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典绘画的美学思想及理论框架,是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影响下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同时,它又是在本民族整体文化诸多因素渗透下所积淀的产物,其超越自然的理念,富于浪漫色彩的表现语言与注重内在精神品质的创作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宏大而深邃的艺术境界。“天人、物我谐一”、“大象无形”、“虚实相生”等哲学的思辨在传统绘画形式上无不打上深刻的烙印。因此,只有加深对中国民族的深层意识、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结构的理解,才能站在较高的视点品味中国古典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2.
身居乱世的老子,独立不阿,燕处超然,清悠澹永,自然无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骨浸染中国文化,奠定了“道家风骨”的精神底蕴。老子自然风骨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多层面的缘由。其中一个深层的原因恐怕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新颖视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道法自然”的视角,就不可能有“自然无为”的风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基于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正确解读。很多学者长期以来认为“老子反对仁”,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老子“仁”的思想具有自然性,是对孔子和儒家“仁”的感性思想的一种超越。老子“仁”基于“法自然”的哲学逻辑,是一种理性、自然的“大仁”,可以描述为“仁而不以为仁”。老子“仁”的思想对于建构新时代的中国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老子“道法自然”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美学观点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是老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老子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开端,以庄子为发展和高潮。它具有如此的魅力,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老庄精神,对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机质、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取向都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之魂。本文所要论述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于老庄哲学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道”的范畴。他一开始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认为道是一种非实非虚、非有非无的结合体,并且“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  相似文献   

6.
在绘画艺术中,节奏是画家在对众多造型要素表现时,进行有序的、有变化的强弱处理的一种手段,其对于绘画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历史与图像论述对比了中西传统绘画中对于(造型)线节奏使用的异同.中国传统绘画是在“神似”的基础上对绘画中的节奏进行把握和运用,其更注重于线条自身的节奏和审美价值.而西方传统绘画是在“形似”的基础上对绘画中的节奏进行把握和运用,其更注重于线条节奏在造型功能中作用.  相似文献   

7.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回眸与展望--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绘画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这些特征表现在其独特的审美意识、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上。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理念 ,产生了各种新的思潮和新的流派。 2 0世纪中期 ,在艺术为政治斗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的影响下 ,除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之外的其它西方艺术流派均遭到批判和打击。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在西方现代文化潮流冲击下 ,中国绘画出现了各种艺术观念和艺术流派共存共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以"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的绘画美学思想具有多元性,衍生出了不同的绘画美学范畴。在“天人合一”的绘画美学视野下,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谢赫论述的“气韵生动”、宗炳主张的“澄怀味象”、陆机倡导的“情景交融”和宋代的“心物感应”都追求人与自然、心与物的和谐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特点。“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生命性、创新性、深刻性和崇高性具有现代价值,这些美学智慧是现当代绘画美学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似与不似之间——论绘画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绘画的审美特性是审美绘画的核心。本文从明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著名画语入手分析绘画的审美特性, 阐述该画语是对古今中外绘画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揭示绘画的审美特性对当代审美绘画的画语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绘画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重彩画的艺术形式始终存在。这种主要使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的绘画,是中国绘画的绚烂宝藏。上溯原始时代对色彩的最初的尝试,下至当代艺术的视觉震撼,重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色彩明丽的恢弘画卷。通过研究这些不朽之作,现代重彩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重彩画的文化,经历了语言形式的演变,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3.
传统山水画是祖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一座历史丰碑 ,它是中华民族给人类创造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它之所以如此的辉煌 ,是与古人对山水画自然美的认识及其理论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以及透视基本规律的综合分析 ,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论法度、画法技巧与审美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藏当代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时代特性。从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视角来看,其关学特征主要通过画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造型程式和创作理念等方面加以表现,文化特征主要通过绘画作品对高原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表述得到呈现。西藏当代绘画艺术以其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彰显文化多样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沙画属于一门综合艺术,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动画、绘画、现代科技、美学、心理学以及影视等。动态性是沙画较为明显的特征,通过合理构图和多变的转场,对创作主题的审美客体和审美情感进行传达。首先阐述了沙画艺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沙画艺术的美学意象,最后探讨沙画艺术的造型观,并提出了对中国沙画艺术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徽风奇韵》所描述的绘画空间表现了当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的人造物的美学意义.表现主义形式诉求的是现实主义的实质,这正是画者对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及其语境之下机器美学的新的诠释,这种根植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艺术创作,符合人们惯常的存在语境和常识内涵,澄澈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美学观念、绘画形式空间之间的平衡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绘画艺术应该是最能直接表达画家本人及画家自身以外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的一种媒介。不同的人群均会有着不同的社会心态,在创作时,这种心态会自觉的融入到绘画作品之中。文章通过画家所处的地位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来解析院体画与文人绘西为何套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情趣,且进一步完善中国画审美中“画品”即“人品”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最为盛行。从几位典型画家的作品分析元代文人画的笔墨特点。文人画中有明显的独特的审美倾向:形似之外求其画;气韵非师;诗书入画。元代文人画的审美倾向,不仅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文人画家的诗文评论和画谱画诀等理论中体现出来,这些审美倾向直接促进了文人画寄情写意和品格形态的建立。此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趣味和风格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提出要对中国新诗进行民族化建构。所谓“民族化”,意指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化。闻一多根据中国律诗和西方格律诗的内在契合,进行格律重建,创建了新格律诗理论。本文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民族化建构。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众对抽象绘画难以理解,使抽象艺术遭遇尴尬境地。通过对抽象绘画的概念诠释和特征解读,进一步分析了抽象绘画的形式美感和审美价值的问题,并围绕抽象艺术本身固有的理性思维所带来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为深入理解和认知抽象艺术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