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元”和“配价成分”是句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经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元包括可用论元和必用论元,而配价成分则是句子不可或缺的成分。只有名词性成分能充当论元,而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子句都可以做配价成分。论元是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配价则可能是主语、宾语、补语或状语。论元是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的参与者,配价成分在句子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则包括施事、受事、经历者、受益者、工具、主题、目标和源头等。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学习中,中国学生会犯很多关于动词的错误,本文力图通过配价理论和语义角色来解释其中的部分错误.通过研究错误例句发现:中国学生在将汉语动词的用法迁移到英语动词上时,没有注意到两者可能存在的差别,即它们可能要求不同数目的配价,此外,即使它们所要求的配价数目相同,配价的语义角色也可能不同.因此,在讲授英语动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英语动词与汉语动词以上两种不同,以帮助其减少动词错误.  相似文献   

3.
论汉语句式配价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语法重视结构整体研究和句式整体研究的优良传统 ,为句式配价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用句式整体观来看待配价问题 ,就是一种句式配价观。认知功能语法在看待配价问题上采用的是句式配价观 ,这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和语言事实的证明 ,句式配价理论至此被正式提出来。句式配价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重视句式义对动词和配价成分的整体制约作用 ,重视句子的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参与配价。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上,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了生成语言学,另一个更新的由Lakoff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目前正在迅速崛起.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语法进行解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动词配价语法是认知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动词配价的性质可以促使学者们更多地关注认知语法理论.  相似文献   

5.
林艳 《北方论丛》2010,(2):71-75
双宾构式的句式语义特征为双宾构式都表示领属关系转移;双宾构式的整体意义要求三个强制性成分与动词同现;施动者对事件有较强的控制力。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的语义特征为[+转移]、[+双及物],说明生成整体论范式下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是一个小整体,与双宾构式之间是动态整合关系。而从意义和配价两方面对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进行讨论,则说明双宾动词不能等同于三价动词,并不是所有的三价动词都可以进入双宾构式,二价动词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双宾构式,无论三价动词还是二价动词,它们能够进入双宾构式的条件是要蕴含双宾构式的语义特征,动词和构式之间形成动态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配价语法理论 ,从动词配价的性质、动元的确定与验证等几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V-O式动词带宾语问题一直为语言学界所关注,如果以配价理论为基础,从语义、词化程度、语素特征及内部结构语义关系等角度考察二价V-O式动词的价位问题,那么找出影响其价位的各类因素及发展规律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8.
主要依据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对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杨润陆编的《现代汉语》、唐朝阔、王群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等6部高校教材中所收同义词的配价情况进行穷尽性研究,得出结论:两个或以上义位的本体和本体之间、本体和变体之间、变体和变体之间,均可构成同义义场。因此,我们研究同义义场,应该明确是此义位的哪个体与彼义位的哪个体构成同义义场。词性不同的各个词,不能构成同义义场,因为在语义领域,它们的主要语义特征不同。无论是哪一种同义义场,属于同一同义义场的各个义位的本体或变体,它们的配价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张瑞芳 《阴山学刊》2009,22(2):32-36
关于《易》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观点。从配价结构的角度出发,考察《易》中“用”、“悔”、“告”三个动词用法之演变轨迹,《易》的成书年代当在殷末周初。  相似文献   

10.
选取莱文在English Verb and Alternations一书中收录的切刻类动词为语料,运用成分理论讨论动词及其变式的语义关系。在此研究了切刻类动词进入相应变式的准入条件,讨论了在概念框架下切刻类动词和其变式的语义联系,并且指出莱文对动词分类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1.
英语情态动词的时态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好平  莫友元 《云梦学刊》2001,22(5):114-115
针对英语情态动词有无时态形式,这一语言学界存在着较大争议的问题,从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方面入手,借助语言学历时及共时的观点,提出并论证了情态动词在形与意都具有时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珊辉 《云梦学刊》2001,22(2):102-104
英语情态语法范畴进入了动词语法范畴的总体系.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是相互交错,自成体系.与其他动词相比,情态动词主要满足语用和语义的需要;其他动词满足语法的需要.所以,分相论述,探讨情态动词所凝结的语用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能够用来区分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标准,不外乎意义、形态、语法功能三种。事实上,依靠单一的标准是不可行的:意义标准主观性太强;形态标准则普遍性不够,而且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语法功能标准也无法自圆其说。只有意义标准和语法功能标准相结合才能把二者有效地区分。  相似文献   

15.
邱峰 《学术探索》2012,(12):138-142
《南齐书》中时间介词系统正处于高度繁荣期和剧烈变动期,其繁荣和变动均来自具备语义适宜性的动词争相成为典型介词的竞争,具备同类语义特征的动词因语义适宜程度不同,导致其向介词转化的速度和典型性的差异,这是促使介词系统不断调整和变化的直接动因。动词语法化的真正动因是人们对客观事件活动所包含的信息凸显度的不同,承载主要信息的动词因被凸显,得以保持动词特性;而承载次要信息的动词因被背景化,使得动词特性消失,语义抽象,并最终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受益结构标记"给"的形成过程,并且对比了语义相关的一组"受益"类动词,认为"受益"这一语义特征以及双宾语的句法结构对"给"发展成为格式标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言语行为动词重叠结构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有现象,迄今为止,人们对重叠结构有过一些讨论,但针对言语行为动词重叠现象的研究还很少见。从语体、语法结构、语义、认知等角度,审视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重叠结构并展开分析,以证实实际上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重叠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吴静 《云梦学刊》2009,30(6):145-147
语法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规律性:,通过对不同时期荚汉行走类动词向将来时发展的比较,发现英语中的“go”,汉语中的“行”和“将”等行走类动词中目的性很强的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具有向将来时发展的语义基础,是由其表示“行走”的本叉发展而来.并不是一种“假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隐性否定是指一种形式肯定但意义否定的否定形式,这种否定在使用时没有句法层面上的否定标记,而是通过间接或者暗示的手段表达否定含义.本研究基于Jespersen对隐性否定动词所采用的划分方式,从中文语料库中选取四组隐性否定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借助框架语义学相关理论,对它们在关键词激活环境下的框架转换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隐性否定的话语理解过程中,存在框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4个刺激条件(或诱发机制)引起的透视域的转变而引起的:语篇博弈效果;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事件表述的复杂性;隐性否定动词的语义内在矛盾性.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实际语言交际中,话语使用者需要对语篇整体性进行思考,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认知世界,以期实现语篇的正确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