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民族国家划界是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实施对中亚各民族的命运及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对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做了简要的叙述,之后对其产生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国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爆发的策勒村事件,是以维吾尔族人民为主体的一次反帝爱国斗争。它的发生标志着我国新疆南部各族人民爱国运动的高涨。这次事件完全是沙俄帝国主义蓄意挑起的,也是沙俄帝国主义对我国扩大侵略所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清末,沙俄帝国主义同英帝国主义勾心斗角,争相侵略西藏,中国神圣领土西藏面临着将沦为俄、英殖民地的严重局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之时,俄、英争夺西藏的斗争一度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沙俄政府出于它的对外政策的战略需要,终于承认英帝国主义在西藏有“优先利益”,而把西藏问题变成它手中的一块政治筹码,同英国进行政治交易。本文拟从《尼古拉二世致达赖喇嘛书》,对沙俄政府侵藏政策的变化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18世纪70年代初,在欧亚大陆发生了一件被当时的外国学者惊叹为世界上最“轰动”和“最激动人心的”、“最光荣的”历史事件,那就是我国近十七万厄鲁特土尔扈特蒙古人在其年轻汗王渥巴锡率领下,冲破沙俄重重阻挠,跋涉万里,从他们游牧了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下游,浩浩荡荡一举迁回了自己的故土——中国新疆的伟大历史事件。这件事发生之后,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注意,二百多年来,围绕着这个主题写  相似文献   

5.
清初东北流人参军考任嘉禾在清代,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是清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被流放的“犯人”称为“流人”。康熙年间,在东北边境,山于沙俄哥萨克人入侵,曾经发生过“流人参军”(边将“释放”流人,强迫他们参军)的事情。俄、中双方某些历史学家的&作,为...  相似文献   

6.
中亚如今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对外知识视野与知识需求日益关注的区域.古代中国在“西域”认知层面的长期传统以及二战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中亚”认知中占据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中亚”认知的两种连续性;而在这两者之间,则存在着一种断裂性:即传统“西域”认知与二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亚”论述之间的断裂.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变迁摆脱了传统的西域视野,开始纳入地缘政治的视角,成为接续后来国际关系研究路径下的中亚主流认知的概念基础.因此,如何厘清和分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就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西域话语和当代中亚话语之间转变与衔接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近代报刊文章的相关叙述出发,对近代中国知识界就“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赵杰 《回族研究》2007,(2):5-13
本文利用笔者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实地调查的第一手材料,追溯中亚回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之后重点梳理、提炼出他们的六大特性,即:1.中亚回族的文明礼貌;2.中亚回族的语言习得才能;3.中亚回族的耿直豪爽大方;4.中亚回族的勤奋进取;5.中亚回族的文化保护情结;6.中亚回族对中国的神往与真情。从中凸显中亚回族在异国他乡大民族夹缝中顽强生存、奋力发展而又心系中国的民族精神,说明同一民族构成天各一方的空间差异后所反映的不同的时间发展,从而强调从“庐山”之外看“庐山”的比较法对回族学研究的新启发。本文特为回民西迁130周年而作。  相似文献   

8.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 1 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 ,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 2 0世纪 3 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 G·杜齐命名为“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 ,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 ,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 ,顾名思义 ,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 ,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 ,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 ,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 ,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 ,2 0世纪 80~ 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 ,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 ,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 ,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 ,对“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 ,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2,(3):87-106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1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命名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顾名思义,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对“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由国家民委主持编制的《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将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作为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完善民族法制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健全民族事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实施立法后评估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民族纠纷和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是推进我国民族事务管理法治化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境,承担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公共卫生治理双重职责,这对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基于TOE框架,以民族地区47个地级市政府为研究案例,分析大数据技术、政府注意力分配、制度环境等前因条件的联动效应,探讨民族地区政府提升公共卫生治理绩效的路径。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必要条件分析(NCA)方法,探索性地识别出三种推动民族地区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提升的驱动模式,即“环境为主+技术辅助”“组织+环境”和“组织与环境为主+技术辅助”的驱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大数据技术和舆论环境在推动高水平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上发挥着普适性作用;(2)技术、组织和环境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民族地区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建议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选择适合的路径和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2.
和侃 《回族研究》2003,(4):63-66
东干族是居住在中亚地区一个特殊的民族,主要指1877—1884年由新疆喀什及伊犁地区迁至沙俄统治下的中亚七河省地区的几批陕甘回民,其中多数为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余部。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形成与文化习俗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目光。最初是苏联的汉学家们以中国回族研究为基础逐步建立了东干学这门学科。1866年A.K.海因斯的报告《中国西部的穆斯林居民(或东干人)起义》首次在汉学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有关中国回族起源问题的研究。继此之后,有关中国回族问题的研究逐步引起了苏联汉学家们的兴趣,中国回族移民的迁入又逐步吸引…  相似文献   

13.
张娜 《世界民族》2006,(5):53-58
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这样的情况本民族的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置身于全新的异民族环境中,并逐步适应陌生的环境。沙俄时期,大批俄罗斯人作为“农民殖民者”移居中亚,这些俄罗斯农民移民就属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与祖籍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与文化传统相去甚远的异民族居民交往。在对这种全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与异民族居民建立了一种新的族际关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族际交流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有其自身特有的客观规律。但是,“9·11”事件以后,在国际政治走向新变化的影响下,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导致世界民族问题尖锐复杂、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首要根源。认真观察当代世界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热点地区,从中亚到中东,再到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和非洲的大湖地区,之所以战火不断,其中固然有内部民族、宗教和政治派别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但是国外强权政治势力的干预却是矛盾升级、局势恶化的主要原因。二、 在国际社会联合打击的高压态势下,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将进…  相似文献   

15.
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极大势力,广惠司是回回医家的大本营。金元之际回回医药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院有关、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回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对恩宁路事件的报道,探讨本土文化保育行动在广州的扩散,传统媒体推动下民间组织与政府建立的关系,以及民间行动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呈现广州本土文化保育组织重要组成——“新新人类”的文化保育观。  相似文献   

17.
2005年5月13日,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爆发了一场导致16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严重政治骚乱事件。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及吉尔吉斯相继发生“颜色革命”的情况下,该事件的发生使乌国内的政治局势及中亚地缘政治局势增添了一些可变因素。究其原因,除了乌国内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外,内、外宗教极端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向世俗政权发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将侧重分析安集延骚乱事件中的宗教因素及其影响。一、社会经济背景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十多年来,由于当局仍遵循苏联时期的发展老路,对本国经济结构基本上没有进行调整和改革,加之政策失误…  相似文献   

18.
<正>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隆重举行,这是2023年我国主办的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场重磅峰会缘何“落子”西安?“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充分体现了西安在欧亚大陆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亚伊斯兰发展的历史特点、它与西亚伊斯兰运动的关系以及当 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三股潮流的发展趋向等方面考察,认为最近中亚南缘伊斯兰活动的某种发 展,可能并非是“瓦哈比”那样的纯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艾坪 《民族学刊》2023,14(2):143-149, 166
清代中前期,清廷试在今四川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聚居地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但改革流于形式,效果甚微。随着外来百姓不断迁入该地,人地生产矛盾愈发严重,导致该地屡有劫掠事件发生。至道光朝升级为几次大规模“边患”。成都将军作为彼时统领该地的最高军事长官,通过武力镇压和拟定章程等举措参与到“边患”事件治理中。但碍于清廷未能解决问题之根本,加之受制于国力的式微、武备的废弛、官员的贪污懈怠等内在因素,诸多举措看似合理,实则加深了当地“边患”,并带来一系列恶劣的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