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严峻,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固有的脆弱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为、经济和政治法律因素.因此,西部地区面临着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在这些双重任务面前,西部地区必须要选择互动开发模式,建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这一问题已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和制约因素。针对云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必须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子。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财产、基础设施高度密集,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该区域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进行评估是保障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将洪涝灾害脆弱性看作一个负面“生产活动”,构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模型,在分析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确定该地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洪涝灾害脆弱性水平差异较大,安徽及浙江远高于江苏和上海,其中,上海的洪灾脆弱性最低;从空间上看,脆弱性分布有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脆弱性高的城市分布在浙江东南沿海和安徽南部丘陵地区;降雨量、城市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性等因素对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改善生态环境 ,是西部地区开发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 ,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西部大开发 ,生态要先行。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 ,发展步伐才会加快。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5.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从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建立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模型,运用系统思维分析该模型,阐述了生态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组成部分,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的关系,并进一步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生态创新方面,提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长期基本方针。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显得格外重要。为此 ,深入分析了西部退耕还林 (草 )地区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能够确保西部地区脱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环境改善目标、改善路径和可行的对策措施 ,以建立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西部地区环境整治与重建体系 ,从而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稳固与坚实。  相似文献   

8.
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南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研究,选取14个指标对2003-2013年南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南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较为脆弱,呈现中度脆弱或强度脆弱。影响南海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为工业废水排放量、治理废水项目数量、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数量和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据此提出了加强海洋环保宣传、控制污水排放入海、建立污染预警机制、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时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其进一步恶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学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而复杂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它地处我国第一地理阶梯和第二地理阶梯的高原面上 ,地形奇伟 ,气候寒旱 ,众多民族交错聚居其间 ,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单元 ,且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大体吻合。由于处于西部生态环境的源头位置 ,它能够深刻影响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新型人地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更是我国西部地区开发所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安康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山区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应该合理规划、大力发展不同形态的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12.
脆弱性概念因其能更完整地说明气候变化最突出的影响,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的脆弱性研究多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区域或特定群体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更少,而后者恰恰是抓住现状和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根本依据。同时,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高度相关,贫困地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地区,如何减少气候贫困是我国面临的难题。社会脆弱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已经成为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文章对国外现有文章进行梳理,说明社会脆弱性研究对于气候变化条件下减贫的重要作用,以期促进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严重影响了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农业环境承载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作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评估的动态发展研究。评述各指标体系的特点并对照、提出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调整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本文着力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并提出了基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化,在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建立生态环境重建互动模式为途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互动模式建立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富民、市场化的结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强化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产业互动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互动的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西部特色产业作为依托点,以建立生态工业园作为产业互动的新载体。在西部地区产业互动的实现中,要深化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西部污染治理制度和绿色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通辽市在内蒙古是属于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贫乏。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辽市要提高人口素质、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要加大依法治沙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图们江地区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们江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们江地区的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威胁结合图们江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状,探讨了保证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对于图们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内蒙古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分析,促使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建立了内蒙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的评价结果为良,锡林郭勒盟为中,呼伦贝尔、通辽、赤峰、乌兰察布和巴彦淖尔市为差,阿拉善盟和兴安盟为极差。结果显示,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控制超载过牧、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政策,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社会抵御环境公共风险的公共产品,其供给必然要求政府公共财政的介入。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乃至于全国生态屏障的主体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考察政府财政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状况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