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是用中州官话唱念的多声腔传统稀有剧种,主要流传于广东海陆丰地区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正字戏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和丰富的遗产价值,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正字戏是在南戏基础上形成的,是南戏流传到广东的变体。  相似文献   

2.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是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形成的地方小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丰富的文化价值,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相似文献   

3.
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西秦戏,源自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和学术研究价值。西秦戏能够根植广东,原因有三:首先,西秦戏传入之初,广东还没有成熟的纯方言戏剧;其次,明清两代,官话的推广,使得官话念白、官话行腔的西秦戏可以被广东的观众欣赏和接受,而海陆丰方言中的文读音与西秦戏所讲的官话的相似,为当地保存西秦戏成为可能;再次,与北方"听戏"的习惯不同,南方一开始走的就是唱、做并重的路子,形成了南方观众"看戏"的习惯,即使有部分语言障碍,也不妨碍观看。  相似文献   

4.
全国300余个剧种,山西就有53个,而今大多数剧种濒危或成了绝唱。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李运启所长同我谈起戏曲时声情并茂,一戏一剧,如数家珍。山西作为我国最早的戏曲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及举世瞩目的戏曲大师,独领中国戏曲风骚,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可惜的是山西现在只注重号称山西“四大梆子”的剧种,却忽略了其它戏种的保护与发展,致使许多稀有剧种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比如上党的排戏、晋北的赛戏、晋南的扬高戏、晋东南的对子戏、以及万荣的清戏、临猗的罗鼓杂戏、山阴的弦子腔、繁峙的蹦…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东最大的剧种———粤剧的历史与未来改革思路进行讨论,指出:一、最迟明成化年间已存在的本地酬神土戏,先后受到弋阳腔、昆腔、梆黄等比较完美的戏剧形态与唱腔的影响,采用“戏棚官话”演唱梆黄腔调,清中叶以后逐渐加入广州方言和本地音乐成分,成为现在以粤语演唱的粤剧。二、粤剧的改革应考虑克服方言障碍,在保留粤剧的本质特征———粤曲的前提下,在对白中加入类似京、昆剧种的韵白,以利于非粤语方言区的广大观众的接受和认同。“戏棚官话”的历史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尤溪小腔戏是福建古老剧种之一,作为福建省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以福建尤溪小腔戏传承为个案,通过对其形成地南芹村的田野调查来揭示艺术表演队伍严重老化导致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正在消失的方言导致其失去繁衍生存的土壤,演出的质量整体下降导致戏曲生态链的断裂等问题。应切实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大力培养小腔戏传统艺术传承人,坚持从娃娃抓起加大乡土戏曲进课堂的力度,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民间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潮州出土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一部"错用乡音"、被称为正字戏的南戏。明初正字戏与后来潮州、海陆丰的正字戏一脉相承。《金钗记》的基础声腔是弋阳腔,但明代正字戏的声腔不仅仅只是弋阳腔,海盐腔、四平腔以及后来的昆腔、"徽池雅调"也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王馗 《学术研究》2013,(1):142-150
排场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指示舞台调度时形成的具有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套路。粤剧排场的内涵较之其他剧种要丰富得多,不但是行当角色的表现要素和程式组合,而且还是剧目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正缘于此,提纲戏成为粤剧数以万计的剧目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粤剧旺盛的舞台创造力。粤剧排场艺术和提纲戏的生成,代表了粤剧前辈艺人对于传承和创新的辩证思考,这为当前粤剧表演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9.
萧忠伟 《理论界》2010,(9):149-150
地方戏剧种不仅是一种戏剧艺术活动,同时更是民风民俗的载体,往往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地方文化与艺术内涵,是一个融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宝藏。但是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困境,这些各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剧种,有2/3左右面临衰亡或已经衰亡,这些无价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迅速流失。本文以海城喇叭戏为例,从资料的保护,人才的培养,剧种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传承基地的建设等几方面,来探讨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戚永哲 《理论界》2010,(6):157-158
2008年6月,海城喇叭戏被确立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地方剧种传承基地建设应成为地方剧种保护的重要载体,对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海城喇叭戏为例来谈地方剧种建立传承基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和“活化石”。青海目连戏作为一个剧种已经消亡,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成为这个剧种的一份遗产。一般认为,《目连宝卷》是在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青海民和,同时发现了目连戏剧和目连说唱两个手抄本,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介绍了这两个手抄本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平江花灯戏是湖南现存著名地方剧种之一,四百余年来为湘,鄂、赣边区数十县人民所喜见乐闻。(一)平江花灯戏原名灯戏,初期叫“歌戏”即中国早期的歌剧,外人叫它“平江花鼓戏”。“歌戏”一词见于乾隆八年编纂的《平江县志·民俗》:“元正献岁,邻里燕饮相庆,十二日止,谓之云开节,(旧县志)或者轮接雕神,搬演歌戏”。辞海则有详尽,明确的注解: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白字"的使用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这些"白字"可分为无用意"白字"和有用意"白字"两大类.其中,有些"白字"应属于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可称之为另类"飞白",它违反了会话含意理论的方式原则,因而产生了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方言是汉语方言中源远流长、多姿多采的一支,流行于闽、粤、台、琼、浙等省,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是主要交际工具之一。几十年来,在汉语诸方言中,闽方言是研究成绩较为突出的方言,而闽方言的研究成果中,属于闽南方言的又占了80%以上。台湾省的语言学者对岛内的闽南方言(台语)早就有了相当全面的调查,整理出版了不少有关闽南话(台语)的著述。闽粤两省通行闽南方言的闽南厦、漳、泉地区,粤东潮汕地区和海陆丰地区,粤西雷州半岛地区等,多年来也先后开展过一些调查研究,发表过一些著述。浙南地区的闽南话通行范围不广,但自50年…  相似文献   

