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向荣  巩辉 《云梦学刊》2014,(4):158-160
在中国评传学术史上,为报告文学作家写评传的并不多见,而余三定、周淼龙的《何建明评传》则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采用主题叙事的手法.对何建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剖解.为读者还原出一位忧国忧民、不畏艰险、为民请命的报告文学界的英雄式人物,召唤出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界的何建明精神。在书中,作者指出《何建明评传》的写作的原因:一是何建明在报告文学界确实是一位丰碑式的人物。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何建明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甚至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都有他的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梦学刊》2014,(3):22-22
余三定、周淼龙主编的《何建明评传》一书,已由重庆出版社于2014年3月出版。该书以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何建明为个案研究,疏理他发展的道路,路径的因缘,在总结其成果,归纳出经验的同时,探讨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规律。该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作家研究和批评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马建辉 《云梦学刊》2010,31(2):124-127
何建明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地处理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核心价值体系,艺术地处理了反映与引领的关系;坚持推陈出新,成熟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既是作家的创作特质,也是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文艺轻骑兵的报告文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打倒“四人帮”后,报告文学这朵鲜花开得更加鲜艳,绚丽多姿。本文着重谈谈报告文学的特征问题。报告文学有那些特征呢?报告文学的特征就是报告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所谓“报告”,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报告文学继续在题材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其中最集中、突出的是农民与土地问题或"三农"问题.这一题材创作,不仅是近年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热点或一大景观,甚至还构成了整个文学界或整个社会的一股思潮.其中影响最大或最有代表性的,是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何建明的<根本利益>,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胡平的<战争状态>,赵瑜、胡世全的<革命百里洲>和朱凌的<灰村纪事>与魏荣汉、董江爱的<昂贵的选票>等.它们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再度繁荣,而且对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是作为阶级斗争中应用的一种文学样式引进的———报告文学的理论是阶级斗争的结晶———关于报告文学的“人本位”思考———报告文学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7.
何轩 《云梦学刊》2013,(3):106-112
《奠基者》是何建明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国家叙事的经典,它以人物传奇体来建构国家叙事,精选"国家声音"和"国家语境"等叙述代码,与主人公的"行动素"一起,互相交融,生成了"国家叙事"的模式结构。影响国家历史叙事主旨生成的因素有,文体方式的选择、时代精神的需求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需要等要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文学”成分大大加强,这是应该的,也是报告文学的发展势头.但是“文学”成分的加强并不意味着“报告”削弱,相应的两种成分都应该在报告文学的发展中不断待以充实、强化.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报告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直到今天,对真实性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结论,原因是人们只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所能达到的绝对程度,而很少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相对程度。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理论迷们首先来自对“真实性”内涵的理解。颇具权威性的《辞海》对真实性的阐释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只有当“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具有相当的认…  相似文献   

10.
陌生的名字“修瑞娟”和陌生的名词“修氏理论”,同时被人们传颂着一犹如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之后,陈景润和“陈氏定理”之被传颂。 一口气读完了胡思升的报告文学《“修氏理论”和它的女主人》 (刊《报告文学》1984年第2期,《光明日报》2月11—12日),深受激励,深受  相似文献   

11.
本体 ,作为一个话语系统 ,目前在不同的学科中其含义是不大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学科中 ,有时它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给出的本体 ,主要用以指称报告文学的本体理论。这种本体理论关注的是报告文学何以为报告文学的文体“元理论”,它着重研究报告文学的文体特质、文体精神、文体功能及其相关的理论范畴。报告文学本体理论的研究贯串于整个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报告文学是一种互文体的“边缘性”文体。这样一种文体 ,决定它独特性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并且 ,报告文学这种相对历史较短的文体 ,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因此 ,对…  相似文献   

12.
可能与现实:走向强势的报告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时代文体” ,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特定社会文化生态的激发。言说报告文学将会终结 ,这是感情用事式的缺乏事实与理论支撑的臆说。新的世纪无限壮阔、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 ,报告文学作家坚守关注国计民生、守望人类价值原则的高尚的文学精神 ,以及视觉文化时代 (“全媒时代”)纪实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受众因素等等 ,都使报告文学有可能成为新世纪一种强势文体。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是两个内涵和外延差异甚著的范畴 ,不能简单地以纪实文学替代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在我国20世纪的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的社会传播作用。但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报告文学在社会文学生活中的价值愈来愈低。不仅报告文学不再有80年代和20世纪其他年代里的那种辉煌,甚至到了少有人问津的地步。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人愤愤,也有人激辩。事实上,报告文学所以会在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出现生存尴尬,主要是由于其“文体”上“不三不四”的“出身”造成的。由于这种既文学又非文学,既新闻又非新闻的本性特征,客观上造成了社会接受的价值障碍。现在,报告文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们有必要将它交还给历史。  相似文献   

14.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0,21(2):69-72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型文体,它萌芽于“五四”时期,30年代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自觉创作,抗日战争及其以后,报告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5.
郭瑾璀 《云梦学刊》2009,30(4):159-160
章罗生一直致力于中国报告文学史的研究,已有《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和《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等几部专著问世,而他的新著《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则从单纯的“史”学研究转向“史”“论”结合.显示了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书以新世纪以来的报告文学作为论述主体,对其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全面的梳理和重点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建崇高、价值中立、返朴归真、多元发展”等审美新变的特征。不仅如此,作者还透过表象,在具体论述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对一些文本的表达做出了自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趋势中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生活为参照 ,报告文学发轫于社会批判意识 ;以意识形态为参照 ,报告文学是介于“两种真实”之间的审美情态 ;以文学背景为参照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特质的复合型文学样式。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 ,社会基础、读者期待、运行通道、激励机制和艺术规律等要素将为报告文学的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和资源支持 ,报告文学的明天应该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0年代中国社会走向全面的开放。这是一个报告文学的时代。报告文学在开放中出现了全面的转型 :结构由微型变为宏观 ,视角由文学转至“杂学” ,题材主题由政治关怀而兼取文化关怀。文体的转型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呈现出全新的景态  相似文献   

18.
踩着二十世纪的脚步,载着新世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和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报告文学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冲入了艺术的界地。但只要稍加留意,便发现思想内容的惊天动地,并没有随之而来的形式光彩,灰色的理论始终没有能将这横空出世的“轻骑兵”定性、定型和定论。本文的思考便由此开始。文本特质说报告文学“三性”:在报告文学的定性上,教科书认为,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段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的人物、事件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新闻性内容因素和文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的报告文学究竟于何时兴起?以前出版的现代文学史都引用以群同志《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中的提法:“在一九三一年底‘九一八’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文学。那时,即或有少数类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也未被称为报告文学,因为当时‘报告文学’这一名辞还未被确立起来”。田仲济先生于1963年《文史哲》三期上发表的《特写报告发展的一个轮廓》里,提出不同意见:“……而正式以报告命名的作品,则不能不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反映一·二八上海战争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但因此而说在这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或类似报告的作品出现,也是不确实的。”在1980年四期《时代的报告》上,刊登了田先生《我国报告文学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又提出:“中国的‘报告’或‘报告文学’的产生应该说开始于五四时期,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一日《每周评论》上亿万的《一周中北京公民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论题置于20世纪报告文学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中,通过对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微观检视,具体地揭示论析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创作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全文分为三部分:新题材:“斗争文学”的拓展;新人物:人物报告文学的发展;形式景观:多样化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