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将对三幅来自承德的唐卡进行研究。承德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距北京大约256公里。承德山青水秀,曾是清朝皇帝的避暑之地,此后清朝在这里建立了一些佛教寺院。1701年,康熙皇帝在一次出外野猎中发现此也风景如画;“河水从狭长的路带中间缓缓流过,四周山峦起伏”,于是决定在此地建一别墅,作为皇族贵戚夏季避暑之地。1703年别墅正式落成,从此这座华丽的建筑物以避暑山庄之名闻名于四方。承德位于北京和皇帝打猎之地——木兰之间,来  相似文献   

2.
清朝光绪年间,京城有个被皇帝御封为泥人常的民间艺人,他捏的泥人活灵活现,十分招人喜爱,以至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如今,在江城武汉也有一位泥人常在世,他就是有着江城八怪·泥人胡之称的胡作林。近日,笔  相似文献   

3.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理政的"圣地",也被称为清朝皇帝的"夏宫"。它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叙述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理政的“圣地”,也被称为清朝皇帝的“夏宫”。它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叙述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康熙年间的海外贸易徐凤媛康熙是清朝初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在其长达61年(1661-1722)的统治期间,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外抗沙皇俄国与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侵略,内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与措施,使明末清初濒于崩溃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中,康...  相似文献   

6.
论满族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满族史的开端 满族的历史从何时开始?直到现在,各种说法仍然是很混乱的。从清朝的前身后金,历有清二代,有关记载,史不绝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以下简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所载如下:“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  相似文献   

7.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清朝皇帝的夏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近年来,随着避暑山庄旅游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保护文物与旅游开发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一致发展,这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针对这一课题,以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实践为例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清朝皇帝的夏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近年来,随着避暑山庄旅游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保护文物与旅游开发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一致发展,这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针对这一课题,以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实践为例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尉欣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208-209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曾经帝王的行宫,在清代时期就受到历代皇帝的欢迎。每逢夏季,皇帝都会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承德避暑山庄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开工到竣工足足花了90年,历经了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由于引发联军侵华,咸丰帝曾经带着大臣们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清朝的衰败也导致了山庄的败落。现已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的5A级旅游景点。经历过历史洗礼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周围的寺庙已经成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群。  相似文献   

10.
以历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地方政教代表人物在其传记中对清朝皇帝有大量的描述。这些记载所呈现出的皇帝观念既有政治想象与政治意向,也饱含政治情感与政治认同,并以充分的历史事实表明:西藏地方与清中央王朝关系的基础并非是宗教意义上的供施关系,而是具备实质内涵的政治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