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一般认为,从战国到鸦片战争,延续了2200余年之久。这与欧洲中世纪的千年历史相比,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到底也是这两对矛盾发展变化的历史。因此,要寻找中国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争论中,一度出现否定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动力的模糊观点。笔者结合学习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关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论述,仍然深感是正确的。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封建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斯大林说:“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剥削几乎同奴隶制度下的剥削一样残酷……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  相似文献   

3.
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发展动力问题,人们往往会提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诚然,它们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形态所共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仍旧存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但在寻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时,只限于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本身就难于说清问题。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两对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果我们再深究一步,那么很显然,阶级斗争又起源于各个阶级之间的不同的物质利益。历史上各个社会形  相似文献   

4.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5.
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总是离不开对民族关系的考察。把民族关系的特点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之一,由此出发研究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在当前的史学界,似嫌不足。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的论著中,对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影响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就充分说明了这个事实。在我国历史上,汉族与  相似文献   

6.
中西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异同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王渊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深刻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对中西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发展作些比较分析,以期对加深中西封建社会形态和中西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有所帮助。(一)由于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  相似文献   

7.
论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8.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解放后,他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第一,明确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特别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是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观最为精彩的部分。要理解毛泽东对这一理论的贡献,不能不对这一理论的发…  相似文献   

9.
精神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特有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精神动力的研究逐步繁荣起来.由于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精神动力理论迎合了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为解决当前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此,国内学者纷纷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着力解决当代社会精神动力的需要与缺失之间的突出矛盾.将国内学者们关于精神动力的内涵、价值、意义、结构等问题所作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以供学术讨论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殿元 《天府新论》2002,13(5):59-65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里的两大阶级 ,他们之间不仅有斗争、对立关系 ,也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反抗 ,政策调整 ,缓和矛盾 ,彼此转化 ,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研究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所具有的同一性 ,既合乎历史唯物主义 ,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封建宗法关系的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封建宗法关系在封建政权上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史上,贯穿了一条线索于其始终,这条线索就是血缘关系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关系。在原始社会中,它表现为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又表现为宗法关系。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是以父系为基础的血缘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奴隶社会“家天下”统治的继续。在这种宗法关系中,体现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它作为人们之间的一种血缘亲疏关系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正>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主义就是民主主义。农民阶级的民主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渊源是什么?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具有怎样的内容和作用?这是近年来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想从中、西封建社会的史实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从战国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历史。但作为每一个封建王朝而言,却象生命的个体,周期性地走向衰败和死亡,造成了封建王朝的更替与封建制度的发展衍变,其原因乃是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所固有的矛盾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论断闪耀着唯物史观的光芒 ,把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领会、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逻辑支点和评价标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发展的历史 ,发展又是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结果。发展的速度、质量与规模 ,取决于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解决社会问题和克服社会矛盾的能力。一个阶级、一个政党或一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官商关系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官商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问题。透过它,可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为什么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传统的抑商政策,因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生长,导致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其实这种观点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之间,固然是矛盾的,封建政府因为商人在经济上“上争王者之利”,“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同时又恐其在政治上“生大奸”,因而采取加重赋税、贬抑地位、甚至强制剥夺等办法,横加打击。但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官商之间,又是同一的,他们千方百计互相依赖,互相利用。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矛盾和同一这两种关系中,同一是其主要方面。本文拟从这里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环顾世界文明史,可以这么说:就历史记载的丰富多彩和悠久系统而言,名列前茅者,大概要算中国了。仅从拥有约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十亿人口这一现实,也可想见中国历史的深广程度,作为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国的历史发展,是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轨道并行不悖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又有自己明显的个性,而且这种个性在历史发展的共性中是如此突出,以致它与世界史上的任何国家相比,都难以找到共同点。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个性颇多,其中最为突出和明显的例子,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国封建社会个性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社会的碰撞,揭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扉页。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和强权,以血和泪浸写了中国百余年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痛切地体验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法则的存在及其残酷性,“勿忘国耻”已成为民族自立和奋起的精神动力。,那么,中国从来就落后吗?为何会落后?认清这些问题,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其自身的规律,历史发展中所表现的进步和落后都是相对的。不但古代中国的先进发达没能有效延续,与中国相类似的早期人类文明,即…  相似文献   

18.
我对中国封建社会有一种想法,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不象马克思所说的西欧的纯粹封建社会,而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封建社会,它是早熟而又未成熟,有发展而又有迟滞的社会。但它绝不是长期沉睡的,也和其他国家一样,会按照共同的历史规律走上历史的道路。为着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我曾经就封建土地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现在我想就中国农民斗争说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道路来论证中国是个具有弹性的封建社会。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的条件下,要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是相当困难的。特别中国这个弹性的封建社会,由于它早熟又未成熟的历史特点,要冲破它的束缚颇为不易。所以我仍认为阶级斗争还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谈到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便必须从明清时代的农民斗争谈起。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问题,迄今已讨论多年,褒贬意见悬殊甚远。近几年见于报刊的文章中,有两篇贬得更重一点:一篇是戎笙的《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吗?》(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四期),再一篇是王小强的《农民与反封建》(载同刊同年第十期)。王文涉及面较宽,这里只讨论其中有关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的问题。一切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和概念出发。我们现在讨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问题,同样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们不可无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中国的农民战争发生在一个作为“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的大  相似文献   

20.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