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需要消费与欲望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概念。与需要消费相比 ,欲望消费既无经济合理性也无道德正当性 ,并且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欲望消费根源于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性观 ,其直接后果导致了“公有地的悲剧”和炫耀性消费 ,使自然资源成为任意挥霍的对象。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遏制欲望消费 ,而遏制欲望消费的途径是塑造热爱自然的人性。热爱自然的人性将“节俭”视为人的美德 ,将欲望消费视为恶  相似文献   

2.
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中的欲望观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因此他自然是主张禁欲的。这一看法是对老子“无欲”观点的表面理解。实际上,老子对真正的欲望并没有否定。相反,他以“道之自然”等为其哲学基础,构建了一套以自然生命欲望为核心的欲望体系。  相似文献   

3.
情感/欲望启蒙是中国理性启蒙的原点,又是文学启蒙和思想启蒙的钮结点。“五四”以后,由于文化运动、政治运动对启蒙运动的裹挟,总体上模糊了文学叙事与启蒙精神的联系,尤其是与情感/欲望启蒙的联系。师陀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无望村的馆主》、《荒野》和《马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试图恢复这个联系,为建立他自己的情感/欲望叙述的。在对这个问题的执着坚守中,文本呈现了欲望的内涵,模拟了欲望的形态和出路,以及欲望的激发和释放给启蒙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被符号抽空,成为空无的主体.与此同时,无所指的、只在能指链中不停生发的身体欲望,作为资本体系的模范要素被不断生产出来.空无的主体追逐着漂浮的能指,渴望着空洞的能指建构的自我与众不同,然而这种幻像自我不过是资本主义符码秩序结构即能指链的强制,身体所欲望的也只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从欲望出发,确立女性的性别身份,成为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的主题。其“欲望”,主要指女性追求自身价值与本质的实现。它的对象既有自然生理性的目标,更主要是精神性的目标。“欲望”常常以“情”的形式———爱情和激情———呈现出来。在杜拉斯的文本世界里,作为内心情感欲望的抽象符号的人物,大多数为女性,多具有“边缘人”的身份。这种身份显然是由男性权力强加的,具有一种象征性。她们的“病”是拒绝压抑,她们的“疯狂"是反抗束缚。通过写作,女性的主体性发挥获得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实现了对文化、政治和生活的介入。  相似文献   

6.
乔治·梅瑞底斯是与狄更斯同时代的英国重要作家。“欲望”是梅瑞底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欲望化叙述的功能在于充分审视了人性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他的创作似乎违背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正统道德观念,但揭露了欲望的非理性与19世纪后期渐起的“颓废的社会气.g-”有着密切的关联,通向了更深层的人性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动的原因是理性和欲望的联合,但关键的问题是,理性和欲望是如何联合的?非理性主义认为,欲望在人的行动中具有优先性,因为欲望设定了行动的目的,而理性只计算实现目的的手段,因而它是工具性的和从属于欲望的。与之相反,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而且对于行动的目的也具有决定性,因此理性才是具有优先性的原因。本文发展了理性主义的解释,并从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角度探讨了动物运动和人的行动的原因结构:欲望提供了一切行动的推动力,但它又是被欲望的对象推动的,而欲望对象“随附”在理性对象或感知对象之上。因此,理性决定着欲望的产生,它才是人的行动的原因序列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8.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9.
当代广告在实现其最基本商业功能的同时 ,如何进一步激活大众的消费欲望 ,是本文深入探讨的中心。结合新世纪广告呈现出的新面貌 ,并结合消费者在当下从接收到接受的消费心理 ,从“自我”、“人性”等方面探询当代广告作为商业性存在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现代形态的广告表现为欲望、技术与智慧之间的游戏。在游戏中,欲望扮演着“欲”的角色,符号扮演着“技”的角色,美则充当着“道”的角色。以此为线索,阐述了广告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欲望、使用的技术、智慧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朦胧的欲望》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导演使用顺时叙述即时经验、不确定的叙事方法,从马蒂厄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欲望交汇的爱情故事。马蒂厄的讲述作为影片的主体,却时常被一些惊奇的场景所打断,他本身的叙述也是充满了矛盾、欺骗与迷惑,导演甚至起用两个女演员去塑造肯奇塔,这更增加了影片的朦胧之感。然而正是导演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这种主观的“欲望支配下的人”的视角,恰恰能最为真实地展现人的欲望所特有的那种分裂、朦胧与惶惑。  相似文献   

