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在工业革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方国家忙于生产发展及经济建设,对历史街区及其环境保护漠视,甚至视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许多城市都曾开展过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主张对中心区进行大规模拆旧建新.然而新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相反城市文化、传统街区的历史感、人性化环境消失殆尽.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规模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不少地区也正在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只顾单纯的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扩张,使城市文化遗产面临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一、杭州历史街区的保护概况杭州作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秀丽的西湖山水、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杭州历史街区的保护始于1996年,在当时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邮和河坊街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2005年起,杭州市政府加大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扩大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数量和范围。截至2011年7月底,经市政府批准,杭州共确定了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1处历史街区、15处历史地段),总占地面积约416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真实性是核定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标准,也是保护的根本目标.目前,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实践中,由于规划编制者、实际行动者对其不同的理解及各种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各种保护的结果大相径庭.重置所带来的五花八门的物质空间保护成果,街区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真实性的缺失,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原封不动的保护所带来的发展停滞,成为街区保护最突出的问题.如何实现保护规划的根本目标,展现历史街区在人文、历史、美学、艺术、经济及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并最终使 相似文献
4.
历史校园景观风貌是由建(构)筑物、景观环境、空间格局等有形的物质形态与校园历史、传统、活动等无形的人文特征组成,具有历史记录、科学艺术、情感记忆、场所精神等价值.根据在历史校园景观风貌遗存的组成中,各历史时期的校园景观风貌遗存所占比重的相互关系,可将历史校园归纳为"单一风貌主导型"和"多时期风貌杂糅型"两类.此外,还有...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各级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一、国外经验总结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体建筑的保护,用整修的方式应对建筑的现有功能;二是环境与街区的完整保护;三是历史街区的振兴、功能复兴与经济复兴.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相反,老城区的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逐步陷入衰退.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地处广州荔湾老城区的恩宁路汇聚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通过微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同时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文章据此进行分析,并从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防止侵害消费者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相反,老城区的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逐步陷入衰退.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地处广州荔湾老城区的恩宁路汇聚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通过微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同时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文章据此进行分析,并从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防止侵害消费者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尽管之前在无数好莱坞电影中早已领略了美国城市的风采,尽管在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早已略知了美国城市的内涵,但作为一名建筑师,在实地考察美国后,对于美国城市还是有了一个更为真切的、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美国既有老建筑的有机更新再利用有了很深的认识和反思。一、美国城市化发展及既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作用下.随着我国经济方式的变革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特色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由于未得到充分重视.一些富有特色的城市街区,在思维方式、文化取向、价值理念、审美趣味以及经济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被无情地从城市中抹掉或尴尬地处于保护与开发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0.
一、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发展概述1860年,清政府签订中英《续增条约》,天津被迫开埠。此后40余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9国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分3个阶段总计占地15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1.
一、视觉形象津塔是一座位于天津海河畔的摩天大楼,高336.9米,是天津环球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津塔呈风帆造型,建筑主体结构板边缘呈折扇状椭圆造型,向上收分式设计,比单纯的直线延展更具张力,弱化了建筑的垂直尺度,具有极强的现代感与视觉冲击力.建筑设计师以现代建筑技术和材质拼接营造出丰富且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的国际学术热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建筑界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旧建筑的更新改造成为我国建筑内涵式增长的关键。我国历史建筑改扩建中建筑形式与环境脱节以及环境性能低效的矛盾亟待解决。本文以哈工大土木楼改扩建设计为例,针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挖掘新时期建筑学院人群空间行为规律和需求,进而基于Rhinoceros与Grasshopper平台,结合拓扑思想与图解静力学理论,探索空间与结构耦合逻辑以及建筑体量生成方法,并针对其风热环境进行Ecotect环境性能模拟及评估优化。比较优化方案与原方案的模拟结果发现,天窗开启面积占顶界面面积增至15.3%时,过渡季节逐月不舒适度比例增长0.4%;遮阳面积为顶界面面积71.8%时,过渡季节逐月不舒适度比例降低2.46%;而在此基础上,天窗开启面积占比增至28.2%,侧界面上舷窗占比1.8%时,过渡季节逐月不舒适度比例则降低2.19%。基于此,本文提出改扩建设计设置遮阳设施,辅以可开启天窗与侧立面上舷窗的优化设计策略,进而凝练出基于性能模拟的历史建筑更新优化设计方法流程,旨在为历史建筑改扩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基于城市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然而,何为低碳城市,衡量其发展建设的指标如何确立,如何从低碳视角评价比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等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笔者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此进行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使具有鲜明地域风貌和人文特色的城市也不可幸免地卷入了这一漩涡。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趋同,人们忽视了对城市风貌中地域特色的追求,对居住城市的归属感日渐失落,城市规划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趋势。这种城市特色危机的日益显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将城市地域风貌特色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市旅游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旅游研究也在国内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内部逐渐演化出一种新的功能区——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直译为“游憩商业区”,但国内习惯称之为“旅游商业区”。 相似文献
16.
低碳生态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低碳生态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注重生态化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发展模式开始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多锈第3次缔约方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签订了该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椋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7.
18.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物化形式和载体。从1961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06年,共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2358项,其中近现代工业遗产只有22项,比重不足1%。一直以来,保护还是拆除工业遗产的争论从未平息,工业遗产的历史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承载城市历史文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下,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日渐衰败,保护治理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冀中南传统村落的特性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手段,针对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治理的现实困境,以及冀中南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分布、文化同质性高的特点,在片区式保护导向下,引出“更新—治理—振兴”的逻辑框架,以更新为初衷、治理为抓手、振兴为目的,提出相应的规划保护治理策略,以期打破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历史文化传承度低、区域组织管理混乱等壁垒,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带动整个片区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