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西方(人类)文化哲学史的考察,可以发现西方哲学中有几次"转向"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几次哲学"转向"逐渐废除了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特权,最终使得系统的现代文化哲学得以建立起来。具体而言,维柯、赫尔德、卢梭等人分别提出了哲学的"语义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民族学转向",试图在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下构建文化哲学,而卡西尔则在整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学转向",把符号思维确立为哲学的新原则,由此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有创造性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有其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道德理由.但是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律性发展,致使社会理想的乌托邦视景消失,从而现代人的交往方式趋于工具理性化,生存模式陷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人类需要考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对市场经济作必要的文化制约和道德规范,自觉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和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主义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原因就在于话语中的主体和客体张力被特定的修辞手段化解了,"修辞转向"指的就是修辞在社会现实文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重新认识.人文学科发生的修辞转向使一度被边缘化了的修辞学重新获得了社会现实的关联性,而批判理论和社会理论为其重新进行社会参与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修辞学者运用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拓展传统修辞学的内涵和方法,成功地演绎、发展出了一套与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修辞学新方法,使修辞学发生了批判性转向,为古老的修辞学开辟了新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为修辞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读者定位、文本的视角定位等则是转向后的修辞分析的切入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内涵,但它也模糊了和相关学科的界线.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公民合作素质是21世纪教育的重大责任 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获得共同的奖赏而共同工作,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的行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合作史.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合作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动力.无论是从最初的原始社会,还是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人类的大部分活动是合作性的,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原始社会的合作,使处于原始状态下的人类得以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5.
消费活动是马克思非常关注的人类社会生活领域,通过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消费活动所包含的政治意义.当代西方理论界同样非常重视消费活动,他们对消费活动的定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发生了重大的转向.总体上看,当代西方理论界在承认消费活动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规训策略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其作为大众的一种反抗手段的重要意义.笔者试图对国外消费理论的这种转向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探究这种转向的意义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精神文明带来的危机,不只是外在环境的急剧变迁,技术功利性目的在改变社会结构和人类交往方式之时,也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属于它的精神烙印。现代主义作家基于工业文明日益凸显的隐忧与灾难,先锋式地捕捉了技术异化下的社会情绪,反映在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突出表现了技术异化下人类生存的窘况,揭示了人类生活的真实情状与境遇,并通过文字试图重塑人类的主体性与判断力。  相似文献   

7.
政治民主转向中的公民教育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的民主化是公民教育得以兴起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民主政治制度必然给社会提出发展公民教育的要求,也只有在民主的政治制度条件下,公民教育才能存在和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使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民主化的转向,这既使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兴起成为必要,也培育了适合公民教育产生的环境和土壤,使公民教育的兴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言研究的核心,意义的建构研究一直是人类探索的课题,多义化也是这一核心的核心问题.从Bréal把多义概念引入语言学界到21世纪的今天,多义化研究经历了强社会文化期(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下的沉寂期)、认知研究鼎盛期、社会认知期三个主要研究阶段.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不断互鉴,多义化研究已从词源学视域对社会文化的观察,继而对人类心智的探索,转向了对自然语言进行社会维度的研究.在这种再语境化研究思潮的回归中,语言意义在社会语境中的浮现、传播、规约化的建构轨迹进一步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9.
从原始社会的肢体口语到现代社会的报纸广播电视,再到网络社会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普及,媒介对于信息和情感传递的要素、层面在逐级增加.在媒介的帮助下人类对于物质、情感、认识和传递的分享得以从单向到多向,从单维到多维向全息发展,人类的社会关系也得以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发展直至现在形成了第四大关系--"虚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学的文化维度 在中国社会现实和以美国社会学的文化学派为主的西方社会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孙本文发展了一种文化主导的社会学立场,从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学中开辟了一种文化的视角.孙本文将文化定义为:"文化为人类调适于环境的产物,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①,这一定义受到奥格本的影响,将功能与起源结合起来.孙本文认为,人类生活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而为适应其周围的环境而不断地创造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事物,这些事物的总和就是文化,文化发挥着使人类得以调适于环境的功能,也正是为了调适于环境,文化才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