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变化是影响神话文类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体,移动短视频为中国传统神话资源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传播媒介。在抖音中,神话以动漫配音、动画微电影、真人主播讲述等多种形式被重述,并且具有传统口头和书面媒介无法比拟的海量受众和跨时空特征。神话短视频的制作者成为新的"神话的积极承载者",与其粉丝群一起形成了神话讲述和接受的新场域。同时,神话的短视频形式也带来神话碎片化的问题,须站在神话主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傣族泼水节的伴生神话与节日仪式的操演形成一组稳定的结构,在共同的心理基础上构成了活态的节庆神话.在以傣历周年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时间谱系中,“佛事”与“农事”交错并行,构成了神话叙事的社会情境,诸多岁时祭仪皆是嵌在这一情境中的节点,与文化整体形成互动,再现了生态时间与社会时间,而仪式体系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正是神话文本得以衍生和流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是进一步打破在世界神话学领域盛行的对远古时代和语言文字媒介的迷恋,自觉地以动态和开放的视角,特别是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建构以整体时间观为基础的当代神话学,区分“被叙述时间”和“叙述时间”,有助于打破长期盛行于神话学中的“向后看”的状况和远古与当下、原始与现代的时间区隔,在完整的时间链条中洞察神话的本质和生命力。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的生成及其被建构为相关传统网络中新结点的动态过程,关注神话的跨媒介性和媒介的能动性,将更深刻地展现神话生生不息地传承和变迁的动力机制。如此,神话便不再只是静态定型的故事文本,而是不断动态生成的叙事过程;神话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便从追溯远古的静态定型的故事文本,转为探究处在时代语境、各类文本交会处以及与媒介形式互动中的特定当代文本的生成过程。这样的神话学,才能够真正揭示神话不断穿越时间的屏障、从古至今触动人心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创世神话是人类较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学,同时其中又蕴含着原始人类关于哲学、历史、社会、宗教等等诸多方面的认识。时间是创世神话中较能反映原始哲学思维的一个要素。时间意识使原始人类能对宇宙作出定位,并在宇宙中定位自身。创世神话中,以视觉符号象征时间,用心理时间代替客观时间,以及时间上的三维交错等,都是原始哲学思维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首发媒介的文学作品。与传统作家文学相比,其创作主体、题材、主题、接受与反馈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受众群体和传播形式来看,具有当代民间文学的属性。在海量网络文学作品中,传统神话题材一直是热点,网络文学对神话的利用与转化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镜像化的投射,重点在于传承中国古代神话的精神结构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国族认同和文化自觉意识;第二类是补白,以情节和人物填充神话时代的上古史,追求一种类似历史小说的效果;第三类则重在探奇求异,借助架空、穿越、重述等写作手法,将神话世界建构为一个与现实对照的异界。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神话在网络文学中的转化规律:神话结构长盛不衰但信仰功能弱化,神话符号活跃但内涵更具流动性;神话从原来具有神圣性的公共文本逐渐过渡为个体化的创作舞台,从一种信仰现象蜕变为心理现象。传统神话从封闭固定的体系,转变为一种精神生产机制,在与其他文化体系的交流互鉴中进一步被激活。驱动古老神话变化的是当代社会信仰、观念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神话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与创作主体的知识背景相关,也是资本和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王婷婷 《民族学刊》2017,8(6):88-94, 128-131
藏族神话研究主要分为“类型、母题与特征研究”、“创世神话研究”、“原始宗教神话研究”以及“英雄神话研究”等,现已初步形成了藏族神话研究的多种视角,其中藏族创世神话研究最为丰富。80年代以来,国内藏族神话研究持续不断,并取得了重大成绩,为今后藏族神话的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随着世界不断发展与交流,西方神话学界的一些新观点和新理论随之传入,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更多元的理论手段对藏族神话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摩教经诗《布洛陀》作为民间宗教摩经的经典,赞颂了主神布洛陀这一神话人物,保存了许多原始神话的成分和元素,可以视为“神话史诗”;该史诗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一般情形,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而作为民间信仰摩教的代表,揭示了民间宗教信仰之类,也具有世界意义。《布洛陀》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神话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它不仅是壮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南方民族盘古神话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 ,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神话一直在中华各民族中流传。但盘古神话究竟起源于何地 ,由哪一个民族所创作 ,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近来 ,壮学专家在来宾市开展民族文化考察时 ,发现当地壮族民间保留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活态性盘古文化 ,证明来宾一带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实证了我国神话研究先驱茅盾、袁珂等先生早年关于“盘古神话流行在南方 (假定是两粤 )”的推论。  相似文献   

