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水》一篇不见于今本《诗经》,见于《孔子诗论》。在春秋的典籍《左传》、《国语》中也有记载。对这首诗的性质学者们有诸多争论,从《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可以看出,《河水》非《沔水》,非《伐檀》,非《新台》,而是一首逸诗。  相似文献   

2.
刘向《世说》见于《汉志》著录。总结历代学者对该书的探讨,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在辨析诸说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世说》非《说苑》之另一题名;《汉书》刘向传中的《世颂》、《隋志》著录的刘向《世本》,与《世说》亦无直接关系;《世说》撰著于汉成帝时,在题材、体例等方面,与《新序》、《说苑》和《列女传》三书相似,属于一部历史故事集。《世说》佚文今存两条。  相似文献   

3.
刘绚《春秋传》在宋元之时多有流传。李明复《春秋集义》所引《程氏学》与《程氏杂说》皆系刘绚《春秋传》佚文。又其他著述如吕本中《春秋集解》、张洽《春秋集注》、程端学《春秋本义》、郑玉《春秋阙疑》、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等书亦多引刘绚《春秋传》,兹并为辑考,凡得一百八十四条。刘绚《春秋传》对程颐《春秋》学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绍述其说;二是推广其义;三是补其未及。刘绚继承并推广了程颐《春秋》学,对程派《春秋》学的发展实有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胡安国《春秋传》明标称引刘绚之说的例子不多,大量的是参考吸收后进一步的发挥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春秋繁露》一书包含数篇以"郊祀"为主题的篇章。郊祀原为国君于国都郊外祭祀至上神的典礼,《春秋繁露》依据《春秋》与《孝经》等儒家经典,说明"祭天于郊"之礼的规定、位置、作用及性质等,同时对此赋予德行与教化的意涵,亦即使其伦理化及政治化。《春秋繁露》的郊祀论是在董仲舒学术思想——春秋学、政治论及天人感应论等——的理论前提下形成的,并非神祇信仰或神秘思想的产物,而是汉代儒家经学将"宗教"转为"人文"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5.
吴修申 《齐鲁学刊》2002,(6):138-140
作者在《顺天时报》发现两篇有关吴虞的佚文。从两篇佚文可以发现 ,吴虞虽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大加抨击 ,但对孔子的态度却比较客观 ,肯定其历史的地位和价值。对真正的孔教徒也是尊敬的。佚文还有助于人们了解吴虞前期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周汝昌、陈良运二家对张戒所引《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证伪的基础上 ,考查《隐秀》残篇及其“隐在文本”可以看出 ,刘勰的“隐”论是对先秦两汉《易》学和《诗》注的总结 ,应归属于以象征为要义的意象论诗学话语谱系 ,而不属于以情景交融为特质的意境论诗学话语谱系 ;刘勰的意境论诗学思想应在《物色》篇 ;《文心雕龙》存在着意象论与意境论并行不悖的诗学取向 ;张戒对《隐秀》篇的误读以特殊形式标志着中国古典诗学话语范型由意象论向意境论转换的彻底完成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学术研究》2003,(4):127-128
异文即从二止。字下部止的写法与 2号之近、道所从相同。5 .《性情论》 8号“是以敬安” ,释文读“安”为焉 ,虚词 ,而注文又曰“‘敬安’二字见于《荀子·君道》” ,其文曰“敬而安之”或“安敬之” ,“安”乃一实词。释文与注文相矛盾 ,依文义及句子语气 ,当以读焉为是。上博简拾零@陈英杰$中山大学中文系上博简;;《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①②③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见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义文及注解》。 ④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171页《缁衣》篇前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相似文献   

9.
苏辙将其文集命名为《栾城集》,尽管有些令人产生疑问,但往往以为大概因其祖籍栾城之故,很少有人深究。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并非如此简单。应结合作者的家庭、经历、思想乃至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深层来探索。本文正是试图找出个中原因,以期有助于对作者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有"《书》标七观"一说,其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尚书大传》、《孔丛子》两书。两书载记稍有差异,但就此并不能认为"七观"说属于秦汉或魏晋时期儒者所臆造,恰更能证成其为战国流传下来的一些有关孔子论《书》的"传"文或传说。"七观"说不仅概述了《书》之核心要义,亦对汉魏时期不同《尚书》学派诠释《尚书》之向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