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5,18(6):114-117
纵观包头地区文物与考古和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包头地区的文化特色有: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文物出土与考古发掘虽不平衡,但前后相连,基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物链;体现了鲜明的从农耕文明到畜牧文明的过渡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民族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王红川 《阴山学刊》2003,16(3):49-54
内蒙古中西部特别是包头地区的葬礼习俗历史长久,内容繁杂,近百年以来,葬礼习俗一直沿传,经过了由繁到简、由盛到衰的过程。对葬礼习俗的全过程,如:穿衣、点下炕纸、破孝、报孝、入殓、搭灵棚、纸火、写告牌、叫夜、打墓坑、复三祭七、哭灵等的考证,警示人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及文明的视角待之。  相似文献   

3.
包头地区具有大面积黄灌水系,山地、平原,生态环境复杂,故为众多候鸟繁殖和旅居的适宜地区.1997年至1998年笔者又在包头市近郊新发现两种候鸟,将观察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包头地区的乡镇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包头地区国营大中型企业与农村乡、镇企业之间建立联系的种种途径与方式,可称为“包头模式”,具有以大工业扩散带动的特征。其发展道路,对于我国边区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煦 《殷都学刊》2013,34(1):45-48
北方长城地带汉墓中的这些特殊葬俗,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丧葬习俗的影响与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草木灰与芦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除湿防尘,这与墓中潮湿的环境与所用葬具为木质有关。撒金箔、谷物、盐与双棺颠倒置放则反映了人们的丧葬观念。金箔、谷物、盐作为一种随葬品或镇物在生者的想像里可以确保死者在地下世界的安宁。双棺颠倒置放除反映了保证死者安宁的观念外,还被赋予了保护生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与回族都是元代进入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且形成了相同的与汉民族杂居的地理分布特点。在新的地理环境中出现的文化变迁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明清时期,这两个民族在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向,两个民族的文化变迁也因此出现了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建立地区级跨系统的图书馆协作网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但就其现状及发展规划应得到几点启示:一是建立一个地区性的有权威的跨系统的领导机构,组织和协调各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二是实现标准化;三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建立网络化系统及图书情报联机检索系统;四是建立采购协作网;五是建立本地区完整的藏书贮存系统。  相似文献   

8.
缺首葬是青海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现象。本文对考古中发现的缺首葬现象进行了介绍与分类。并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方面对这种葬俗进行了诠释,通过与民族学材料的对比,指出了考古学所具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拓跋畦是鲜卑族杰出的首领,他不仅恢复了拓跋部,而且征服了强邻,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包头地区培育了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它又成为鲜卑族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使之统一了北方,主宰着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命运。随着拓跋鲜卑北魏政权的腐败,“六镇”人民大起义更动摆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0.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7,20(3):69-74
近代以来,包头地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社团,可分为:秘密结社、慈善救济团体、革命团体、日伪反动团体等。这些社团的出现整体上是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大环境影响所致。包头地区的社团具有近代以来全国各地社团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具有内蒙古地区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作者对科举制度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的认定有失偏颇。综观明清小说和小说作者的相关著作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批判的是科举制度及实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对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小说作者并没有否定,他们不主张废除科举,所希望和提倡的是扭转科举时弊,还给读书人一个清明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河南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并且地处中原,人口密集,是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开封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各地商人来此经商,其中不乏徽商。他们在经营方式上有坐贾也有行商,主要经营盐业、棉布和典当业。微商对促进开封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任志强 《兰州学刊》2010,(5):185-190
明清政府在推行垦荒政策过程确立了荒地占有制度,它以官方颁发的文书为证明,承认人们对荒地的占有,在特殊情况下,承认事实上的荒地占有,因此,荒地占有的性质主要是一种权利,特殊情况下是一种事实。官方并不允许人们肆意占有荒地,同时不得违反公共利益和国家法律的规定。荒地占有制度,有利于定纷止争,激发人们开垦土地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生玺 《文史哲》2006,(3):132-137
在三方角逐的明清之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多元化走向,明王朝、李自成和关外的清军,都具备成为胜利者的历史机遇。历史最终以满清定鼎中原而尘埃落定,明朝和李自成多次错误的主动的历史选择,发挥了相当的关键性作用。清军原先是愿意和明朝议和的,但崇祯却错失了这个机会。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在调吴三桂援京或者南迁问题上又再失时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若与清方谈判或者固守北京,也很可能取得胜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正确选择方能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金花 《河北学刊》2002,22(2):109-111
明清实学 ,是指产生于明中叶至清中叶三百年间的一种以“崇实黜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流思潮。它是这一时期哲学、史学、科学、文学、艺术、考据学等学科繁荣发展的推动力量。明清小说联系社会、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使中国小说的审美风格、创作风格有了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这是明清实学思想与明清小说创作相结合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具有儒者气质的徽商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开始研究翰墨、收藏书画、刊刻书画等方面。徽商之所以热衷书画艺术,其原因主要有徽州的文化氛围、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格、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收藏风尚及其徽商雄厚的财力支持。反过来,书画艺术也对徽商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画艺术促进了徽商的文化修养;徽商以书画为媒介,便于其在经商中左右逢源,从中获利;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为书画家艺术创作制造了良好的条件。徽商与书画艺术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根蟠 《河北学刊》2003,23(2):155-161
本文针对中外学术界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估计过高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与战国秦汉、唐宋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诸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广度上,但由于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停滞或下降。文章还试图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停滞的条件下比前代有超越性发展的“悸论”作出解释,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并没有真正割断其自然经济的脐带,脱离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轨道,因而也没有能够导致“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徽州丧葬礼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利 《社会科学》2012,(9):131-143
明清以来的徽州,人们对人生仪礼中的丧葬仪礼格外重视。徽州的丧葬仪礼,处在一种礼仪与习俗并存、厚葬与薄葬并行、良风与陋俗同在的矛盾状态之中。面对这样一种相互纠结的情形,徽州地方官府和民间宗族组织一直致力于对丧事活动中礼俗的整合,希冀以此规范丧事活动中的非礼行为。但是,这种教化与强制相结合的办法并未取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对明清小说中家庭女性地位的研究,认为在男性多偶家庭中,妻、妾、婢的地位高低有别。她们的地位升降变化,取决于男人的喜怒。为了争取男人的宠爱,妻、妾、婢明争暗斗。处于斗争漩涡中心的妻子为妻之道十分艰难:她们要么维护妻道尊严失去丈夫宠爱,要么降妻道为妾道媚夫求宠。  相似文献   

20.
苏红彦 《阴山学刊》2005,18(6):83-86
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内容,对巩固满蒙联盟、稳定边疆、促进蒙古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开阔蒙古王公的眼界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加速了蒙古王公的腐化、加重旗内属民的负担和经济困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