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墨两家都言必称《诗》《书》,但《诗》《书》在墨家更多是可以证成自家学说的历史、故事,墨家在援引的同时有意进行改编、拼接。墨家尧舜禅让的故事就是对《尧典》的改编。儒墨两家都讲禅让,儒家侧重于"死而禅",而墨家强调"生而让"。顾颉刚对儒家"唐虞禅"叙述的质疑,是因为不明儒墨两家禅让故事的区别,其认为《尧典》是墨家禅让说影响下的产物,也是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的阐释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老子的解读与重构之外,还体现在贯穿他学说当中的对儒墨两家所推崇的先王的批判上,他认为儒墨两家所阐释的先王形象,有些也并没有实际依据,一方面是由于先王自己对历史的粉饰,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自己的误读而作出了与原来不同的解释。这表达了他要求对儒墨两家所阐释的经典再重新解读、力求还原经典本来面貌的一种阐释思想。  相似文献   

3.
“禅让”,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禅让相传有两次。一次是尧舜禅让,另一次是舜禹禅让。 这两次禅让,被儒墨两派中不少人推崇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楷模,尧、舜、禹则成了备受称颂的“圣明天子”;而庄、荀、韩非诸子却对此提出了非难。《荀子·正论篇》说:“夫曰尧舜擅(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否定了禅让。《韩非子·显学篇》说:“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  相似文献   

4.
儒墨两家作为中国古代的两大教育学派,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教育作用的发挥上,儒家重"德政",墨家重"下教";在教育内容上,儒家重"人文",墨家重"科技";在教学思想上,儒家重"启发",墨家重"强教",等等。认真分析儒墨两家的教育思想,取长补短,吸收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对我们当下社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学派提出了各自的民族关系思想。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主张有差等的"仁爱",墨家要求无差等的"兼爱",而两者同时又崇尚"礼"、"德",并共同构建了"统一天下"的目标,其异同之中具有强烈的互补性。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要做到"儒墨兼用",才能使两家学派的民族关系思想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作用,体现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先秦是我国哲学思想的原发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儒墨学说,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在百家争鸣的学术舞台上平分秋色,并称“显学”。但作为“显学”的儒墨学说,在汉以后分为两途,儒兴而墨绝,其中主要原因应归结于两家学说的异质性特征的凸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墨家的亲士和修身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二者不可分割,并指出儒墨两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基本相同.作者认为,墨家的亲士、修身和所染,含有一些深邃的思想,发人深省,值得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儒墨异于仁     
儒墨异于仁徐进如果说仁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①,那么,正是由于作为儒、墨两家思想核心的仁在两家的理论中有异,才使得两家的法律思想有很大不同。在法律思想史上,儒、墨相分,成为两个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仁的不同认识决定的。一爱有差等的仁与兼爱通人的仁儒家...  相似文献   

9.
论韩非思想的理论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思想形成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方法上对前人思想的批判与吸收.如他吸收和批判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他公开批判了荀子的思想,却对其思想的许多方面有所吸收.同样,韩非从整体上批判了儒墨两大显学,却吸收了儒墨中有利于确立绝对皇权统治的部分思想.不过,韩非是个喜欢搞极端的思想家,无论他吸收哪一种思想,在他这里都被推到了极端.同时,与韩非思想最为密切而又被他吸收最多的是道家思想.如韩非写《解老》、《喻老》两文,就老子的部分思想进行了专门阐释;韩非撰《显学》一文,主要批判儒墨两家,却未有一言加于老子;从韩非的社会政治观和哲学观两方面看,韩非从整体上继承和改造了老子的思想.文章通过对韩非思想与老子思想间关系的研究,认为从先秦道家(老子)到汉代道家,韩非在其中实起了某方面的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屈原“美政”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思想关系入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屈原社会理想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指出“美政”的主旨在于以先王盛世为蓝本,恢复领主贵族制度的秩序之“礼”。这种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色彩,而与法家则是基本对立的。文中还揭示了这一主旨与其社会批判精神的内在联系,及其倡导廉洁政治、主张举贤授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初,朝鲜人因各种原因移居吉林地区,大部分因生计被迫移民,还有一些为政治、经济目的移民的人。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明显增加。近代吉林地区是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中心,各种派别的独立运动团体活跃于此地。自移民吉林初期开始,朝鲜人就办起了私塾或新学堂,特别是反日爱国人士纷纷创办学校,进行反日民族教育。另外,还有宗教团体办的学校和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办的学校。近代朝鲜人在吉林地区的人口变化、生产、教育及其反日活动,充分说明吉林地区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和”的音乐美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的美学观是音乐审美的一个哲学观点论题,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论述,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观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的音乐美学观对后来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众多的音乐美学观中,其核心是对"和"的论述.其中涉及方面有政治、宗教、自然、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等.  相似文献   

14.
按照美国史学发展脉络,以美国学者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为个案,通过对“帝国学派”、“进步史学”、“和谐论”、“共和修正学派”等典型学者及其有关宪法论著的研究和评价,认为历史解释的特性、时代变迁、历史解释者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美国历史解释框架的变化、美国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学派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对百余年来美国学者研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成果的述评。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八十年代中期的前先锋派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自我寻找意识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们关注人性的独特视角和表现方法,受其影响,我国的这两个文学流派也不例外.本文从这两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入手,从他们共同关注的人性问题着眼,探讨他们在表现自我寻找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总结与反思频繁出现,反映出这一学科在发展进程中内含着张力。从反思的内容来看,学者们在中国政治学的历程、学术与实践的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化与规范性等重大问题上存在歧见与争论,形成了两种研究路向和学术流派。两种流派在关乎中国政治学的根本问题上常常针锋相对,却又渴望达成共识,使得中国政治学"焦灼中前行"。这种状况在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人员构成、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的结构中得到加强,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7.
道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其中道家的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理论值得关注。关于政治冲突,道家认为"违道"是其总体根源,"有为"是其欲望根源。在政治整合方面,道家提出了以"行无为"为总纲,以"法自然"为规律,以求辩证和弱用为策略,以"理想国"为激励。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中国学界向来重视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处于转型阶段的清代学术思想史,更是颇受青睐,著作甚丰。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就是专攻这一块的著名学者。他的《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和《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从新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清代思想史不同于传统研究的另一面。他既反对只从内在理路出发看思想的变迁,又不赞同把思想史局限在政治史的框架内。为此,他倡导“语境化”研究,强调思想史的社会根源和本土背景。此外,艾尔曼反对“现代化叙事模式”,认为要从开端出发探寻历史,并要注意知识的地方性生产机制。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思想史研究中,要积极吸取美国中国学家的有益成果,把我们的清代思想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与科学是高校的“一体两翼”。本文从分析高校目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的现状出发,在分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认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理工科院校走向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受到教育观念、时代特征、社会和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两者的融合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是实现两种教育在理工科院校融合的有机统一体,也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美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被提到重要位置。尤其是大学,美育更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内容。大学的美育不仅地位重要,而且方式方法也截然不同于中小学。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新时期大学美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