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进一步查清我国人口的总量、地区分布、基本结构和居住环境等变化情况,为制定长期人口控制目标及相应措施提供依据;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全面、准确的人口信息。根据这一目的,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与以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二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方案》的制定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三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更加注重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四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为我国人口科学研究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2.
广东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广东的人口发展必然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香港、澳门地区受到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明显。九十年代以来,广东省的人口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和态势。下面,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1995年10月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广东省年度抽样调查等所作的有关测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同志们: 《中国人口》丛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人口科学著作。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今天终于问世了。这是一件十分值得庆贺的大事。请允许我代表国家统计局,对丛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参加编写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人口》丛书这部巨著充分运用了我国1953年、1964年全国人口普查特别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取得的准确、丰富的资料和1982年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宝贵资料,以及有关部门大量的统计调查资料,全面系统地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型与中国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人口职业结构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动。本文试图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分析和阐释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与经济转型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深入了解人口职业变动的特点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5.
陈卫  张银锋  侯佳伟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5):26-30,45-48
本文采用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分析中国青少年人口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征,重点反映他们的数量、结构、分布、素质、生育、流迁等方面的演变与特征。然后,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期进行人口预测,分析未来青少年人口发展前景,归纳青少年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 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又组织了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称小普查)。两次调查的问卷上,都列入了有关死亡人口的项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信息处理室计算了全国及各省1981年生命表,发表在《人口研究》1987年1—4期。198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87年1%抽样调查结果,包括了1987年年中分年龄人口数和1987年上半年分年龄死亡人口数。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估计出1987年全国生命表。然后,将1981年和1987年生命表加以对比,分析出我国自1981年至1987年间人口死亡水平从死亡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人口迁移作为人口变动的三个重要过程之一,愈来愈被中国人口学界和社会各界所重视。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包括人口迁移的项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又被首  相似文献   

8.
梁宏 《南方人口》2010,25(2):7-12
一、背景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除西藏外,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皆高于109。这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结果(116.9)高3.6个百分点,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的结果(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高出9.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于1987年7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这是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一次规模最大、动员人力最多、收集信息最为丰富的人口抽样调查。调查的数据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人口学界了解中国人口的现状、年龄结构、经济构成以及人口素质;对于分析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各种结构的变化和特征;对于预测未来中国人口的发  相似文献   

10.
四川是我国多民族的省区之一。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是省情、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有关社会、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基本依据。本文拟以三次人口普查和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及户口管理部门经常性人口统计资料为依据,分析建国以来四川人口民族结构的变化,兼及有关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人口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并逐渐向老年型过渡。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64%,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8.59%,预计2000年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10%。在老年人口中,由于妇女期望寿命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的文化素质直接与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方法对第四次人口普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普及,中高等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文化构成上的性别差异也在缩小,但城乡间、地区间的差异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人口普查是搜集人口数据资料的重要方法。我国建国后已进行了三次全国性大规模人口普查,特别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采用现代的普查技术,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汇总,使我国人口普查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1983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国家统计局又制定了实施细则,规定每隔十年在逢“0”的年份里举行人口普查。1989年4月21日国务院正式决定在1990年7月1日举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我国人口普查史上的一  相似文献   

14.
1数据来源与评价80年代,中国分别于1982和1990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时在1987年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普查提供了详细的死亡数据,使我们能够对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使用从这三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但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们必须对从这些普查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基本上不经调整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研究(游允中,1984;蒋正华等,1984)。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5.
一、甘肃人口文化与生育的现状甘肃人口文化与生育,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反映得很清楚,文化程度低于全国,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差距很大。1.人口的文化素质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省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第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以来,广西妇女生育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和完善,广西妇女生育模式逐步向有计划的控制型转变。然而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从而使广西妇女生育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仅根据1982年广西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  相似文献   

17.
白银市人口与社会进步的动态相关分析白银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析郭绍虞(甘肃省白银市统计局白银7309001%人口抽样调查是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人口小普查。现根据1995年白银市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8.
人口死亡一直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口死亡的统计与分析对于促进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制订社会保障政策和卫生工作规划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就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的死亡资料,参考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死亡资料,对我国人口死亡年龄分布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全国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提供了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资料。以这批最新的人口资料,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资料相比较,可以看出五年来的变动趋势,并可从这个角度分析这种变动与经济结构,经济水平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未婚人口是指各年龄组中从未结过婚的人口,它不包括虽然没履行过结婚手续,但构成事实婚姻的人口。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00394万人,未婚人口为19012万,未婚率为28.57%。在我国现有的人口统计资料中,虽然有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的数据,但与婚姻情况进行交叉汇总的并不多。本文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就我国未婚人口的文化和职业状况做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