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经济较落后地区,农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外,还有其特有的制约因素:受教育程度及双语水平低;从事行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城市融入性差;劳动力转移模式单一;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技能培训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等。因此,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强几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规范劳动力市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层次。  相似文献   

3.
多庆 《西藏研究》2002,(2):106-110
农民的非农业化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国内而言 ,沿海较发达的不少省市也是通过农民的非农业化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前列的。相比之下 ,我区的农民非农业化进程却极为缓慢。 2 0 0 1年我区共有农牧民劳动力 1 0 0多万 ,劳动力在西藏农牧区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劳动力包括整劳力和半劳力 ) ,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区。因此 ,探讨具有西藏特色的农民就业之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截止 2 0 0 1年底 ,西藏农牧业人口总数达2 ,1 93 ,988人 ;劳动力人数 1 ,0 51 ,875人 ,其中男劳动力为 51 1 ,70 5人…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的西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现象普遍的问题。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问题,但是,由于西部自然条件以及政策措施落实的不到位,有些地区的贫困程度仍然很严重。我们怀着历史的使命感专程奔赴甘肃特有民族——保安族地区大河家镇,以大墩村为个案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看到,农村劳动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引导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组织化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盲目转移、工作环境差且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对此,政府必须了解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转移情况,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才可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郑洲  杨明洪 《西藏研究》2009,113(1):102-111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德吉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德吉新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作了一个初步估算.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德吉新村在政府组织引导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必须了解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转移意愿,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才可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研究代表,研究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一产业从业比重)对国民生产总值(即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正的作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每降低1%,能增加云南国民生产总值304.4亿元,增加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元。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差距、农业机械总动力在0.01显著水平上负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而与城镇人口比重和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正相关。云南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和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正好相反,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高度负相关,说明云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展缓慢,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周炜 《西藏研究》2001,(2):119-127
(三 )墨竹工卡县农村基础教育调查(1 )人口、地理及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墨竹工卡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 ,面积 551 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8.63万亩 ,林地面积 4 2万亩。 1 998年总人口 4 0 669,辖 1镇 ,1 5个乡 ,1 49个村委会。该县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 ,属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川相间 ,河谷环绕 ,草地广阔 ,平均海拔 4 0 0 0米以上 ,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的原因 ,境内自然灾害频繁。春秋季节多早晚霜害 ,夏季通常遭雷雨和冰雹袭击 ,干旱与洪涝极容易成灾。漫长的冬季中干燥与风沙相伴 ,…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像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一样的民族贫困县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因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生活、心理状况都亟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  相似文献   

11.
黄海 《民族论坛》2006,(8):14-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与时俱进、总揽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久之策。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只有加快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和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所谓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地…  相似文献   

12.
关于湖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5个少数民族,64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民族地区有一个自治州(辖8县市)、7个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县(区)、7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半数的县区和100个民族乡,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14.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湖南民族地区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根据目前湖南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一是要继续提高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效益,增强农业和农村的内部增收能力;二是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具体来讲,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快调整优化民族地区的农业结构。从近期来看,调整优化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仍…  相似文献   

15.
永顺县地处湘西北,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04年,永顺县本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的目的,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选取松柏、和平、王村、铜瓦4所学校作为全员寄宿集中办学的试点校,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最近,笔者对该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集中办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永顺县推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集中办学后,整合全县教育资源,发挥规模办学的优势,有效地解决教育人力、物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破解了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一难题,使学校得到持续发展,学生得到…  相似文献   

16.
赵荣 《民族论坛》2005,(8):30-31
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月中旬,我们深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华)、双牌、道县、江永等县的民族乡村,就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状况与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与有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了研讨。下面是我们这次调查的情况和不成熟的建议。(一)近年来永州市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所发展,但比较而言,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依然低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生存问题、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已成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1、生存危机。永州市少数民族地区森林…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扶贫战略,是解决当前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地区是相对贫困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县A村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调研,认为A村通过精准扶贫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仍有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思维方式转变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湖南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基本建设项目大大增多。各类建设项目的实施,一方面给国家或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不少项目与当地群众利益产生诸多矛盾。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巩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逐渐变化,这些矛盾日益多元、复杂化,有的已成为民族地区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对此,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水利水电建设与移民权益保护的矛盾。自建国以来到2004年底止,湖南省共建大中小型水库1300多座,形成水库移民260多万人,水库…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以及素质教育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必然趋势,农村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更要不断强化德育工作,改进德育措施,促进学生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适应“三个重建”的“四有”需要。因此,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作为后发展地区的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农村发展的主体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农村“空心化”的具体表征主要有人口流失、文化消逝、村落凋零等。要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一是要积极推进城乡融合,激发农村生气与活力;二是要强化村落保护与开发,建构农民生存发展的空间场域;三是激活乡愁,铸牢乡村的“根”与“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