15.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和广府戏,它继承了古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被誉为“南国红豆”。粤剧的起源与佛山琼花会馆有密切的关系。佛山是明清时期四大镇之一,手工业行会和商业会馆以及神庙众多,酬神的神功戏早在元明就已存在发展。进入清代,随着佛山神庙、宗族祠堂、商人会馆的大量兴建和外来侨寓商人的通入,需要大量的神功戏酬神。而数量庞大、行业繁多的手工业者队伍也常常要庆贺师傅诞,学徒满师亦要请戏。土著宗族的祭祀需要、侨寓商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和手工业者的行…  相似文献   

16.
在泉州至今尚保留着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闽南古典戏曲——梨园戏。而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俗方言”是受人蔑视的。以至到本世纪,福建和台湾用的闽南话只限于口头用词而没有独立成文字。泉州文化遗产也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甚至认为中国不再有明代或清初版本的闽南方言作品。但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先生编辑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却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这些孤本是300年前作为古文物被带到欧洲,且一直未被人正式鉴定过。它们刊印于17世纪初,其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用闽南方言的早期文学的罕见例证。现…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是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齐名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但现代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黄梅戏生存的巨大危机,我们必须对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文章探讨了黄梅戏与旅游联姻发展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李双双》(1963)到《宣和画院》(2008),河南方言话剧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方言话剧作为当代中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艺术表征,其成熟代表作《宣和画院》搭建地道的文化景观,用原味的汴京方言来包裹呈现中原文化细部特质的传统性情与灵魂,试图建立戏剧艺术演绎中原文明的话语努力。《宣和画院》在对中原历史艺术、方言文化、人文精神的显性传承中暗寓弘彰,希冀借艺术之力开启文化输出之门,体现出中原文化在当代身份失落处境下外拓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19.
新疆曲子戏     
新疆曲子戏是新疆地方剧种之一。它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以来,一直流传、植根于居住在天山南北的汉族、回族、满族和兼操汉语的锡伯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少数会汉语的维吾尔人不仅喜爱它,还产生了著名的曲子戏艺人。经过一个世纪多的发展、完善和提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它从僻壤小镇、平地设场作艺,登上了人民舞台的大雅之堂,卓有成效地积极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成了新疆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高梧 《天府新论》2020,(5):封二-封三
阳戏是傩戏系统中具有较完备戏剧要素的剧种,起源早、流行区域较广、地域特色鲜明,被誉为“戏剧活化石”。马鸣阳戏为阳戏之一种,流传于梓潼及周边区域。2009年,马鸣阳戏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