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定量与定性思维互嵌方式,在概念整合视域下,探讨了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空间隐喻翻译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结果显示:《中庸》空间隐喻包括三种类型:状态、等级及社会关系空间隐喻,其中状态空间隐喻占比最高;译者舍弃或半保留源域空间概念,展示原文文化的深层含义,并将空间概念词隐喻义明晰化;概念整合对《中庸》空间隐喻英译具有较强解释力。此研究不仅加强了概念整合与空间隐喻翻译研究的理论互动,也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认知理据,同时也响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以Fauconn 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本框架,针对《人民日报》中以战争域作为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常规隐喻语料进行概念整合研究,分析这些常规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过程和推理机制。通过对2004年与1980年语料的历时比较,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的变迁对语言现象的影响,即西方战争思维及整个世界商业化、全球化对汉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日报》对“脱贫攻坚”的相关报道为语料,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其中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政治话语动员力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动员话语是通过协作多类概念隐喻实现的;战争隐喻使用数量最多,最具系统性;通过隐喻协作,顺应了民众的认知模式,形成了“现实→认知→话语”的脱贫攻坚动员话语隐喻构建机制,丰富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Lakoff的概念隐喻观对《论语》中以"人"和"信、德"为目的域的隐喻进行文化解读.我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背景及经验知识是隐喻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隐喻.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植物意象基于人类身体体验投射构成丰富的植物隐喻,两部剧作中的植物隐喻总体上呈现“同异并存”“同中存异”和“同大于异”的情形。其共同之处在于,两部戏剧中投射人域的植物隐喻所占比重较大,且分类相同,体现了人类基于自身对“植物”体验认知的共性。《牡丹亭》中经植物投射的“人名”源于剧中的人物,即“人化”,而《仲夏夜之梦》则来源于植物本身,是“物化”的结果,这是由于戏剧家基于现实生活体验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精神而造成的。“物域”的不同,表明两部剧作构建的场所之异,《牡丹亭》背景发生在“异托邦”后花园,而《仲夏夜之梦》则是“乌托邦”雅典森林。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红楼梦》中的爱情隐喻为例,应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两种译文对比、例证分析与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爱情隐喻的翻译,探讨译者的文化、情感心理体验差异对爱情隐喻意象的转换以及翻译的潜在影响。结论认为,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共同制约着"水"、"月"、"窗"等爱情隐喻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语篇中用以说服群众,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服从自己的功效。国内外学者已对西方政治语篇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通过对文章中概念隐喻的分类和功能分析,探讨政治隐喻与时代和国家所处环境的关系,从分析时代和国家所处环境的变化中探究政治隐喻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法修辞讲话》。《人民日报》当天配发《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社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草纲目》药名复音词汇的隐喻命名涉及到认知主体的各个认知域,尤其是草部类药名词汇的隐喻命名具有典型性。文章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考察草部类药名复音词语的认知域(始源域)特征,分析各个认知域的使用频率,构建隐喻命名形成的等级范畴次序。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它是通过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使人类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围城》中情感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基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英汉两种语言的情感概念隐喻系统有着重叠的部分,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然而对于那些无法忽略的“异”,英汉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优先概念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莫言小说《酒国》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对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做了认真巧妙的处理,进而再现了原作“陌生化”艺术手法。文章以葛译《酒国》中“酒”的隐喻翻译为切入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探讨葛浩文英译小说中隐喻翻译的理念和方法,以期能为小说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好地欣赏葛译小说的翻译过程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以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哈姆雷特》这个巨大的隐喻宝库为语料,运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隐喻理论——从最早的传统修辞理论,到80年代引起隐喻史上巨大变革的认知理论——再到近年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而兴起的语法隐喻理论,从这三方面来探讨隐喻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5.
系统功能语法创始人韩礼德首先提出关于语法隐喻的概念,他认为意义表达的不同变体不只是在词汇层,还应该在词汇语法层。词汇隐喻包含在语法隐喻之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类型。对文学名著《雾都孤儿》的原著与简写本之间概念意义表达的变体进行对比,同时研究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在文学原著中的实际运用及其发挥的语言学和文学的功能;归纳典型的一致式在简写本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The Luncheon)中的人物对话,可以发现通过人际隐喻的使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设计了以概念映射模式为基础的语域分析方法,比较了商务话语和健康话语中的[战争]隐喻。结果表明,在语言层面上,后者比前者使用了更多、更动态及更具体的隐喻词语;在思维层面上,前者中的[战争]隐喻映射突显“战争的计划性”而后者突显“过程的突然性和猛烈性”;在交际层面上,前者的[战争]隐喻传递的评价意义为{中性:情感——渴望}而后者传递的评价意义为{消极:判断——危险}。这种基于概念映射模式的语域分析通过分析隐喻使用在语言、思维和交际三个层面的映射内容,从而揭示不同语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简单的语言产物,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概念建立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构建陌生的抽象概念。本文以张恨水《金粉世家》为文本,归纳分析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通过剖析隐喻构建的过程,可以发现大多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具有负面特点。这也侧面揭示了在中国旧时代下,普通大众对“女人”的理解带有很深的偏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概念隐喻"、批评隐喻分析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1992—2011)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各个时期隐喻模式的特点、建构方式和隐喻的论辩性,并探讨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报道中隐喻模式的运用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变迁息息相关,深刻反映出国家和政府20年来对农民工态度的转变和政策的演进。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借助COCA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比分析近代汉语"深"与当代英语"deep"隐喻意义的异同,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对近代文学作品中"深"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近代汉语与当代英语普遍存在以"深"为代表的方位隐喻,二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这与汉英两种文化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