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永乐七年天妃、南海神几乎同时受封,时正值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两者受封必定与郑和等出使海外有关。由于两者司辖地域不尽一样,历史发展脉络亦不尽相同,在郑和前两次下西洋中的作用不一,导致了其封号的不同。永乐两封号的出现与不同地域和阶层民众信仰不同有关,而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
否定主义最为核心的范畴当然是“否定”。它在否定主义中占据本体性的地位。否定主义哲学、美学、文艺学和批评学都是以否定为本体的。这里的“否定”只有同否定主义的目的指向———存在性———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存在性”是在对“生存性”的批判中得到确立的。“生存性”即动物性和类动物性。对于自然环境与生理本能的机械适应与认同,即动物性。而对于人自己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社会现实、文化现实与精神现实———的盲目肯定,即类动物性。所谓“否定”也就是对于人的动物性与类动物性的双重否定。对于动物性的否定,使人…  相似文献   

3.
杨玉圣 《学术界》2002,(4):130-145
有关王铭铭教授抄袭美国学者哈维兰《当代人类学》这一学术剽窃事件的讨论中 ,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即从一开始就有许多人为王铭铭喊冤叫屈 ,鸣不平。这种中国特色的滑稽剧半年多来从未消停过。武汉大学教授梅林亦复如是 ,而且其为王铭铭的辩护辞也最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宣称:中国没有"社会"。这是一种民粹主义观点。中国不但有社会,而且有世界上发育最完备、组织化程度最高的社会。最根本的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社会学。  相似文献   

5.
彭启福  叶美芳 《学术界》2005,(3):129-132
与文学中"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二分的状况不同,哲学理论与哲学批评是无法截然分离的.西方哲学中的批评已经成为沟通不同时期的哲学理论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的哲学理论的经纬线,离开了它,很难理解西方哲学的历史和逻辑进程,西方哲学史也必将因此而变得支离破碎."西方哲学批评史"即便能够创建,也只能作为一种专门史涵盖在西方哲学史当中,而不是独立于其外;"西方哲学批评史"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是不能与文学中"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的关系相比附的.  相似文献   

6.
钟鸣 《学术界》2013,(8):124-132,311
理解齐如山与梅兰芳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对梅兰芳的评价,也关系到对近代中国戏曲史、京剧文化史的认识与评价。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肯定齐、梅的合作关系,但围绕着《齐如山回忆录》和《舞台生活四十年》之间的差异,又存在着一些争议。因此,将两人关系还原到一定的历史语境下,尤其是戏曲文化转型的大格局下,对于我们理解其关系的实质与意义将有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古典经济学语境下形成的,马克思在其一生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中始终伴随着对李斯特经济学的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从李斯特经济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哲学营养,二者之间有着固有的内在联系.这就对传统的马哲史研究提出了新挑战,因为传统研究很少关注李斯特经济学,当然也就不会承认李斯特经济学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对于普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本文基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相同"和"人类语言都是属于‘分节的领域'"的共性的认识论,着重论述了"以语言为本位,而不是以文字为本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理及其对语言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对"文字本位"方法论的偏颇作了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学派的构成要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学术西化(主要是元话语的西化)的现状,认为不单是浙江学派的建立,即使是中国本土学派的建立现在都为时太早.本土化的突破口在于中层理论.中层理论的建构是浙江学派建立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张载死因新考--兼与刘荣庆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佳  高天智 《船山学刊》2005,(3):106-106
<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刊载刘荣庆先生<张载卒时、卒因辨>一文,对北宋理学家张载(1020-1077)的卒时、卒地,卒因作了一定程度的考辨.其间对张载卒时的考辨有理有据,实乃可信,然对其卒因的考辨却令笔者甚觉难从.  相似文献   

