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胡风理论对七月派小说作家创作有深刻影响,这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中得到“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表现.对比思考路翎与纪德小说创作的差异,可以看到,“胡风理论”在开拓出路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叙事同时,又对路翎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束缚.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形成的胡风理论,难以承担七月派小说发展之不足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作为四十年代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七月派小说始终未曾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研究七月派小说的文章日增,可也大多限于其中某一部分作家作品,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以“流浪意识”为开启七月派小说整体文化风格的钥匙,进而探索七月派小说家们对民族生存文化状态的独特思考,总结其现代性,使七月派小说真正在整体意义上于现代中国小说史中取得一席之地。所谓“流浪意识”,是七月派小说通过“流浪”意象营造的一种以坚持五四“人性解放”为前提的、对“个体”潜质不断探索挖…  相似文献   

3.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4.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 曾被人们称为上海洋场文化中的一朵“恶之花”。作为都市文学的一个分支,在审美追求上,它既不同于以“乡村幻梦”来反映“城市梦魇”的京派小说,更迥异于同时代以茅盾的作品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以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对人类精神存在的展示,是源于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对社会、历史、生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使新文学叙事迅速实现着由启蒙向救亡的转型,七月派小说坚持启蒙与救亡并重的写作姿态在救亡成为显性话题的特定时代语境下时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叙事困境.这种困境恰巧显现出了七月派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既置身于文学主流又反拨主流偏向、既听命于时代又执著于个人的悖论情境.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杨峰 《齐鲁学刊》2004,(2):122-125
民初逸事小说与鸳鸯蝴蝶派之间关系密切,民初约有百分之八九十的逸事小说都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创作的。这一方面说明早期鸳鸯蝴蝶派的文人具有关注国计民生的“入世”风格,另一方面,在时代社会潮流及早期鸳鸯蝴蝶派文人自身思想选择的合力作用下,民初逸事小说也形成了鲜明特色。文人强烈的复古主义思想,补正史之缺的传统小说观,以复古思想、平民意识为主的历史观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史传色彩等,构成了民初逸事小说的“民初特点”。  相似文献   

8.
“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刘开明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的由一个文艺理论家思想影响,并通过他个人的杂志丛书而形成的创作流派,就是又被人称为“胡风文人集团”的七月派。这是由胡风周围的作家组成的具有明显艺术倾向性的文学流派,他们或与胡...  相似文献   

9.
主人公王应洪的梦境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内涵,服从于社会表相。对人性矛盾性,丰富性的观察体验延续了“七月派”小说的风格。是路翎在共名时代环境下对战争题材的独特贡献。小说凝聚了作家真切的生活感悟及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0.
金冰  王春霞 《江淮论坛》2013,(6):146-149,156
通过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谢利》深入分析“英国现状小说”与宪章派、卢德派等激进社会运动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探讨这种类型的小说在维多利亚中期“去激进化”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被公认为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多篇对话中深入探讨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名称的指称问题、陈述的真假问题、语言和实在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探讨对于后世语言哲学家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活实践的深化导致精神对实践的反思日益深入,影响到中国古代思想对世界的存在与时间性的理解。在殷人的意义世界中,时间是神话时间和历法时间的交织;时间与存在混然同一,是唯一普遍的存在关联。在周初思想中,实践的深化强化了人们对事物因果性的意识,导致时间开始被去神话化和伦理化,蜕变为一种普遍的宇宙和伦理时间。在春秋以降的思想中,对实践的内在反思最后使事物的存在呈现为完全由自身因果性决定且在时间中自身持续的,即具有自身必然性的、现实的存在,与之相应的是儒、墨等家思想中的现实的时间,而后期道家则企图解构这一时间。这些思考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对时间与存在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4.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从强调人的唯一性的考虑出发,表达了他对语言、思维与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他通过语言叙述使思维完成了对世界的建构,又借助观念转换使思维实现了对现存世界的占有。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施蒂纳的思维观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逻辑上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它不能处理诸如现实内容的多样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唯一性、个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冲突以及观念怎样引导甚至支配现实等问题。当然,马克思的观点既与施蒂纳相对立,也与一般唯物主义不同,而是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照世界方式的双重超越。进一步说,语言之谜、思维之谜、世界之谜及其相互关系之谜,之所以剪不断、理还乱,根源在于人的现实复杂性和精神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存在、此在、现象学和世界是<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四个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在该书中的元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是由存在本体论、此在本体论、现象学本体论和世界本体论四种有关本体论的基础理论组成的一种辩证的基本本体论,即辩证的、纯粹的元本体论.由此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既批判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观点,同时又从不同的视角转换出发,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关于哲学本体论特质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国家的商业统制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国家商业统制,由前期刚性、直接转向后期柔性、间接,国家对商业的基本态度有了根本性改变,促成了商业流通和市场的繁荣。可知市场所固有的媒介者的经济机能,具有在更高层面上的促进社会分工的发达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创造的视角去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关系,从创造的三维立体定义出发,分别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和创造境界三个层面分析研究了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胡红生 《河北学刊》2003,23(3):34-38
针对以往探讨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模型大多是把“自然”替换为“社会”而已 ,本文在借鉴和检讨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型思想的基础上 ,立足于马克思“思维工具与思维产品”相统一的思想 ,从思维的基本细胞———“概念”的历史逻辑发展的角度 ,指出概念的逻辑档次提升和级别的跃进 ,是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微观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