9.
源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伏羲创制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造书结绳记事的神话,源于我国北方的女娲补天、搏土造人的神话和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本是三个起源地、始创民族和内容都不同的神话谱系。后来,随着盘古神话的北传,后人将盘古神话的内容移植或融入伏羲或女娲神话之中,形成次生形态且与其原初内容相矛盾的神话。盘古神话永远是中国的第一神话。  相似文献   

10.
创世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问题就是关于人是怎么来的,许多民族的洪水创世神话在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时,自觉和不自觉地以血缘婚的形式对种的繁衍和族的延续作出解释。而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洪水创世神话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只是这种解释又使他们陷入了乱伦的禁忌中。这种相似的解释中对于禁忌行为的叛逆,源于原始初民蒙眬的生育观和原始的性意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生育观和生殖崇拜意识的反映,是原始初民出于相同的生存需要和对自我的认知状况下的一种文化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创世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问题就是关于人是怎么来的,许多民族的洪水创世神话在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时,自觉和不自觉地以血缘婚的形式对种的繁衍和族的延续作出解释。而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洪水创世神话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只是这种解释又使他们陷入了乱伦的禁忌中。这种相似的解释中对于禁忌行为的叛逆,源于原始初民蒙眬的生育观和原始的性意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生育观和生殖崇拜意识的反映,是原始初民出于相同的生存需要和对自我的认知状况下的一种文化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2.
包括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在内的壮侗语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中有丰富的创世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创世神话、化身创世神话和洪荒时代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这些创世神话具有原始性、共同性、普遍性、体系性、序列性和延续性的特征。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的这些特征与考古学发现的这一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以至文明时代都有古人类活动,并且与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序列性及一脉相承性相吻合,也说明了壮侗语民族是这些神话的创造者。这些神话可能就是盘古神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创世神话是以描述宇宙万物的综合创造为主的神话。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保留传承着大量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甚至支配了人们千百年来的精神生活。创世神话还具有民族认同符号的功能。创世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原始文化又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母体及源头。创世神话包罗宗教、哲学、伦理、审美及科学于一身,作为观念形态的统一体而发挥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西王母神话文化内涵的分析,对青海环湖地区先民的原始审美现加以探讨,旨在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昆仑神话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以来,新神话主义提出回归和复兴神话幻想世界的诉求,动画具有超越时空的想象力,这是动画与神话的相通之处,而在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神话题材动画获得观众青睐的重要手段是作品的超越常境与趋新求异,文章以陌生化审美为切入点,论述建构陌生化审美的艺术手段,包括地域性神秘艺术的表现、装饰性符号语言的提炼、代表性意象引导下的意境营造.  相似文献   

16.
台湾原住民的谷物起源神话独具特色,与英雄盗谷种神话相似,却自成一格,在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见。他们的粟种神话大都讲述粟种自远方他界偷来,说明粟种非原来所有,偷盗正是强调获得粟种艰辛不易。自他界盗回粟种的情节或许说明原住民原非农耕民族,是以狩猎采集为主,后来才有粟种栽培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文本分析与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旨在通过超人的案例来探究如何理解今日的神话。文章以访谈内容、大众流行文化和民俗为分析材料,关注神话的功能和语境,探讨神话的神圣性、民俗的形式、围绕超人行动产生的争议以及谁在讲述超人神话等问题,从喜爱超人的受众群体的主位视角出发,根据话语和行为去理解人们的所思所感,以揭示为何超人可以成为神话以及现代社会中的神圣叙事体现出了何种功能,进而从人们赋予超人以意义的角度来展示超人叙事的神话特质。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神话是蒙古族文学的源头,也是蒙古族信仰文化的外化。蒙古族神话其所蕴含的对天地万物、祖先英雄、图腾崇拜和功能神崇拜等丰富内容,折射出蒙古族原始宗教中人性和神性高度结合。解析蒙古族的神话文本,不仅可以了解其远古的信仰文化,还可管窥蒙古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之内核。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关“开辟创世”和“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传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中原的女娲、伏羲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型神话系统和以珠江流域的盘古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南方型神话系统。本文通过对《述异记》最早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阐明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而求为广西勾漏令,后止于广东的罗浮山修道、炼丹、著书,在《枕中记·众仙记》中首先把盘古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盘古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便把原秦汉文献所载北方远古神话无开天辟地之神给予填补,加以整合使之衔接,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中华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盘古神话也就随着道教渐渐在北方流传开来。而中原一带有关盘古神话故事表现为再生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充满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也正是导源于葛洪把珠江流域原生型的盘古神话加以整合使之道教化的混融性产物。  相似文献   

20.
创世神话是指有关万物起源的神话,给我们展现出了先民早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范式.法律与创世神话都产生于一个民族的发祥初期,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先民的社会面貌,因为时间上的接近性,所以二者的结合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章主要摘取了瑶族、阿昌族、纳西族等三个具有代表性民族的创世神话来分析了法律起源于早期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