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邓小平“不搞争论”思想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对“不搞争论”思想的历史背景、内涵、方法、原则和现实指导意义作深入探析,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提出一个重要原则,即在改革开放中“不搞争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也曾多次提到“不争论”观点。我们学习邓小平这一思想,重温列宁的论述,就会发现,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正是列宁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发展。学习和领会这一思想,对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在南巡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在谈到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说,“对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不仅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思想,得到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工作者的一致拥护并已经成为我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领导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对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存在着抽象化、普遍化、绝对化的理解,认为“不争论”就是什么问题都不能争论,以至于涉及到政治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不争论”原则的方法论意义田丰“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著名原则。从方法论的高度上弄清“不争论”的内涵和实质,对于全面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  相似文献   

5.
自从“哲学研究”等报刊开展了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以来,由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关系着哲学上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东哲学界的重视,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经写出文章或酝酿参加这场争论。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本刊编辑部于本月六日邀请了有关单位的代表举行座谈会,讨论了如何推动本省哲学工作者参加这场争论的问题。到会的有广州市各个高等学校哲学教研组的代表、省市委党校和省政法干校哲学教研室的代表、湖北大学广州函授站和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哲学研究室的代表等三十多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文选》三卷的出版,为我们的党和人民提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作为十年(1982—1992)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邓选三卷提出了许多需要我们认真领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不搞争论”即为其中之一。在学习研究邓小平思想的热潮中,邓选三卷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已有大量的文章阐释,然“不搞争论”这一被邓小平视为自己一大发明的新思想,至今却鲜有人论及。不少人——包括我们宣传、理论界的同志对邓小平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时,总是将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中央集体领导,归功于人民,他说:“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但是在南巡谈话中,小平同志却十分肯定地表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可见他是十分看重这个问题的。因此,科学地认识和准确地执行小平同志这一创造性的提倡,是事关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不搞争论。是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1.中苏“不搞争论”六十年代前半期,中共和苏共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邓小平同志作为这一场争论举足轻重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8.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阅读《邓小平文选》三卷,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这段话所涵盖的思想贯穿于全书,是同他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不搞争论”是邓小平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初丽华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在其领导活动中,创造了精湛的领导艺术。认真学习和运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艺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邓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党的历史使命、思想建设和根本宗旨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作出了重大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这在我们国内似乎是没有争论的。但是,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理解问题。邓小平的同一个论断,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至于看来似乎自相矛盾的观点,论者各执一是,那就更不奇怪了。 “不争论”和“要辩论”是两个显然不同的观点。这两个观点邓小平都说过。他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于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①邓小平的这个“不…  相似文献   

12.
关于量子力学争论的再思考亢一发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海森伯等人关于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争论,是科学认识史上最著名的争论之一。科学上的争论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有,但不象这场争论那样影响深远,那样地引起注意。为什么这场争论会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呢?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集中而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坚持“务实”与“务虚”的辩证统一。一是明确“务实”、“务虚”的内涵界定;二是阐明国外学者在研究邓小平“务实”与“务虚”问题上的局限性和偏见;三是肯定国内学者对邓小平“务实”思想的研究成果;四是重点论述邓小平关于“务虚”的思想观点;五是论证了邓小平是“务实”与“务虚”的统一论者,从而说明,邓小平不仅在“务实”上功勋卓著,而且在“务虚”上有着丰富的思想和远见卓识。最后指出研究邓小平“务实”与“务虚”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哲学战线上“三次大论战”之一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已经进行二十余年了。二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粉碎了“四人帮”、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的思想和理论、政治和经济各条战线开始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使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理论战线出现了新气象,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全面而系统地总结找们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概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从  相似文献   

15.
试论“毛泽东思想优越性的精髓在于适应性”王志一、毛泽东思想及其优越性。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生有和发展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适应了中国国情,因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思想。所谓毛泽东思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王锦慧 《河北学刊》2001,21(5):103-106
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最新发展。它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思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全面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把这一理论纳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之中;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前,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和推动下,一场由“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席卷神州大地。这场大讨论,吹响了拔乱反正的号角,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思想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为正本清源、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胜利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作为这场大讨论的直接成果,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这次会议,党果断地结束了长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今天,纪念真理标准讨论暨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进一步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刘建荣,周维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今后15年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研究的“热度”现在已经慢慢地平息了下来,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才是从一定的理论高度思考这场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的时候。本文力图通过对二个问题的阐述来说明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讨论中曾经出现过的并且到目前为止还尚未被学术界广泛重视的二个理论误区。一、对“晚年笔记”的单线度定性关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命名与实质问题的争论是这场讨论中较早冒出来的一个问题,国内学者在这点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应当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性质,并把它命名为“人类学笔记”;2.主张从东方社…  相似文献   

20.
<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为之悉心思虑并进行艰辛探索的重大课题。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科学解析和准确概括,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探索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质 考察社会主义思想史,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德国历史学家比尔曾经分析,甚至“社会主义”的名词,也必然是在“辩论中创造出来”。在英国,1841年1月5日至7日,爆发过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布林德利连续三天的论战。作为这场论战的记录,欧文于当年就出版了《罗伯特·欧文和约翰·布林德利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公开论战》一书。在论战中,欧文阐明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