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中古汉语位移动词研究崔达送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定价18.50元本书选取中占汉语的“来”、“往”、“去”、“上”、“下”、“出”、“入”、“进”共8个位移动词,主要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入句角度开始,重点考察它们的入句功能的发展,以一些特定的结构为描写对象,考察它们进入的这些结构在上古语料,特别是中古语料以及敦煌变文21篇中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对位移动语在以上各期入句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力图展示中古汉语语法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在汉语史研究中开拓了一块新园地。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储泰松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定价14.50元周、秦、汉、唐时期,关中为京畿重地,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随着唐代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关中方言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关中方音也具备了成为通语基础方言的条件。因此,研究唐五代的关中方音系统,对于考察中古秦晋方言、弄清唐代的通语系统及其变化,进而确定关中方音的层次及其在通语系统中的地位,均有着重要意义据此,本书综合运用音义反切、诗文押韵、译音等三类材料,将唐五代关中语音区分为雅言、通语、方音三个层次通过对唐五代关中僧人音义2194条反切、301位关中文人4866篇韵文共7966个韵段的详尽分析,对唐五代关中地区的语音面貌包括其声调特征作了颇为细致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慧琳<音义>在给唐代方音(如吴音、秦音)注音时,有以方音实际读音注音的体例.明此体例,可以了解慧琳<音义>中方音读音的真实面貌,还可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比如慧琳<音义>中吴音、秦音的性质以及某些屋韵三等唇音字与某些咍、佳韵牙喉音字的读音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周法高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反切用字分析法、并注多音对立考察法、概率统计法等方法,对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喉音声母进行了考察,证明玄应语音中喉音声母晓、匣、云、以都分别独立而有别。  相似文献   

4.
多音字常读音的研究是汉语语音史中单字音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反切用字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切用字具有"表音不表义"的特性。据此也可以证明反切用字中的多音字是用其常读音作切的。前人对多音字作切的改订实例以及我们对《玄应音义》的个案考察,证明对反切用字中多音字常读音的考察具有可行性。多音字常读音研究可以丰富汉语语音史研究,推动不同音系间的比较,有助于古代音韵文献的校勘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应是唐初的和尚,贞观末年为人慈思寺翻经法师,著有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他所作的反切,和切韵的反切不同。不但反切用字不同,语音系统也不尽相同。玄应既是长安的和尚,他的反切必能反映唐初首都长安的语音系统。这是汉语史的宝贵资料。另一方面,陆法言的切韵并不反映隋代的长安语音系统。否则,玄应一切经音义和陆法言切韵的差别不会那么大。陆法言自己声称,他的切韵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写成的,当然不是一时一地之音。我们把两书的反切加以对比,找出不同之点,就可考证出唐初的汉语语音系统。切韵  相似文献   

7.
天水放马滩秦简共见140多个通假字。以《说文解字》徐铉注反切音为准,取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所标声韵调,对其中56个未被常见工具书收录(或虽已收录,但放马滩秦简用例更早)的通假字进行了分析,为汉语史研究补充了大量新的语料,加深对"秦方音"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唐律音义》与宋初语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律音义》注音不多,除去重复,共有有效音注445条,其中直音99条,反切346条。将其与《广韵》、《集韵》逐条比对,即比较反切上下字,归纳出音注所反映的主要语音特征,从中可窥探北宋初年的某些语音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华严音义》声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严音义》是唐释慧苑对《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作的音义。通过对《华严音义》所有反切的考察,发现其声类系统与《切韵》声类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轻、重唇音分立,只有明、微两母互切二例;二、云母从匣母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声类;三、没有俟母字出现。  相似文献   

10.
《韵会定正》为明初孙吾与所作的韵书,此书久已亡佚,但在现存《永乐大典》和《洪武正韵笺》中保存了其一部分反切。这些反切反映出《韵会定正》韵类的12条特点,有些特点反映出通语韵母在明初的进一步变化,还有一些则透露出作者的方音。总体看来,该韵书的韵类系统与《古今韵会举要》相比已有很大发展,而与《洪武正韵》(八十韵本)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介绍了网络词汇中的一批特殊的“动物词汇群” ,并阐述了网络“动物词汇群”的构造特点、成因。探讨网络“动物词汇群”对网络词汇所涉及的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以及电脑语文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对它进行考释,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重庆话儿尾的文白音值和重庆话儿尾在语素“儿”的发展演变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即重庆话儿尾正处于“儿”从实语素到虚语素发展的承接阶段上  相似文献   

14.
吉林方言中满语词较多,包括地名、事物名、称谓以及常用口语词,以音译为主。当代社会,吉林方言满语词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或随客观事物的消失而消亡,或成为普通话词汇,或发生词义的变化。现存于吉林方言中的满语词仍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应当从语音形式、书写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汉语的一大方言,赣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赣语与客家话关系特殊,就方言一级来说赣语的标准很难确立。把赣方言看成是客赣语的一个次方言更有其合理性。加强区域研究突出区域特征是赣语语音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急就篇》颜师古注中有21条方言俗语研究材料,其中有13条方言材料,7个方言词见于前人著作或注疏,体现了颜师古方俗语研究中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搜采当时方俗语并重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四川人也不例外地拥有自己成系统的言语禁忌。这一言语习惯自汉代以来就已存在,发展至近代现代已非常丰富。地域、职业等因素导致了言语禁忌词之间有较大差别,然而在禁忌的种类、表达功能方面却又总是趋于一致。四川人的禁忌语体现了较多的风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等)等方面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8.
站话是黑龙江方言分区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汉语方言,其中的AB式形容词是站话中数量较多、颇有特点的一类词汇。本文对黑龙江站话中的AB式形容词在构成、搭配等方面,从共时平面的角度进行了描写和研究,并对其变换形式以及语法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河南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民俗、语言学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近年来,河南方言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对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正确认识河南方言并且借助各种形式凸显河南方言的魅力,才能有效保护河南方言。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学者们有关语言接触的探讨,在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研究的方法、接触的机制、与其他学派关系等方面;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研究中关注于接触与语言的变异、借词、语法渗透、语音干扰、翻译研究等方面;在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研究中主要涉及接触与汉语方言的特殊语言现象、方言系属、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交互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