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顺诒《词学集成》经由宗山校雠,首次将词境单列一卷汇集诸家词论,并以案语加以评论,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词境”观。江顺诒“词境”观的构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词境”初始阶段,以“情”胜,表现为情物共感;二是“词境”的外化,语意高妙,以“气”胜,指出向上一路;三是词之至境,以“格”胜,达到无迹可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词集无定本,词风多样,历代评论者对其评价不一,但这些评论都流露着他们的审美情怀与审美文化心理。其审美情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欧阳修词中所流露出的人格美;二是重视欧阳修词的艺术美。这一审美情怀与评论者的审美文化心理密不可分:一方面他们喜欢小词的词情美;另一方面又受到儒家文化追求人格美的影响,对于不合规矩的小词加以排斥。总之,这种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论者的审美客观性,应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相似文献   

3.
晋代玄言诗的美学取向,崇尚以情体道(玄理)、情道同化,既是对儒学的以理制情、“以情从理”的传统思维范式的有力反叛,又是与六朝尚情重情、畅情求美时代美学新潮迥然异趣。玄学思维和玄言诗的价值标向,在强调以情体道、情道同化中使情感作为人的自由本质真正返归自身,进入“神超形越”的人生审美境界,以达到情感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气韵”一词,最早见于碑文。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成的《郑道忠墓志铭》中就有:“君气韵恬和,姿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由此可知,“气韵”一词是用以评论人物的精神风貌的。这和谢赫在评论张墨绘画时所说的“风范气韵,绝妙参神”的用意一样。即气韵相和,使人的生命与人的精神直接相联,在有节奏、合规律的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主体内在精神的美。  相似文献   

5.
人格是一个内涵丰富、历史久远的概念,也是一个充满歧义而又为多种学科所广泛引用的术语。人格一词,最初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一词,面具是演员在戏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面罩,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我国京剧的脸谱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特征。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有两层内涵:(1)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舞台上演出的种种行为。(2)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本文所指的人酪兼有这两层涵义)。在一个社会中,人格精神和力量是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存在,夫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健康完备的人格,都是人生孜孜以求、社会极力张扬的。焕发着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精忠报国”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饮雪吞毡、坚贞不屈望南归的苏武,抬着棺材上皇殿、以死相谏的海瑞等等,他们的悲壮、高洁、豪气,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精神的巨大魅力,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6.
纳兰容若边塞词在词史上是独特的存在,塞外风物与闺中情愫的巧妙结合,边塞题材与婉约词性的完美统一,显示了纳兰容若卓绝的艺术个性。这源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情的特殊体认。纳兰对情的体认和表述,受晚明重情、任情的文学观念的影响,词中在乎的是情的充分表达,而不注重边塞景物的猎奇性描写。纳兰词把闺情的叙写置于边塞词的核心,把边塞景物作为情感表现的背景,从而在传统的边塞词领域开拓出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7.
“人格”是现代用语中一个与人相关的且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 ,这不仅是因为人格一词有着含义广、引伸意义多的特点 ,而且是因为人格一词直接表征着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如果人的价值生命是人成为人的标志 ,那么人格便是人的价值的现实实现。人格作为人的“现实” ,它是人的身心与行为相统一的“存在统一体”。身心与行为相统一意味着 ,作为人格主体的人 ,是具有真、善、美、知、情、意的综合体 ,人在实施自己的行动时 ,“往往会表现出智慧的迸发 ,道德的判断与审美的追求”[1 ] 。所以 ,人格不单单是一种外在的行动 ,而且是体现…  相似文献   

8.
(一) 道德人格的定义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演员的面具)。英文、法文、俄文中的“人格”都源于此。这一词实际上还包含一层引申的含义,即表现于外的自我。后来“人格”的涵义就是从这一层意义上发展过来的。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人格高尚”的“人格”,作为人的一个位格的指征,它不含有对主体进行褒贬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感伤的精神旅行──论梁实秋饮食散文中的思乡情结王淑芳一引言“怀乡”作为重要的文学母题之一,联系了人类生存的最悠长的历史和重复不已的经验,在《诗经》中云“我东回归,我心西悲”.表现远离他乡的将士的归乡之情,同样,在唐、宋诗词中这种思乡情亦是无处不在,家...  相似文献   