12.
疯癫是田纳西·威廉斯毕生所痴迷的戏剧主题之一。文章以拉康对主体性和欲望的互文性阐释为理论基础,对《欲望号街车》中典型的疯癫女主人公及其疯癫性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布兰奇由于欲望客体的缺失而丧失其主体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她成为文明社会中欲望的牺牲品。其疯癫性是理性和感性世界矛盾冲突、文明压抑主体欲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欲望是对于自我需求的满足,因而是内在性的.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的"形而上学的欲望"是对传统西方哲学内在性的抵抗,从而实现欲望的外在性以满足绝对他者.从传统西方哲学欲望概念入手概括思想史上欲望的内在性特征,继而分析列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欲望的外在性特点,最终以爱欲为形而上学欲望典型而实现对于传统欲望内在性的超越,以满足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14.
在“躺平“”摆烂“” emo”等词语充斥青年网络生活及其现实世界时,学者们一方面认为青年“低欲望”是挫折后的无奈和缺乏奋斗精神的低迷状态,另一方面指出青年“躺平”“摆烂”只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偶尔休憩,并非真正的欲望降低。那么现状究竟如何?这种“低欲望”的认同状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调节?为此,本文以抗逆力的缓冲与免疫模型为研究框架,对青年“低欲望”认同的调节过程进行探究。结果发现,青年“低欲望”认同的发生率为19.39%,其“低欲望”认同受韧性品质与韧性资源共同调节,韧性资源与性别等人口学指标共同构建了青年的结构性不利,两种路径缓冲机制与免疫机制同时存在,且其间接效应同等重要。这提示人们对青年“低欲望”的教育引导可通过韧性品质培育与韧性资源两种方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虽然精神分析学运用于艺术研究自一开始就伴随着批评声,但在这一领域内尚有极大的潜在价值等待我们的发掘,所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探索“欲望”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运用于视觉艺术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除了摹写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外,从欲望书写的角度来看,它还为人们展现出了情爱欲望、金钱欲望以及仕途欲望的相互交织,并且在摹写这些欲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和当时社会及思想状况,为研究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想以及同时期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思想基点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家对于人之本质属性的理解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罗伯-格里耶看来,人的真实主体是无意识的欲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非“人物”,而是“器物”型的欲望幽灵。主要分为四类:施虐狂、受虐狂、窥视者和强迫症患者,它们有着各自的癖好,也有着一些大体相似的特征,如幼儿习气、平面化需求、缺失思想等。它们是形象化的本我人格。  相似文献   

18.
<欲望号街车>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南部生活的时代写照,主要讲述女主人公布兰奇在不断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拉康的两个观点--"欲望即缺失"和"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文本中得到充分展现."欲望"是布兰奇走向崩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中国百年文学中,大量女作家涌现和大量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文学关注,大量两性关系的乡村化都市化和欲望化的多重叙述与多元描写,女性从肉体哲学到灵魂鞭笞,从“拷红”到“审男”乃至于阿Q与吴妈的原初欲念都一一在这种差异中显示着文学的诗学表达,显示着两性文学关系中的深度差异,正在成为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0.
超越式审美观主张通过审美达到人的理想性存在状况,而欲望的自然受限性与审美自由体验相悖。这种态度使相关审美理论对欲望的研究局限在如何超越它的范围。在西方美论中,超越欲望的途径大致有三种:认知理性把审美过程归属于客观精神的展开或反映;宗教理性把审美附属于对上帝的信仰;而以“无功利”为名的审美理论则以纯粹理想状态的标准,回避了欲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