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中苏文化协会成立于1939年,除了中苏文化协会的支持和各分会纷纷成立的影响外,还离不开新疆当时较有利的社会环境和中共党员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努力。新疆中苏文化协会开展的工作促进了新疆各民族学者同苏联各民族学者文化艺术的交流,丰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在近现代新疆中苏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马大正 《学术探索》2006,1(2):100-108
两千多年的新疆历史发展,展现出了若干特点和规律,值得人们总结和借鉴。从政治上看,自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一直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治理之下,尽管各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方式各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管理不断深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立行省,新疆由此完成了和我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进程。从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上来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和好交往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战争和冲突,这是阶级社会各民族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念进一步升华,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宗教上来说,新疆有史以来即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历史经验表明,宗教与世俗权力分离是保持新疆稳定的基础。从文化上讲,新疆文化是由众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相互认同,既是新疆文化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各民族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屯垦戍边政策的历史定位来看,屯垦戍边是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的重要内容,屯垦戍边既有利于保障边疆的巩固和稳定,也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走向21世纪的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卷)是一部由新疆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拴乾同志主持、新疆社会科学院近30名各民族专家、学者参与撰写的百万字的巨著。其中的文化卷是一部有关新疆文化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与转型进程的著作,通过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百年来的发展与转型进程进行科学的梳理,努力把握20世纪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而对21世纪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建设、文化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获得启迪,对于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正确认识新疆各民族文化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  相似文献   

4.
文化包容在于异质文化间的理解,促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包容,首先需要确立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同时包容的实现还是一个社会权益保障完善的过程、现代文化认知的过程、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以及文化教育和宣传实践的过程,通过权益保障、拉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距离、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以及提升教育与宣传的文化包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包容,并进一步促进新疆的社会稳定、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民族心理需要是民族心理活动的基础和第一反映,它反映人的需要与社会对其满足的程度,是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的最集中体现。改善民生,是新疆各民族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新疆各民族心理和谐;有利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根本;调整政府职能,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制度保障;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坚持民族团结,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在民国时期的38年中,中央执政者数次更迭,内忧外患不断,但新疆各民族始终维系着不间断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有的是在官方主导下开展的,有的是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行为。在向汉文化学习、借鉴过程中,新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速度得到明显加快,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新疆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新疆各民族凝结为心心相印、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同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因子也为中华文化不断创新进步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沟通、交往等日益增多,一方面各民族因“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的居住格局而形成了多民族城市社区,另一方面使多民族城市社区的各民族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其主要表现在社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等三方面。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理念下,新疆多民族城市社区的多元文化在普遍性、特殊性、和谐性特征的基础上,朝着现代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新疆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导致的独特的层次型的双语现象是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巨大的内在驱动力,而新疆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局面是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强有力的推进器,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碰撞与冲突中的求同存异是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9.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新疆各民族、兵团与地方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沟通、并融合的过程.整合新疆多元民族文化资源,必须发展文化生产力,保障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权益的和谐,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贺萍 《新疆社科论坛》2009,(3):24-28,62
新疆各少数民族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在群体身份认同方面出现了困惑、倒错和焦虑的现象。现阶段,新疆各民族在民族认同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重塑和建构民族认同这一重要问题历史地摆在新疆民族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强化公民身份是第一身份的意识,构建各民族社会成员文化多元和国土与政治一体的认同结构,应该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新疆民族认同教育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新疆双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大批"民汉兼通"的人才脱颖而出,新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跨越发展,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实践证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绩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在新疆成功的实践和发展,对促进新疆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巩固和稳定各民族大团结,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维吾尔族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以“朦胧”为特点的诗歌创作现象。它成了新疆新时期各民族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在新疆,朦胧诗的产生有其社会、形成、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也是以文化为聚合的。民族的存在需要民族成员对其文化的传承、维护、认同,然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更需要民族成员去超越认同。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难点,也是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确立的正确视角。藏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一个更能适应本民族发展需要、更能协调环境与社会、个人与群体、精神与物质的文化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伴随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便有了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进而对本民族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4.
维护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其基础是各民族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这些共同利益是推进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的坚实基础.文章以中华民族共同利益视角,探析构建新疆各民族和谐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寻找促进新疆各族人民和谐关系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各民族间交往的渠道,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机遇;市场经济促进新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新疆少数民族的认识,这对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对待我国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因子的同时,抛弃其落后、愚昧的文化因子,使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发展中求精、求团结、求稳定、求繁荣。  相似文献   

17.
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地区,这些特点对新疆各民族交往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其族际交往表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对影响新疆族际交往的民族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新疆各民族间交往的顺利进行,维护我国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17日,由新疆哲学学会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和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承办的"新疆哲学学会2011年年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新疆哲学界专家学者和高校部分师生一百余人参加了本届年会。会议围绕"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转型"这一主题,从哲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新疆精神、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和交流。现将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在改革、开放强有力的带动下,一个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新发展的所谓“文化热”,出现在内地已有好几年了。从去年以来,我们新疆维吾尔文、汉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的报刊上,也陆续发表了各民族作者写的许多有关文化反思的文章,各民族文化、思想、理论、学术界的一些同志曾数次聚集一堂,研讨文化与民族进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诗歌语言是人的心态与情感最生动的表达方式。是自然流落的心灵之声,是民族心路历程的写照。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称誉,也是多个民族地区。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子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这些民族自古就有较为深厚的诗歌传统。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流传地区和从民族角度上分。与新疆民族文化信息相关,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语言修辞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性。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情歌为例,从词语的特征及修辞格运用方面揭示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爱情”这个特殊的社会切片上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审美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