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了明确的论断:“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同志的这一论断,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贡献。但它是否完整和全面?是否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全部内涵?这却是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我同意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的为了“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问题是用什么经济范畴来表述这一目的。不少同志认为应该使用剩余产品或净产品即相当于m部分来表述,也有的同志主张用必要产品即相当于v部分表述,还有的同志主张用相当于v+m部分来表述。我同意最后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指出,整个世界的生产包括精神生产。思想、观念、意识、文化等的生产就是精神生产。但在当时,精神生产同整个生产比较起来,则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具体涉及精神生产的目的。斯大林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概念,并且第一次把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范畴,从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遗憾的是,在斯大林那里,精神文明仅指“文化”。今天,我们的党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实践的发展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加以补充和进一步完善。邓小平同志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 社会生产目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范畴?尽管许多文章都说它是一个反映不同社会形态各自所特有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基本特征的范畴,但并不是人人都这样认识的。从1979年底展开的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那场大讨论,可以看出这一点。在1979年底开展的大讨论中,许多同志是在基本赞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表述——“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前提下,把讨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内”。 斯大林同志曾指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31页)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从内容来看,它包括社会主义生产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量等同于物品数量,物品数量是影响使用价值量的惟一因素。事实上,把使用价值量定义为“某种使用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的认识是更加科学的。衡量使用价值量大小的标准是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不是物品数量;使用价值量的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由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一个动态标准,所以物品的使用价值量是不能够精确计量的。  相似文献   

7.
要想解决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问题,首先必须讨论价值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在谈到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形式时曾说:“使用价值表示物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对价值的本质作出一般的抽象,而是谈一个具体、特殊的概念。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马克思又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这里,马克思也不是直接给价值下定义,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价值产生的根源问题。然而,正是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为我们认识价值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到:  相似文献   

8.
大家比较公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其目的是什么?我国经济学界多数同志同意斯大林同志的表述,即“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但是,这个表述是不是很完善,  相似文献   

9.
1、不是仇恨,而是宽恕,如果是仇恨的话,我们就把自己降低到多年来压迫我们的那些人的水准。 2、我读到一些文字,我会奇怪地想:“要是斯大林同志看到这些,一定会直接把这个人抓起来枪毙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有其两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按照商品的自然属性的差异,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和生产技术上的需要,也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通常,我们把第一种“满足”,称为商品的实用价值,把第二种“满足”,称为审美价值。列宁曾经用玻璃杯作例子说明辩证法同折衷主义的区别。他说:“如果现在我需要把玻璃杯作为饮具使用,那末,我完全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形状是否完全是圆筒形,它是不是真正用玻璃制成的,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底上不要有洞,在使用这个玻璃杯时不要伤了嘴唇,等等。”他又说:“玻璃杯可以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伦理学界进行的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不少同志发表了很有见解的文章。无疑,这对推动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使这门科学更加成熟、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讨论中,围绕着利益与道德的关系是否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存在着分歧,与此相应,人们对什么是利益的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利益就是人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利益就是实现或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或条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益既不是“需要”也不是“手段”,而是“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其满足程度”。可见,对利益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统一意见。为此,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谈点粗浅看法,试图说明我们对利益的内涵、利益的根源、利益的本质、利益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以就教于理论界。我们认为,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  相似文献   

12.
一、对价值的初步认识要想解决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问题,首先必须讨论价值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在谈到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形式时曾说:“使用价值表示物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对价值的本质作出一般的抽象,而是谈一个具体、特殊的概念。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马克思又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  相似文献   

13.
有些人有这样一种看法:凡是由国营企业生产的、又在国营企业之间交换的所谓计划调拨的生产资料,都不是实质上的商品,也不具有实在的价值;在这个调拨范围之内,价值规律也不起调节作用。这种看法虽然已流行很久,但它的正确性是令人怀疑的。国营企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确实具有实在的价值一种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不能由管理方式来区分,更不能由长官意志来决定,而是看它有没有商品的属性,看它是不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如果一个劳动产品只具有使用价值的属性,那么,这个劳动产品就不能叫商品,而只能叫做一般的物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将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具体劳动从属于抽象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资本的求利本性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围绕交换价值而展开,因而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和平环境下的无政府地域的成功范例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建构起生态社会主义——它的远期生产目标是为了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它代表着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又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为要;其特征是以生态为中心的快乐生产,使用价值和质量高于交换价值和数量。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这种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改变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5.
要从社会的使用价值方面去看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问题,事关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慢.但是如何观察、衡量和提高经济效益,无论是在理论或实践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和做法.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采取商品生产形式.所谓商品,首先要具备使用价值(社会使用价值).观察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益,首先就要看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不是满足自己,而是满足别人、即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的物就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所以,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其质的规定性.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量,是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斯大林首先提出和论述的。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的实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历史条件出发,需要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涵的再认识。一斯大林定义的客观历史条件一九五二年,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统一概括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提了出来。毋庸置疑,这是他的伟大历史功绩。某一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应该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在该社会最基本最集中的表现,只有如此,它才能成为既决定该社会生产实质又决定该社会生产发展方向的基本经济规律。某一社会生产目的主要是由该社会生产关系决定,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主要由该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需要理论,理论本身需要改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既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发展,也不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伍柏麟同志题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价值剩余”范畴》的文章(见《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伍文),旨在寻求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这是很有意义的,给人以启迪。在此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与伍伯麟同志商榷。经济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自然有其本身特有的基本经济范畴。那末,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呢?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对象的《资木论》,其基本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专门用来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范畴。有人主张把这些范畴拿过来直接用于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伍文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它既能用价值形式直接表明社会主义劳动者为让会所做的剩余劳动的特点,又能与其他社会形态中剩余劳动形式相区别。”在此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错误主张,井提出了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范畴应具备的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问题是:以“价值剩余”取代剩余价值,将其作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八○年第六期《经济研究》,发表张云德同志的题为《价值不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一文。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产品,均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价值则是一个永恒范畴”。我认为,把交换价值和商品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这是对的;而把价值这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说成是一般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一个永恒范畴,则是错误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与张云德同志商榷。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才形成价值张文首先从回答什么是价值入手,引用了《资本论》第一卷“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便得出“承认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是价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某个政党的价值理念,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其基本性质或特质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它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它的主体是当代中国人民大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富裕、民主、公正、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