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国人历来非常看重诺言,故成语中有一诺千金之说。楚人谚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唐代作者钱起在诗中写道;“且感于金诺,宁辞万里游。”著名诗人李白对此更是推崇备至,赞许有加:“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当今世界,“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豪言壮语也时有所闻。就是经济合同法中也有承诺的条款和内容。可见中华民族向来都把诺言摆在很重要的位置。真可谓人无信不立。诸如:“那个问题你就放心好了”,“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我后天就把钱汇过去”,“你下个月到厂里提货就是了”等等,都是一种承诺。所以当…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都包含有矛盾,是矛盾的统一体。常言说: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然而,人们分析事物时,常常侧重于一个方面,或因侧重于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另外,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往往容易偏执一端,格守思维的固定程式。这种习以为常的认识范围,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我们称之为“常道”;而突破习以为常的认识范围,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反常规、常情、常理而行之,从而起到出其不意、新人耳目的效果,我们称之为“反常”或“变道”。一般说来,人们都习惯于常规思维,惯于按照通常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行事。但是,如果有…  相似文献   

3.
笑汀 《老年人》2009,(7):40-40
在中国人的从政理念及行政评估标准中,“勤政”一直是一个基本座标。大凡具有政治家品质和兴亡责任感的帝王或官吏,都会以勤政自勉、自律及自许。如越王勾践、汉武帝、诸葛亮、唐太宗、赵匡胤、康熙等人。然而,就像许多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勤政”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行政效率及行政者个人而言,“勤政”并非绝对或最高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观察意为“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一个人要想自由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学会准确、全面、深刻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或现象,由此得出结论、做出判断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秘书作为一个整天与文章、领导和众多同事以及外部人员打交道的职业,尤其需要过硬的观察能力,否则就难以胜任秘书工作。  相似文献   

5.
发行量逾22万份的日本杂志,《FLASH)在“世界总统千金比美”单元中,列出全球14位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第一千金”,马英九“总统”长女马唯中夺下第四名,以清新气质获评“A-”,在亚洲评价最高。其他入榜的还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女儿、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的大千金古丽娜拉等。  相似文献   

6.
所谓审美,就是发现美,观察美。所谓美,通俗地讲,就是美好的事物。一般来说,美的事物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就是指符合人的利益,也就是一个“善”的问题。所谓合规律性,就是指适应了客观规律,也就是一个“真”的问题。“真”与“善”的统一就是美。我  相似文献   

7.
一诺千金,把残疾知青大哥接到家中照顾2019年5月28日清晨,一名40多岁的女子推着一个没有双腿、盘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河边散步,两人谈笑风生,路人纷纷向这对“父女”投去羡慕的目光。这名女子叫邵桃荣,老人其实与她毫无血缘关系,而是她家两代三人接力照顾了38年的“黄老伯”……  相似文献   

8.
主编寄语     
和几个年轻朋友讨论一个老话题,就是如何“观察社会”。聊来聊去归到一点:观察“社会”其实就是观察“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事物”和“社会”不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身边的事物”实际上就是“社会”。如果忽略了“身边的事物”这个“个别”,“一般”的“社会”还会有吗?宋儒所说的“理一分殊”,费孝通概括的“差序格局”,就从纵、横两个方向提供了观察社会的角度,值得好好琢磨。  相似文献   

9.
章剑和 《老年人》2008,(11):29-29
老爸是个时代老头.对任何新鲜事物都能接受。比如说,近年来网络上流传最广的一个词——晒.他的看法就很有见地。他跟我解释说:share(晒)是外来语,就是分享的意思。“晒客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晒心情、晒工资、晒幸福、晒照片、晒烦恼、晒寂寞等等,把各种人生经历在网上与他人分享。而这种分享只是获取知己或“同路人”的安慰与共鸣。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都认为“城管”一词是新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城管这类工作岗位,据《旧唐书》三卷说:“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这里说的“监市”,其特点和职业性质和今天的城管都非常相似,“践于衙”属于衙门管,但是比衙门的社会地位要低一些,他们的任务就是“理市治商”,其中还有较为详细的城市街道管理规定:离国家行政机构所在地或地方行政长官、达官贵人官邸的十丈之内不可以有人开店摆摊卖东西,在街上摆摊做生意,也必须是在沿街房子的半丈之内,而在执行这些规定的人就是“监市”。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问世间,“人”为何物?当我们登上高山之巅的时候,都喜欢极目远眺,去探寻那我们在平时所无缘得见、更没有机会加以接触抚摸的事物。这是因为,我们总以为那远不可及的新奇事物才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破解的谜团,反而对那些司空见惯的身边事物漠不关心,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爱情作为一种事物也在不停地运动、更新。但不论爱情如何运动,人们都不应该忘记“爱是承诺更是责任”。  相似文献   

13.
记不清在什么地方曾看到过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小学老师要求同学们就“发现”和“发明”这两个动词各造一个句子,以彰显它们之间在含义上的差异。有个机敏的小学生回答道:“我爸爸发现了我妈妈,我爸爸和我妈妈发明了我。”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引来了笑声,但仔细一想,它确实别出心裁地道出了这两个动词在含义上的差异:“发现”就是把原来已经存在着的事物对象化,“发明”就是把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创造出来。从这个有趣的故事联想到“做学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学问也就是像那个小学生一样“找差异”。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使…  相似文献   

