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倒是”转折句是由“倒是+S”组成的用来表示转折意义的句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倒是”是连词,S既可以由NP+VP组成,也可以由VP1+VP2组成。从宏观的角度看,“倒是”转折句语义背景下的句法模式有繁式和简式两种:繁式由“情形A+推出情形B+原因C+推出情形未出现D+另一种不同情形E”组成;简式由繁式“A+B+C+D+E”省略其中的一至三项形成。“倒是”的句法作用有三:1.连结复句中的分;2.连结句群中的句子;3.连结段落。  相似文献   

2.
TFA概念中预设、蕴含及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TFA概念和分析方法,探讨预设、蕴含和断言之间的区别及运作特点。从TFA视角,解析例句的预设、蕴含和断言之间的意义及关系,深入句子内部分析话语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了解严格意义上的预设与蕴含、蕴含与断言之间的区别,及预设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使识别真正意义上的预设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中预设对信息传递起到了推进作用,而预设在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并非都是已知信息或交际双方的共享信息,也可以传递新信息并以此达到某些交际目的.预设与断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动态性的变化,即预设与断言信息以螺旋状模式推进言语交际的动态构建.  相似文献   

4.
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关于句子结构与世界的关系,它与句子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的预设可以是完全预设,也可以是几个句子共一个预设,也可以是一个预设由若干项组成,所有这些项合起来才成为句子的完全预设。语用预设是关于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相似文献   

5.
信息结构是句子实际意义的切分,它与句群有着天然联系。本文通过对日语句群的信息结构的分析,指出了日语句子的实义切分标准是信息相对于听话人是已知或未知、信息在说话人语流中出现或未出现过、信息在目前是激活状态还是未激活状态、信息的预设或断言的实际情况等四项,同时讨论了句子的实义切分在日语句群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预设、衍推、含意与断言这些概念都涉及一定条件下的语用推理,但预设、衍推和断言又不同于含意,且互不相同。含意的获取必须依靠话语的语境信息以及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也就是说,含意的推理不能仅仅依靠一个独立的语句。  相似文献   

7.
宾语从句     
《阅读与作文》2011,(1):61-69
1.宾语从句的概念:由一个句子充当宾语,我们称之为宾语从句。2.宾语从句的语序:永远是陈述句。  相似文献   

8.
所谓~致”是指句子中两个语法成份之间的关系。即当某一成份具有某种特征时,另一成份也应具有这种特征。主谓一致是指句子中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效方面的一致。初学者就知道,单数主语(第三人称)需与单数动词搭配,复数主语需与复数动词搭配.例如:1)ThetigerIsadangerousammal.2)Tigersaredangerousanimals.然而在具体运用时并非如此简单,因为除了语法一致外,还有概念一致和贴近一致。使用单数动词还是复数动词,取决于主语的结构及调语的时态。一、土语为非限制性动词短语或从句这类主语一般需与单数动词搭配。例如:3)T…  相似文献   