10.
司棋论     
生活在号称“世外仙源”的大观园内的女奴司棋,滋生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她从幻化的世界出发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她和潘又安两小无猜热烈相爱,为了爱情忍辱负重,历经磨难,却坚贞不渝。她重的是情、爱的是人,毅然以死殉情;潘又安亦重情重人,以死相报。他们的爱情挣脱了才子佳人的老套子,大胆真纯炽烈,是一种无污染的爱情。从这点说,他们的爱情可以使大观园里的所有爱情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1.
刘勰处在“情采”审美意识已经形成的文艺自觉的时代,他在继承和糅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天道自然观出发,提出了既重情又重采的“情采”观。刘勰的“情”和“采”是一种辩证互动、互为表里的关系,各自有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刘勰情采并重的“情采”观铸就了他的情采并茂式的审美理想。这一审美理想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读各家编年东坡乐府,笔者发现,已编年的词有的似可商榷,未编年的词有的还可编年。今就十三首东坡乐府,按其年代前后,依次说明如下:(一)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玉关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现满路旁。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个清夜月,依前过镣墙。元延深七年刻本(以下简称“元本”)词调作“华青引”,毛晋级古阁宋六十名家词(以下简称“毛本”)题作“感旧”。皆无编年。按:“诏平元年(公元1064)年底,苏转转殿中丞,罢凤翔签判任,过长安,游细山。本词当于此时所写。词中“莲场”、“方床”,便是俪山唐代实有之…  相似文献   

13.
读词杂议     
结尾非蛇足温庭筠《梦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过去有人认为:“飞卿此词末句,真为画蛇添足,大可重改也。‘过尽’二语既极怊怅之情,‘肠断白苹洲’,一语点实,便无余韵,惜哉!惜哉!”(见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语)朱光潜先生在《谈诗的隐与显》一文中也说:“此词收语即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们认为,温庭筠这首词的结尾“点实了”,“近乎显”了,“真为画蛇添足”,应当“重改”,应当“删去”才好。而夏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饥者”之苦、“劳者”之辛,还反映了“爱者”之情。从《郑风》之诗、“郑声”之谓、“郑声”之“淫”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一为孔子所言“郑声淫”意在“声之过中”而与淫乱无涉,一为“郑声”的抒情指向实属“爱者歌其情”。从中或可意会孔子重礼亦重情的论诗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有感于社会转形期文化的无序状态与精神文明的萎缩,试图探讨礼乐精神中某些合理因素,以裨新的人际关系与新的人格之形成。“情”与“理”、“灵”与“肉”的矛盾与生俱来,永远困扰着人类。神人之别、人兽之关由是而生。作为文化调适手段的“礼”与“乐”亦由是而出。礼乐精神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灵肉一致、情理相成,俾人格完美、生命不息。自然生态的破坏,危及人的物质生命;文化生态的破坏,危及人的精神生命。时至当今,应有新的礼乐精神,形成新的、平衡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6.
古风 《社区》2013,(2):10-10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如果忙碌浮躁的现代人多读书,无疑会增添一份清雅。 清雅的气质来自于书香熏染,发源于腹内诗书,是一种内在气质自然流露.是内心学养情怀外在彰显,更是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书卷气形成于博览群书。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在饱读诗书后形成的一种气质。“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书是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天窗,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到世界各地美丽山水、风土人情,开阔视野,积淀底蕴:书是一个时间穿梭机,  相似文献   

17.
庄子在总结、甄别春秋战国“百家之学”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学说,批判孔子及墨家学说,以“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为核心和标志,对“道德”和“善”作出了独特的解释与界定。以此为“内圣之道”,庄子提出了卫生全德、养形养神的修养要求和“真人”“圣人”的人格理想;以此为“外王之道”,他提出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基本原则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在方法论上,他从“自适其适”出发,主张亦此亦彼,无可不可,齐一是非,不主故常。在承认是非相对性的基础上,肯定、强调无为适性是天下最大的道德善,庄子学说是百家之学中最完美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王士禛曾以擅词著称。其词抒写心音,情兼哀艳,萦怀故 国之思,歌咏男女艳情,后者更是对“词为艳科”的复归,成为有别于诗的显著特色。艺术 上,小令、中调、长调,或婉约,或豪放,不拘一格,既破除二者壁垒和对立,又融合二种 风格和艺术精神,为清词昭示一条改造传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坡词的本质意义是对词的“雅化”。苏轼批评柳永并非针对“婉约”,而是针对“从俗”。“以诗为词”的本质是引诗之雅以改造词之俗。“雅”的内涵已由唐之前社会功利性极强的“言志”转变为宋大夫以归隐为中心的精神宣泄。苏词以其题材之雅、境界之雅、艺术手法之雅完成了这一改造。其影响自秦、周而达姜、吴  相似文献   

20.
南阳方言副词“情”的语义功能有两种:“情1”表“劝勉”,“情2”表“劝诫”;后者是前者在主观化过程中句义规约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情”在表意上实现了从“消极祈使”到“消极禁止”的转变.“情1”是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的缩略形式;“情管1”主要用于“劝勉”,由于语音条件的限制尚未发展出表“劝诫”的用法.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与冀鲁官话“保证”义动词“情管2”形同意不同;从来源上看,“情管1”也并非南阳话的特有方言词,它实为汉语共同语“尽管”一词的方音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