出了其“世俗之我”的形象,及由此向“圣人之我”形象转变的自传书写策略。此外,这一转变亦具有复杂的宗教、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传媒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探究后期创造社文坛地位确立的过程与途径,以及一种文学思潮成长为文学主潮的生产机制。后期创造社通过对《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等刊物的精心运作实现了“方向转换”,进而确立了后期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的地位。但后期创造社的文坛地位在青年读者群中得到确立,并没有在文坛内部得到认同,其单维突进、惟我独尊的战斗的文化姿态与文学观念,使其“革命文学”破坏多于建设,口号大于实践,其价值也必然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4.
乾嘉时期的白话长篇小说,大量出现“自寓”情况并生成了“自传性”现象。《绿野仙踪》《镜花缘》等小说接续明末清初小说的写作方式,更丰富地影写作者的性格、思想、心态、志趣诸方面。《野叟曝言》则在自寓与幻想中逐渐加入个人及家族的实事。《儒林外史》《红楼梦》可看作具有自传性的小说,其主要特点是结构性地将现实场域移入小说,涉“自传性”的内容在小说人物塑造与情节演进中占有重要地位。读者需在分辨“真事隐”和“假语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小说的意味。白话小说从影写抽象的真实变为影写场域的真实,作者亦在此进程中完成了具有“史”性的自我保存。小说作者的“隐”与读者的“索隐”,与乾嘉时期文学思想大背景是相因应的,也给后世文学批评带来了颇多影响。在厘清小说“自传性”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围绕小说及作者的“场域”,决定了小说的性质。作者的交友圈决定了小说的素材来源与早期读者群体,而这些又反过来奠定了小说的接受框架,并被小说史研究范式所固化。  相似文献   

5.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论》关于情绪为文学中心的话语质疑“五四”初期诗坛尤其是小诗热.而且借《文学论》关于智的要素难以引起人之情绪的话语质疑、批评“五四”初期文学注重思想的哲学化倾向.还用《文学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不同干科学真实性的话语质疑、否定“五四”文坛在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开始出现的庸俗化写实倾向。  相似文献   

6.
说《关睢》     
毛诗以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的基本精神是“以史证诗”。从文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能作为参资之助,从经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可备一说。北宋欧阳修,于经书多所疑议,而在其《诗本义》中却把《关雎》坐实为文王、太姒,这就更近“史学”,其见解又在毛诗之下。近代以来,治诗者多以“文学”相尚,其惑更甚。此诚如朱东润先生所云:“今之治《诗》三百五篇者,一洗前人之故习,而矫枉过正,又惑于欧美之旧说,以是非未定之论,来相比附,为说益多,纠纷益滋。”诗,原本即所谓“赋…  相似文献   

7.
浅析《华女阿五》中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而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文章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先秦至魏晋是中国自传文学传统的形成期,正是这一阶段自传文学的发生发展,才将自传塑造成为文人自我对于个体命运和文化选择的言说方式、集体无意识的时代氛围和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三者交相辉映,融汇文人自我呈现、历史史实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复合型文本。自传本身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述的特质与传主特异的人生经历相黏合,加之自传书写目的的不一而足,形成了自传摇曳多姿、魅力无穷的文化景观。将中国自传文学的发展放置于先秦至魏晋这一阶段来考察,尤其能深刻地探知中国自传文学传统的形成,文人自我呈现方式的流变,从而看到中国自传文学的原初形态和渐进式的发展脉络,及日后蔚为大观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9.
创造社主要成员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与康德美学有较深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此有所忽略,从而对一些关键性的命题产生误读的现象。创造社“自我表现”中的“自我”趋近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经验表象经悟性统一的“客观”或“对象意识”,包含有主客体双项内涵;文学“无用而有大用”源自《判断力批判》中“美的理想”的二律背反的正反命题,两者虽是矛盾,却可合题。这两个观点的提出,也标志着“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生与延展。  相似文献   

