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当代作家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题材,却表现了比战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梅勒通过危及自身的异己力量、没有目标和追求的虚无主义以及充满绝望和恐惧的悲观主义三个方面,践行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创作思想。小说的存在主义表现,不仅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也对战后美国人民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探寻。  相似文献   

2.
在《裸者与死者》中,梅勒描绘了一幅生态严重失衡的图景,遭受一次次战争洗礼满目疮痍的自然环境,人和自然之间疏离以及在非常态的环境下,人对金钱权力等的追逐所暴露出的人类世界种种深层不道德现象,这一切都深刻揭示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印证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反生态的种种趋势。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造成人类的悲惨境遇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裸者与死者>自1948年发表起就确立了其关于二战的最佳美国小说的地位,作者梅勒借用"战争",叙写的是野心、欲望、个体力量等诸多涉及人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士兵们在安诺波佩岛上围绕生存和成功的奋争,展示了书作者的观点,即人在与自然力量的对抗中注定要败北,热带雨林的暴雨,地质形成的阻障,和无法无规的密林把人损耗到崩溃或者死亡.  相似文献   

4.
《裸者与死者》对美国极权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是批评界研究的焦点。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拥有同样的心理基础"权威主义性格",其运行的心理机制取决于施虐-受虐冲动,为剖析小说中复杂、矛盾的集体性格特征,揭示美国军队"机器人"的产生缘由提供了理论依据。以《裸者与死者》为例对极权主义的心理解析有助于挖掘现代战争与杀戮的深层根源,对当下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形象,梅勒运用了现实主义和以回忆、幻想等表现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精心刻画了战争中普通的士兵、反复无常的法西斯主义者卡明斯、恶魔化身的克罗夫特以及饱受自由主义煎熬的矛盾体侯恩等形象,展现了战争中主人公不同寻常的个人经历和各自的心态,表现出作家对传统历史叙事的反思和人类历史进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死者》既在写实的层面上对“死者”进行追忆 ,同时也在象征的意义上寓示着一切“过去”都是“死者”。小说通过“死者”已死 ,“生者”却还要忍受“偷生”的折磨这一处境 ,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尽管,奔流在大海深渊中的海水/力量无边/尽管,大海即是江河湖泊的/万泉之源/但,大海依然畏惧/伟大宙斯的内电/依然畏惧/霹雳划破长空时的怒喊。”(荷马:《伊利亚特》)于是,古希腊人开始了对主神宙斯的探索。尔后,古希腊哲学便踏上了对世界终极追问的不归...  相似文献   

8.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众多的死者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小说中的生者赋予了死者生命,对他们寄予了希望,让死者履行了他们未能达成的愿望。生者如行尸走肉般无奈地苟活于世,死者却在生者的思想和记忆中获得了永生,生死就是一个轮回。乔伊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死者形象,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都柏林的精神瘫痪图像。  相似文献   

9.
美国社会学学者乔治&#183;里茨尔的新作《虚无的全球化》在前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球现实层面的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分析全球化的新的理论工具——虚无,并针对罗卜逊著名的新概念——全球本地化,创造了增长全球化(grobalization)一术语,以其提供一个更平衡地描述全球化的支点。总的来说,里茨尔试图论证:增长全球化的推动力促进了虚无在全球的扩散。该书的出版,有助于使全球化理论从混乱走向有序和统一。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西方众多的知名作家通过文学来表现自己对人自身的思索,"文学并不是人们关心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中介和手段,所有的关注与努力最终还应回归到人以及人的生活本身。"卡夫卡在《城堡》中表露出现代人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追求,从而传达出现代人的迷惘和其生存的困境。卡夫卡认为:"生活是虚无,是一场梦,一次徘徊。"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在人生最痛苦时期的创作,"五四"革命思潮的退去和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使鲁迅陷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对社会文明的探寻、对自我人生的惶惑、对未来的探究,在这部作品中有突出的体现。鲁迅以诗化的语言和凝重的笔触,展示了其心灵探索的历程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虚无者"形象即曹禺所言的"一个美丽的空形"的置入是《雷雨》悲剧引发的深层原因。通过否定道德伦理、否定人生价值与存在意义、追求感观享乐等形式建构的周萍形象,在时代与家庭的双重背景中表现出与其身份极不相符的迷惘、恐惧、焦虑、痛苦、颓废与绝望。置于比较视野下,周萍的虚无思想指向的是一类青年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既呈现出某种个体化的自我撕裂,又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承接错位和传统家族体制的涣散。"虚无长子"和"死亡长子"的提出,更凸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与现实叩问。  相似文献   

13.
行动的学说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萨特甚至把他的存在主义归结为一种行动的学说。同样,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主要探讨了人的存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贯穿于这些基本问题之中的主线则是行动观。因为,人的存在萨特看来,即是一种行动,行动本身意味着改变世界。只有理解了行动才能理解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建立在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基础上的萨特的行动观独具特色,它的理论优点和缺点同样引人深思。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理论探寻:其一,分析萨特行动的方法论基础;其二,挖掘萨特行动观的本质内涵;其三,评析萨特行动观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4.
在细细品味卡夫卡<城堡>的同时,卡夫卡一直在给我们传递一种困惑,一种现代人对自身存在的疑惑,对自身身份的困惑与渴求得到认同的不懈追求.在卡夫卡的思想意识里,他始终认为:"生活是虚无,是一场梦,一次徘徊."为此,卡夫卡借以小说中的作为来城堡应聘的土地测量员K,为了身份与工作与至高无上的城堡不断地进行抗争与冲撞来证明生命曾经存在过.为此,本文将重点的对土地测量员K及文本中环境和语言进行详细地剖析,旨在能更接近那高贵和神秘的<城堡>.  相似文献   

15.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乔伊斯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主题内涵和创作风格方面有着诸多相似性,《死者》与《陌生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作。这两个短篇书写了主人公对爱情、婚姻、人生以及自我话语权威的多重幻灭,通过描绘其从幻想到幻灭的心路历程,揭示出其精神上的死亡和孤独感,暗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异化状态,折射出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历史语境。在其小说创作中,两位作家均借助多元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如顿悟或启示、自由式话语以及象征手法等,巧妙地呈现人物的内心隐秘世界,表现出作品普遍的幻灭主题,从而使小说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也使我们从中领会到了这两位现代文学核心人物深厚的创作功力。  相似文献   

18.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剧作的主题思想具有多义性.戈多是谁?为何等待?意象的迷离造成文本的张力,思想的魅力.本文试从戈戈、狄狄、戈多三个人物角度分析这一剧本,在存在、虚无的表面文字中去深刻观望文本深层之中的人文情怀:绝望中永存着希望.  相似文献   

19.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生者的回忆描写了一系列的死者形象,最后以加布里埃尔妻子年轻时的情人迈克尔作为促成主人公顿悟的关键。本文以迈克尔为中心,解读这一角色对于主人公精神顿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凡是真正用思想写作的作家都会穿越现实关怀的层次追问隐蔽在现实背后的人的存在的本体性意义。鲁迅及其作品有这种飞升的品质,当代作家北村也承续并衍发了这一品质。该文旨在从存在观的视角对鲁迅和北村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伤逝》进行解读,认为虚无绝望是两个作品立意的根基,也是作者言说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爱情故事是言说虚无存在所假借的一个命题。不同的是,二者在探察最终的精神企盼时有不同的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