9.
由于广告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广告用语必须短小精练并要达到宣传目的,而预设和隐含就是广告用语中常用的两种方法.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广告词的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分析以及隐含手法分析说明运用预设和隐含,不仅能扩大广告信息量,弥补短小篇幅带来的不足,而且还能吸引广告对象做出自我分析推断,避免因明示或直接断言可能招致的风险.预设信息还可以和断言信息结合起来,创造广告语言的悬念与幽默.语用前提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广告传递信息,达到最终的说服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里一种习焉不察的句式的特殊性.指出,由这种句式造成的句子依照抽象语义(Generalmeaning)大致可以分成S1、S2、S3.文章运用转换分析验证了S1、S2、S3三类句子的不同,并从V的性质以及NP1、NP2跟关系上初步探讨了这一句式多义性的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11.
翻译也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翻译的整个过程与逻辑分析分不开,具体体现在词语、句子、篇章3个层面。在词语层面要运用逻辑对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然后才能恰当措词;在句子层面要运用逻辑分析,实现“葡萄藤”型句子结构与“竹竿”型两种句子结构的转换:在篇章层面要实现“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的恰当转换。只有在这3个层面都恰当地运用逻辑分析.才能得到词义准确、表达顺畅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预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的无须断言的信息或命题.文学作品以精准简练为要旨,力求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多的信息,遂有"浓缩的才是精华的"的一说.预设由于其精简已知信息等功能而对文学篇章的浓缩具有突出的作用.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预设在文学篇章中俯拾皆是.从预设的共知性、英汉句式和中国古诗词等三个方面可以揭示并解释预设同文学篇章的浓缩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预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的无须断言的信息或命题.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预设编码和解码在文学语篇的建构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两个过程均不容忽视.在重视预设在文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的同时,应强调接受过程中的读者反拨以及对语篇的创造性解读,从而使文学语篇的创作和解读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语篇,都是由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语篇都有连贯的特性,前后照应,首尾一致.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有“言内”和“言外”两个特征.在言内,它表现为不同层次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语义关系.这类语义表现在:(1)结构关系上;(2)语篇成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上;(3)组成成分关系上(Halliday&Hasan,1985:82).在言外,它表现为语篇与情景的关系.它使语篇与情景溶为一体,在情景中起到各种功能.有时起辅助性作用,有时起组成性作用.正确认识语篇的连贯,对于理解、…  相似文献   

15.
塔斯基与弗雷格都断言真这个概念在自然语言中的不可定义性,并且都明确规定求真的论域;前者在形式系统内为真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定义,后者区分出句子的涵义和所指(真值);真之定义构成了戴维森真值条件语义学的理论起点,句子分层则是达米特辨明条件语义学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嫡都是态函数,以温度(T)为纵坐标轴,以熵(S)为横坐标轴,便构成T-S图.在热机效率的计算中,研究得较多的是可逆多方过程(本文以下所有的过程均指可逆过程),这些过程都可以用T-S图上的曲线表示.以T、S为变量的多方过程为[1]:式中T0与S0为过程初态时系统的温度与熵,T与S是过程末态时系统的温度与熵,C为热力学系统在某多方过程中的热容量.由(1)式可在T-S图上作出多方过程曲线,如图1所示.其中以等温、绝热过程曲线为特殊.等温过程C、。时,T二TO,绝热过程C。0时,S二S。,也称等摘过程,所以等温、等嫡过…  相似文献   

17.
语言交际是语言选择和语用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也是语言交际的“干涉-适应”原则的应用过程。广告宏观语用环境的“干涉”与“适应”的主要形式有:1.社会文化语境;2.受众对象;3.广告目的。广告微观语用环境的“干涉”与“适应”的主要形式有:1.利用微观语境辨析歧义并获得准确信息;2.利用微观语境设置悬念;3.利用微观语境推断出句子意义之外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干涉”没有价值评价。无所谓消极和积极。  相似文献   

18.
预设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从<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外貌和语言描写的翻译可以看出,在对有语用预设含义句子的翻译中,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理论(CMT)和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围绕隐喻的新奇性问题在国际隐喻学界掀起了大论战。DMT认为,所有的新奇隐喻都是刻意性隐喻,基于相似性推理即可理解,无需概念隐喻;CMT则认为新奇隐喻离不开概念隐喻。通过对文学体裁中的刻意性隐喻进行分析,发现:1)即便是诗歌隐喻这种最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其创新也离不开人们集体认知中表征的概念隐喻;2)刻意性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而是一个连续统;3)两个当代隐喻理论是互补的关系,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交互主观性;4)交互主观性理论可以为新旧当代隐喻理论提供统一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主旨,在于透过汉语的结构来澄清有关语法和语意上的几个重要概念,即“定指”(definiteness)、“预设”(presupposition)、“主题”(topic)与“焦点”(focus); 同时,阐述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 作者认为,除一般公认的“定指”与“任指”(indefiniteness)的区别以外,语法上还需要“殊指”(specificness)这个概念。因为“殊指”是决定“预设”与“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殊指”、“预设”和“主题”这三个观念,也可以说是一体的三面。就一个名词组而言,是“殊指”;就一个句子而言。是“预设”;就整个“章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