10.
创造社何以能够迅速异军突起于“五四”文学革新的时代呢?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以往研究创造社的空自点,而这两份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更是为人们所忽略。主要从对现代期刊文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五四”文坛权威的挑战、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文化市场卖点的制造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于1927年8月15日在上海的《申报》和《民国日报》上登出启事:“人心险恶公道无存此番创造社被人欺诈全系达夫不负责任不先事预防之所致今后达夫与创造社完全脱离关系凡达夫在国内外新闻杂志上所发表之文字当由达夫个人负责与创造社无关特此声明免滋误会”(原文无标点)从此,郁达夫正式脱离了创造社,创造社也随之进入了后期阶段。但是,郁达夫与后期创造社仍有一定瓜葛,甚至发生了笔战,到了最后,郁达夫“和创造社的关系却是恢复了的一(郭沫若《再谈郁达夫),《创造社资料)P.835)。1926年底,郁达夫辞去了中山大学教授和出…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为蔺相如列传的过程中,从搜得的旧闻中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故事”予以叙述,它们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通、退让廉颇。但在处理与加工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司马迁尽力发挥了其卓越的想象力。表现出非凡的叙事艺术技巧与能力,并以历史浪漫主义的态度塑造了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令史学与文学的结合恰到好处,无愧创作出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最早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西学书籍并曾游历欧洲、日本的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王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直接体现在他的志怪小说集《淞隐漫录》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对花妖狐媚的描写中,他常常有意遮蔽其狐鬼的特殊身份,侧重于突出她们作为女性的“人性”而有意淡化其“妖性”、“鬼气”。其精心塑造的狐鬼形象在解构中带上了浓郁的世俗色彩,反映了中国近代传奇小说狐鬼形象逐步消解的趋势,与《聊斋志异》形成了一对有意味的参照。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异域风情或者以异国女子为主人公的小说,西学东渐的影响导致志怪传奇小说向真正的域外风情小说发展,开创了中国近代异域风情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以五十万言的文字真实而形象的再现了中国"五四"以来的社会历史。罗兰以个人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历史,融个人命运于时代变迁的社会洪流中。罗兰自传融文学、史料、图片为一体,堪称自传文学的范本。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对历史的记忆与追寻,表现文化寻根的认同与归位,融个人与社会历史为一体,实现了对传记文体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体论的角度,阐发《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它的问世,标志着自传体文学样式在西汉时已经成熟.因为司马迁在自传中,选择了典型的材料表现自我,塑造了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集于一身的自我形象.司马迁的自我形象,具有伟大崇高的个性人格特征.他的理想、气质、情感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在自传体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开创的地位,对后世自传体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唐书》是陆游存世的唯一一部史学著作,展现了陆游非凡的史学修养,在后世获得了很高评价。从另一角度讲,《南唐书》也属于陆游散文创作的有机组成。其文史兼得的卓越成就,无疑得益于作者身兼史学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南唐书》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寄寓现实关怀,其著史理念颇具“春秋笔法”。与此相应,《南唐书》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人物塑造的忠奸对立以及历史叙事的细节传神上,对此,前人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述。本文以为,从文史互通的角度探究《南唐书》所蕴含的著史理念及文学特点,所得必多。  相似文献   

17.
爱默生文学《圣经》中“自我、诗人和哲理”暗合了《圣经》中耶稣“神、神迹和神谕”三大主题。《圣经》千百年积淀的主题塑造了爱默生的文学和思想,既从无意识的层面给他烙下了《圣经》的印记,又从文化意识层面赋予他文学创作中无穷的灵感。对于常常被诟为缺乏系统性的爱默生思想,可以从《圣经》主题角度概括:“自我、诗人和哲理”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元结构,是贯穿爱默生文学的“罗格斯”。  相似文献   

18.
凌叔华于抗战期间在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的鼓励下开始创作英文自传《古韵》(Ancient Melodies),在同样战争的背景下,许多女作家也同样自觉地选择自传写作,表现了她们对于现代性和战争的反思。本文以凌叔华的《古韵》为中心,通过比较郭沫若、萧红等人的自传作品,以自传中的“自我”概念为切入口,试图阐释战争背景下的女作家的自传写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其非虚构小说《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的行动》出版之前,菲利普·罗斯就被外界贴上了自传作家的标签.虽然他曾数次公开否认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但收效甚微.随着20世纪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兴起,罗斯将计就计借助这种集“虚构”和“写实”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作品.但以往批判罗斯作品“自传性”的外界在“自传”性强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却迷失了.这是他的两种自传性策略所致,即自传之于现实的真假和身份之于作者的虚实两种写作策略.无论如何,罗斯这种以坦诚的姿态满足和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作品“自传性”的窥探的方式是其创作的转折,同时也展现了其自传性写作策略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从塑造“高大全”英雄的样板戏《沙家浜》与解构英雄,重塑凡人的小说《沙家浜》进行对比性阅读中揭露不同历史文化语境对今昔《沙家浜》的影响。可以说,《沙家浜》无论是往日作为“图解政治”之工具还是今天作为之“彰显欲望”手段都可以看成是文学在不同时代遭遇的性质相同的写作困境———外部环境对文学的过多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