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江苏常州、南通、连云港3市的农村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分层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结构有较大差异;在目前农业小生产条件下,农民生活性公共产品需求与人均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农村公共生产服务的需求仍较高,而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基础教育始终是最需要解决的生活性公共产品.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区应根据农民需求偏好确定公共产品的投资结构和方向,在注重结构优化的同时结合财政能力和农民实际需求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次序.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是以认识主体为中介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方面 ,信息作为事物的属性、关系和意义的表征是知识得以形成的中介和原料 ,信息经过主体的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加工处理可以转化为知识 ;另一方面 ,知识也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和途径转化为信息 ,以信息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 ,并以信息方式发挥作用。在信息时代 ,知识只有转化为信息产品才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知识能力是制约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是打破知识能力瓶颈的重要措施,但西部地区尚无法承受巨额的知识创造成本,也不具备知识创造所需的高端人才,因此,知识获取成为西部地区增强知识能力的首要选择。而要获取知识,首先需要树立大科普思想,加强科普与教育、培训的结合,促进科技交流合作,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增加科普投入,落实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乡、村组织变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与繁荣是当前的工作重心。而长期以来,乡村组织在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环节上作用不明显,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一度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因此,后税费时期发挥乡村组织在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成为今后乡村发展的根本任务。本文从乡村公共产品的角度,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乡村组织在不同时期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认为须打破传统上我国乡村组织在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监督失衡等方面的弊端,重视乡村组织特别是民间组织的建设,通过构建对乡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够有效制衡的乡村组织,促进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集群升级中,我国集群企业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创新的本质是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与整合。集群中的企业能否获得这些知识资源,将是决定我国集群企业能否实现新一轮成长、集群能否成功进行升级的关键所在。分析表明,知识网络特征、企业吸收能力、企业的产业远景能力及集群知识网络的关系治理,是影响集群企业知识获取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一个基于网络与企业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知识获取分析框架,可为集群企业知识获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翁志勇  安维复 《齐鲁学刊》2006,47(4):145-148
学界普遍认为,知识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实际上,在现代的市场制度下,知识具有资本属性,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效应;第二,信息资本可以形成垄断;第三,信息资本导致知识霸权。  相似文献   

7.
在转型经济独特的市场和制度情境下,创业知识的有效整合已成为新企业实现机会开发和资源管理的动态平衡以创造和获取价值的关键。然而,鲜有研究系统阐释新企业如何整合所获取的创业知识以构建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过程。基于企业知识基础观,将知识整合引入创业研究,对创业知识的内涵及类型进行界定,并从战略、文化和制度三个组织设计维度对创业知识整合方式加以深入剖析。以此为核心,基于转型经济情境构建新企业知识整合模型,分析创业知识整合方式、整合能力以及新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危机影响过程就是危机信息活动与演化过程。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往往存在信息和知识不能共享的问题,信息缺失、沟通断裂、决策失误是导致公共危机产生、演变的重要原因。危机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危机信息的管理,以信息管理支持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文章在提出知识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整合多重信息技术,为政府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收集、分析、管理信息提供借鉴。同时建立危机信息管理的数学模型和价值选择模型,以引导危机管理者和危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43家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间知识转移要素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证实企业间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共同决定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机会通过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间接影响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这些研究可为我国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提供理论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诸多影响因素中,农民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对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改变上。通过引入灰色关联模型,选取1986 ̄2005年数据资料分析表明,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当前农民生活水平从整体上讲处于温饱型小康,现有收入水平使农民无法实现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权力到权力知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之沧 《学术研究》2005,12(12):14-20
知识原本自然纯洁,仅是人类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结果,只是此后人类发现其有利可图,才逐渐渗透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形成知识权力。然而自从知识与权力结合后,知识就逐渐发生异化:一是通过权力的支配、控制和利用,使知识从属权力,形成工具知识。二是通过权力垄断、支配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的学术机构与教育资源优先发展与权力相关的知识,形成权力知识。三是利用权力弄虚作假、霸占别人研究成果,制造假知识、伪科学,导致知识异化、学术腐败,形成知识或科学技术的虚假繁荣。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视野中的知识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知识分类入手 ,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进行界定和梳理 ,是知识经济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当代经济学家和经济组织 (OCED)的知识分类具有启发意义。从知识经济中知识的性质、作用、状态、形式、过程和价值等标准出发 ,需要提出自己的关于知识分类的见解 :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和知识产业的知识 ;适用于劳动过程、管理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知识 ;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处于生产和扩散阶段的知识 ;废弃的、通行的和创新的知识等  相似文献   

13.
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醒民 《北方论丛》2008,2(1):123-130
论述了知识的含义和知识的分类,比较了常识与科学知识的关联和显著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力图阐明科学知识的定义、特性、以及其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科学哲学或逻辑经验主义看来,科学知识一旦得到确证就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后现代科学哲学往往把科学知识看做"地方知识"、"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等等.其实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都具有共享的评价标准: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集体认可,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从这个角度看,地方知识就是得到当地检验、能够解决当地问题、且得到当地认可的知识,普遍知识不过是得到了更多的检验、能够解决本地之外的更多问题、被更多的文化所认可的知识.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之间的区别无非是经验证据的多寡、解题能力的大小、认可程度的高低.普遍知识在本质上就是地方知识的自我超越.我们尊重用本民族文化写成的地方知识,但更鼓励地方知识不断自我超越,走向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艺学理论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 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理论形态中存在的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6.
石之瑜 《社会科学》2006,(2):166-179
中国研究发展至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出现了自我认识上的困惑。原本各有其所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出现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研究遭到的挑战,其巨大的潜能与严肃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知识伦理体系的勾勒,以及未来这个体系的开展,与个别研究者在其中位置的界定与迁移,共同赋予研究者一种赖以自我定位的空间意识,使研究者对自己所同意或不同意的知识立场,能掌握某种伦理上的相对关系。本文将知识的性质归纳成三个不同的面向——欧洲中心与中国中心;共时性与历史性;物质性与诠释性——使得在某一个面向看似迥异的知识立场,在其它面向却因为归属于相互接近的位置,出现对话的可能性,并得以一探彼此之究竟。更重要的是知识伦理关系的建立容许研究对象加入对话,这个对话可以由研究对象直接参与,也可以由研究者假想参与,更可以由其它研究者代理参与。这样的无限空间将吸引每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反省,丛而使他不会再继续甘愿拘泥在一个特定知识主张之中。  相似文献   

17.
18.
暴力、知识与财富历来是政家必争的中心场域,三者整合成总体统治优势.知识统治与暴力统治、经济统治始终相互交织,知识流散导致权力流散,知识极权推动政治极权.故而,既不存在无知识基础的纯粹暴力、纯粹经济,也不存在独处于政治真空的纯粹知识.就政治的知识逻辑来看,统治秩序与知识秩序同构、政治神秘化与知识抽象化同构.就知识的政治逻辑而论,政治主题规定了知识主题、政治征用决定了知识兴衰.故惟有参照知识逻辑与政治逻辑,才能把握当代政治文明的脉搏.  相似文献   

19.
知识管理的基点:知识管理与组织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达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造就一种积极学习,汲取知识,共享知识的环境,以培育、提高创造力.而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整合内部组织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组织文化对主动学习、知识共享、创新精神的培育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以组织文化为切入点,进行知识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浅析知识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它的理解 ,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重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能否在工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形下发展知识经济 ?怎么样发展知识经济 ,必须也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 ,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