14.
任小春  林俐  雷卿 《现代交际》2010,(10):50-51
夸张是把事物A的某一特点加以放大化、明显化,而把事物A说成是具有这种明显特点的事物B。这两事物具有部分一整体或在同一整体内部分一部分的关系。在认知语言学中,可以将夸张涉及的两事物之间的指代称为“映射”。本文运用徐盛桓的“内涵外延传承”说将这种现象看作是这两事物间的内涵和外延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城市》1989,(2)
“协调发展”应该是城市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做好城市领导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或者叫基本的领导方法。同志们都知道,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以及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位银行职员,工作较为清闲,所以在儿子教育上我非常愿意花工夫。儿子小阳今年8岁,小学二年级,调皮可爱,非常喜欢新鲜事物。2004年春天的时候,我在天涯论坛上发现这么一条帖子,讲的是几位年轻妈妈交流的育儿的经验。其中一位四川妈妈谈到她的孩子自从参加了“育子乐园”后整个人大变样,不仅爱劳动了,也愿意和陌生人接触了,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这么神奇?”联想到自己儿子也有上述惧外、懒惰的毛病,我立即对“育子乐园”起了兴趣。查询之后,我才知道这是分布在各地的网友妈妈形成的一个自发组织,她们每年都会选择一个“成员妈妈”所在…  相似文献   

17.
何为语篇?在论述语篇粘合方式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讨论。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有效最重要的工具。所谓人类交际就是发话者在某一环境中就有关题材向受话者传递信息和感情,而受话者则处于同一环境接受对方传来的信息和感情,并配以某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发话者。对于十分简单的题材而言,有时一个回合便可沟通双方。如果题材复杂了,则需要二个、三个或是更多的回合才能完成交际行为。即使是一个回合,有时也不是一句话所能完成得了的。也有不少人是通过录音或下文等途径将某一事物的信息和自己的感情间接地向受话者表达出来。录音也罢,下文也罢,也都往往不是单靠一句话就能够将事物讲个清楚的,而常常要采用一个或许多个句群才行。这种表明事物完整意义的若干回合或若干句群,有人分别称之为话语或篇章,也有人以话语或篇章统称之。胡壮麟教授认为:“话语和篇章在实际使用中具有地域的色彩”,并经过研究斟酌后倾向于在非特指的情况下以语篇统称二者。本人觉得这是一种对语篇研究具有积极作用的提法,故采用于下文。 经过上述推理,我们可以说语篇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与有关事物相对应的完整意义的语言片断。十分明显,它是实际交往中语言最基本的单位,只有它才能真正表达出有关事物的完整意义。语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在词义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反映是反义词的存在及其发展。 阿语和世界上各种语言一样,其反义词实质上就是处在共时共地有着反义联系的一对词。从逻辑角度来看,一对反义词的意义均下属于同一个上位概念的两个有着矛盾关系或对立关系的下位概念(概念为意义的基础)。如(“黑”)和(“白”)的意义就是“颜色”这个上位概念下属的两个有对立关系的下属概念。我们也可以说,和是下属于上座标词(“颜色”)的两个有着对立关系的下义词。词义关系有若干种,但其中联想性最强的要数词的反义。对此,人们在言语使用过程中均有深刻的感受。每当他们听到或说到(“长的”)时脑海中马上会联想到(“短的”),听到或说到(“强大”)时脑海中又马上会想到(“弱小”)。  相似文献   

19.
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和持续有序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大社会里,只是这个大社会又根据不同的特性细分为无数个小社会、小圈子。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圈子都是靠许多或隐形或显形的规律维系着,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会让彼此协调和释然。我们时时事事都在追求改变、追求创新。但在某些事物面前我们的种种改变、创新的努力总是显得那么苍白和无效,我们其实无法改变它的任何“皮毛”,因为那就是它的本性,我们无法改变事物与生俱来的本性。与其逆其道行之而痛苦,不如从合适的角度去看透并理解它的本性和发展规律。本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一段感情经历,不能说完全合理,但也不乏让人哑然失笑和恍然一悟的地方,我们就把它看作是一篇从经济学角度解释男女拍拖的调侃之文吧!  相似文献   

20.
一个社会学者对于周边事物的思考,并不一定总是“社会学的”;正如一个数学家、音乐家或哲学家,在思考涉及到夫妻关系或“男女平等”这一类问题时,通常使用的不是数字、音符或概念,而更自然地倾向于出自各自性别角色和性别利益的切肤之痛所带来的情绪。历史已经在两性之间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差异和深层心理差异,即使在最公正、客观的学界也不能例外。这就是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处处感受到的所谓“性别的力量”。 有关“男女平等”的得失,尽管同处在一个时代、一种社会条件下,男、女双方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因此,在讨论有关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公开自己的性别身分:女人——这已经先天地约定了在讨论性别问题时我的人格立场和可能有的局限——正视这种局限,是在理性上超越局限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