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 2 2 0 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位于西部的秦国 ,其自然环境的优势及一系列成功地决策 ,都明显地胜过六国中的任何一国 ,这是秦统一六国的内因———根本原因 ;六国或略逊一筹 ,或望尘莫及 ,或多有失误等 ,这是秦统一六国的外因———历史机遇。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 ,对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进行再探讨 ,以期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伟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秦统一后的六国遗族晰纲六国遗族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秦统一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他们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嬗变和多元分化。或变名易姓,隐匿民间;或含垢忍辱,伺机而起;或积...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四年三月,当时“四人帮”控制的《红旗》杂志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一文说:“秦统一六国,不能孤立地归结为个别将领的作用,而是由于秦始皇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所实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路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其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秦国赘婿法律地位并非一直低下。秦立法剥夺其立户、受田宅等权利,强制其从军,始于秦统一六国后,直接原因为军事需要,深层次原因为文化认同、政治合法性建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一致认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其灭亡六国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221年。其实,详证有关记载,秦灭六国的年代大可商榷: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和秦灭燕之年来推断齐国灭亡的年代,从秦始皇议立帝号、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诸举来推断六国灭亡的最后年代,均当比目前流行的说法提前一年,即公元前222年。  相似文献   

6.
张祚庥 《人文杂志》2023,(11):119-129
秦统一后,楚地爆发过多次反秦叛乱,但皆被镇压。陈胜吴广起事能发展壮大应与秦内部动乱有关。因始皇帝生前未明立储君,胡亥即位后,大肆屠戮秦宗室大臣,这是陈胜吴广起事的政治环境。战国末期,赵国曾多次击败秦国,并一度挫败了秦统一计划。赵人在反秦战争中表现十分积极,亦有灭秦之志。结合秦简中相关记载,秦统一后,整个新地时常发生叛乱,原六国的反秦运动在统一后并未停息,这是秦末六国反秦运动发展迅猛的一大重要原因。章邯击败项梁主力大军后,楚国一度危如累卵,项羽所率援赵大军目的是保楚,而非灭秦,项羽大军在巨鹿击败章邯所率秦军主力,带有较强的偶然性。考虑到秦末内外交困的局面,亡秦是必然的,而由楚国来完成亡秦之业,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程远西安政治学院公元前221年,秦并吞六国,建立起第一个高度集权制的封建帝国。但是,这个封建王朝,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又被农民起义的风浪所推翻。秦朝的崛起和速亡,引起了后人的思考和探索,并找出很多原因,但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秦王朝结束了七雄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但由于秦政的地域差异、强制实行文化统一以及漠视民众利益,秦王朝没有给原六国民众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自由的行为权力以及基本的生活保证,其统治始终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同。在秦末战争中,六国的国家意识仍然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在六国相继复国之后,缺乏凝聚力的秦也不得不主动去帝称王。  相似文献   

9.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今河套黄河以南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滇东北的经济在云南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出土的东汉孟孝琚碑曾经震动了考古界,被考古学家视为汉碑珍宝,在我国金石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地区又是著名全国的朱提银和朱提堂狼洗的产地。因之,具体考察该地区经济开发的情况,对于了解当时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 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也是中原王朝加强开发云南边疆地区的时期。秦统一六国以后,遂修筑  相似文献   

11.
对秦亡后诸侯裂土分封的再认识陈玉屏秦亡后直至汉初,一度重现诸侯裂土分封的历史场面。其是非得失,史学界多年来众说纷坛。近年来重读史籍,颇有新的体会,故撰成此文,就教于学界同仁。(一)西周实行裂土分封制的社会历史原因秦始皇二十六年,秦逐一灭掉东方六国,一...  相似文献   

12.
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上古文化的开放性高大伦形成于先秦时代的晋、楚、秦、齐、燕、吴越、巴蜀等各具特色的方域文化中,巴蜀文化又是很特别的一个文化。巴蜀距华夏文明中心——黄河中下游最为遥远,四川盆地及其周边为中心地域的巴蜀在地理上自成一文化圈,与外界几近隔绝状...  相似文献   

13.
由于秦统一了六国,李斯入秦在后人的舆论上也就占了上风,认为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其实,李顺应了历史潮流与否,不在于他是否入秦,而在于他的具体行动。事实表明:李是抱着做“富贵梦”的目的入秦的,完全是一种投机行为。为达到此日的,他背叛楚国,对吕不韦恩将仇报,与老师苟子的“帝王之术”大唱反调,使用两面派手法药死同学韩非,还迎合秦始皇的专制、独裁,贪他人之功为己功,始皇死后,又违背始皇临终前遗诏,受赵高惑废扶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这说明,李斯对秦不忠,司马迁也对他进行了谴责。尽管他也一度认识到“物极必衰”的道理,但总以为权势是铁打的屏障,任何人也攻不破。不想作为一个丞相,经不起历史潮流的冲刷,最后被二世和赵高所害。他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其中的经验教训足供后来为臣子者咀嚼。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关中的秦国不断向东扩张,关东六国视之若夷狄,畏之如虎狼,斥之为上首功之国。尽管关中、关东两大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但心理上的对立却因战争的残酷而变得更为深刻。秦统一之后的暴政,又使矛盾大大加剧。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爆发的农民大起义,就成了以关东农民为主体的、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反对秦朝压迫者的斗争。六国残余势力也乘机东山再起。但是,国家的统一,毕竟己成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地主阶级四分五裂的时候,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农民  相似文献   

16.
陈忠锋 《社会科学》2007,1(5):175-180
以"法治"为内核的秦政形成于商鞅变法后,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家统一后没有及时转换统治模式,导致秦朝遽亡;王莽"新政",以儒家"王道"理想为内核,用"先王之制"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造,然而历史没有赋予王莽转型统治模式的任何空间,新莽政权也短暂而亡.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秦朝兴亡的原因,古今学者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秦为何会兴?我认为,秦兴得力于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西汉刘向在《战国策·序》中说:“(秦)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而吞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崤函之阻”和“陇蜀之饶”是统一有利的条件,是“因”;而“听众人之策”,才变因为果,实现“吞食六国,兼并天下”的伟大历史使命。刘向在这里所谓的“众人”,就是指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8.
秦文字远绍两周文字,这已是古文字学界公认的事实,春秋后期,东方诸国的文字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形成所谓“六国文字”,秦国久据宗周旧地,文化深受其影响,因此秦文字远不如六国文字那么奇谲难识。然而秦文字之中也有少数形体殊异者,辩析其与标准秦篆的异同,对研究周秦系统的文字也许不无小补。本文试举五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与外交刘根良战国中期,各国之间出现了猛烈的合纵连横战争,时间长达五、六十年之久。从史料记载看,关东六国较多的采用合纵战略,而秦国以连横为主,历来有一种看法,认为秦搞连横,后来打败了六国,连横术似乎比...  相似文献   

20.
秦一代置郡问题,有不同说法,自谭其骧先生考证之后以为定论。然近年出土秦封泥和秦简牍等文物都涉及秦郡,其中众秦郡名既不见于传世的秦代文献,也为历来考证秦郡学者所不知,从而动摇了已成定论的秦郡体系。本文根据考古出土秦封泥、简牍和传世秦玺印等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重新思考秦郡,考证秦统一初年所置三十六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