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是伦理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就其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完全可以载入中华民族伦理思想史的辉煌篇章,与春秋战国、两汉、两宋、明清之际和五四时期一样光耀史册。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萌生孕育时期,两汉是传统主流伦理价值观的确立时期,两宋是传统伦理思想的体系化和成熟时期,明清之际是对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批判旧伦理、提倡新伦理的启蒙时期,那么改革开放30年则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重大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得到系统阐发和全面确立的时期,是伦理学学科全面恢复、发展和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深入比较康有为和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借鉴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原则,力图改造中国传统伦理原则,但他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具体阐释有所不同.康有为和孙中山在批判中国封建伦理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在努力建构理想的伦理世界,而且都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伦理世界指向了大同之世的设计.他们的大同之世在原则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进程上则存在明显差异:康有为把重点放在了构想理想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上,孙中山则着力寻求实现大同之治的实践路径.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伦理思想都具有中西结合的鲜明的时代特色,都表现出较强的双重文化性和文化混杂性.他们都趋于中西伦理文化的融合,但具体思想的展开存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伦理学家 ,他融合近代西方伦理学说 ,整理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资料 ,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伦理的意义、起源、演变及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伦理教育、伦理行为 ,论述了个人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一系列规范和观念 ,批判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并鼓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他为创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伦理学体系作了宝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型及其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既受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使之带有特殊社会形态的印记。同时又受到近代西方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里带有西方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范畴和命题。在德、利关系问题上,一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以“主、从”关系来看待德与利关系,而主张德、利一致。在“仁”与“人”关系上强调民众是经济的根本目的,反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只主张“仁义”反对“人欲”的观点。认为权利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封建礼教则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还坚持管理与伦理融通一起来管理天下,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5.
所谓伦理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主要涵义是指与封建正统伦理思想相区别的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平等自由意义的伦理思想因素。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儒家伦理思想,它是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以后,直到宋明理学家把这种纲常原则不断抽象化,膨胀为宇宙本体,神化为“天道”“天理”,从而在哲理上系统论证了封建纲常伦理秩序的合理性、神圣性和绝对性。封建统治阶级又不断地提侣“移孝为忠”,把人伦原则上升为政治原则,并与族权、神权、夫权相结合,把政治化的人伦原则进一步强化为法律原则,窒息了人们个性的自由发展,培养了人  相似文献   

6.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是个热门话题,其中包括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这种研究首先有个如何比较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属于封建社会形态的伦理思想,而西方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三种社会形态及其相应的伦理思想。因此,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欧洲中世纪伦理思想比较,这是同一社会形态下的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也可以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伦理思想比较,这是不同社会形态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本文着重这种比较研究,在必要时涉及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伦理思想,作为四方近代伦理思潮的渊源而提及,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潮对中国影响最大和最直接。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5):143-14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道德"思维的"伦理"思维。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贯彻了这样一种"伦理"思维,马克思对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的理解以及关于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和实践动力的探讨,都超越了资产阶级启蒙伦理的抽象性与保守性,实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而这正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优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康德伦理思想的核心 ,他的整个伦理体系就是顺着自由之思建构起来的。首先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自由的可能性 ;其次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通过与道德法则的相互印证说明了自由的实在性 ,从而揭示出自由即自律这一核心 ,进而构建起他的道德自由理论  相似文献   

9.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在反对旧思想、批判旧道德的思想启蒙运动中,撰写了《贞操问题》、《易卜生主义》、《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等若干论著,阐述了他的伦理思想,在当时思想界和青年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整理和发扬近代伦理思想传统,全面地总结近代伦理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五四”时期胡适的伦理思想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成为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中,主张理论化的德性伦理思想与早期反理论化的伦理思想有着重要的区别.努斯鲍姆等人认为,自近代以来,德性的失落与现代道德哲学中理性没有真正地充分发挥其本来作用直接相关.他们就此批判功利主义,力主伦理理论化的思想,开创了理论化的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 ,唐甄在学术上主张实事求是之学 ,批判宋明理学的性理空谈 ;他根据阳明学的四民平等论 ,反对封建的纲常伦理 ,主张人实际的本质上的平等。具体到夫妇、男女关系的平等方面 ,唐甄从人之天赋人格平等这一前提出发 ,认为夫妇、男女关系都应是平等的 ,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夫为妇纲”等封建纲常伦理 ,具有了近代人权思想的某些观念成分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作为明清之际颇具启蒙色彩的哲学思想家,对中华传统伦理作出了全面的检视与反思,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文明发展的趋势建构了一个"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对传统纲常论的抨击、对道学理欲论的批判、对公义民本论的推崇、对尊生主动论的诠释,富含革故鼎新的意义。当中华文明步入近代遭遇特有的坎陷并呼唤救亡图存和启蒙趋时之主题时,船山伦理思想成为本土文化重要的理论资源。近代湖南学人通过对船山伦理思想的阐扬,不特砥砺自性,铸就刚健自强的主体伦理精神,更凝聚共识,形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价值理性,由是使船山伦理思想成为引领民族仁人志士救心救世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4.
五四批孔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非难乃至否定五四批孔者,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形,反而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五四批孔主要集中在:1.把传统儒学作为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批判;2.把儒家伦理作为自由平等的对立面来批判;3.批判和揭露北洋军阀新专制主义者利用孔学为其反动政治服务;4.指明孔学已不适于现代生活。这些批判今天看来仍然正确、进步,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伦理学研究六十年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伦理学研究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创时期、伦理学研究经受严重挫折时期、恢复时期和发展繁荣时期.新中国伦理学研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结出丰硕果实,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得以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伦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以及中外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等方面.新中国伦理学六十年的发展启示我们,必须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伦理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关系、伦理学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需要的关系以及伦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萌芽时期,对封建旧史学的批判,主要指十九世纪后期,以康有为、严复、唐才常、黄遵宪和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救亡图存,从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立场出发,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对封建专制主义发起猛烈批判的同时,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旧史学也作了批判。批判封建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要求,也代表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精神。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在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倡导改良主义时已显端倪。十九世纪后期,伴随着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批判封建史学成了维新人士的自觉行为。根据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改良派不论是从历史观念上,还是从方法论上都对封建史学的弊端予以抨击,在关于变法维新的诸多政治问题上,改良派也强调和突出了批判封建史学的重要意义。这就使当时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史学批判与政治批判紧密相联的背景下,康有为、严复、唐才常、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从以下几方面批判了封建史学。  相似文献   

17.
近代日本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批判日本封建社会末期即德川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思想为其理论前提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将军家康祖孙三代都大力扶持林罗山(1583—1657)的朱子学派。他们把一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规范合而为一,如用天地上下的关系证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主张以“五伦道德为贯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从而把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加以绝对化。”儒家伦理思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运用战争的伦理规范体系,战争伦理是在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外战争伦理思想宝库中,中国战争伦理按其经历时期可大致分为:古代的仁道主义、近代的革命战争主义和现代的和谐主义;而西方战争伦理思想则可以根据其主要观点分为三类:现实主义、和平主义及其正义战争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重构中国近代伦理道德。在转向无政府主义后,他明确提出了“扫荡现世之道德”、破“功利之谈”、根除家庭伦理、倡导绝对平等的伦理观,与前此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倡导改良家族伦理、崇尚功利主义、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20.
彭红 《船山学刊》2003,(4):26-28
王船山以天人平等的天人观为基础,以文明消费观为重心,提出了初具雏型的环境伦理思想,批判继承其思想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环境伦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