11.
郑州商城发现以来 ,经 5 0多年连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汤灭夏后定都郑 ,持异义者仍有之。但其许多论述忽略了商汤都郑的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 ,本文就此空白进行初步探讨后发现夏因洪水而立 ,因伊、洛竭而亡 ;商汤因伊、洛竭而兴 ,仲丁因“更立诸弟子 ,弟子或争相代立”而迁都 ,殷商因河竭而亡的历史循环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与亚洲国际贸易网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以前,15世纪初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是当时世界上最稳定、也最为繁盛的国际贸易网之一。它的形成,与郑和下西洋密不可分。郑和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道,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将"和番"与"取宝"结合在一起,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所到之地进行互惠互利贸易,也促使国际市场繁荣,推动商业贸易兴盛,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由此东西方商路大开。郑和下西洋后,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以及移民海外热潮兴起。一种以东方的航海模式、贸易模式和国际交往模式建构起来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直至西方殖民势力东来才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3.
郑国东迁,以今新郑为其新都,重要的原因在于新郑有作为都城的优越生态环境。而郑国东迁后的生态环境也经历了由早期的良好状况到后期的严重破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严峻后果又使郑国的统治者有所醒悟,并采取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这种转变是发人深省的,它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绩效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政府管理手段和工具,对促进政府转变行政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控制行政成本等有重要作用。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价是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都很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本刊特别选发了两篇文章,以期把有关地方政府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1405年7月11日,一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远洋船队在郑和率领下,从今天江苏省太仓县刘河镇(当时称刘家港)出发,出现在东海海面,开始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外交之旅,一路向南、向西航行,途经现在的越南、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直抵印度的卡利卡特。在随后的28年里,郑和统率舟师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今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印度等国的沿海地区,最远处到达现在的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海上力量盛极一时。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郑和的时代早已远去,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李贺诗歌之所以吸引和震撼一代又一代人,不仅因为其诗风的诡异奇谲,想象的丰富奇特,而且还因为他的诗歌里充满悖论性。这种悖论性是由于诗人生命的沉沦以及由此作出超越的挣扎而产生的,它既体现在时间意识和创作动机上,也体现在意境的营造、字法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17.
试论模糊性语言的生成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体。从主体、客体、语言世界三个方面分析模糊性语言形成的原因,并以具体的俄、英、汉语的语言材料为依据,分析模糊性语言的作用,对我们理解模糊性语言具用重要的作用,也使得我们游刃有余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明 《河北学刊》2005,25(1):167-175
追寻全球化的缘起,自古以来,人类交往的主要途径是陆路.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东汉甘英望洋兴叹,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定于西域,也即亚欧大陆,历时上千年不变.至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持续近三十年,形成了人类交往从陆向海发展的强劲态势,西洋凸显,中外交往从陆向海的转折发生;进而满刺加(马六甲)兴起,人类交往从陆向海的重大转折发生,遂使东西方文明汇聚中心从此脱离亚欧大陆,转移至海上,最终奠定了东西方文明汇合于海上的格局,预示了一个整体世界在海上形成.不仅如此,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还宣告了人类以人力与马匹为主交往阶段的衰落,和以科技含量占重要地位的交往新阶段的开始.郑和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既是古代传统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改变人类历史的航行.  相似文献   

19.
陈朝云 《中州学刊》2004,(6):117-121
商代的聚落体系是以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体系、横向纵向联系紧密的聚落群分布形式构成的.不同等级的聚落之间存在主从、隶属关系.商代聚落体系中的聚落共由三级管理中心和四级聚落所组成,它们组成的多级管理机构共同维系着商代社会的完整,并组成统一型的复杂社会.聚落群的形成显然是由于各中心聚落的建立并伴随大量人口的迁徙形成的,反映了商王朝对外势力扩张的趋势及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攫取.金字塔式等级体系垂直管理、横向集群分布的商代聚落体系的形成,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商代社会贡赋经济形态等社会因素决定的,二者构成双向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能源法》的理性及其法律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能源法》以能源安全与能源效率为目标值,决定了《能源法》必然以其路径依赖作为法律逻辑的出发点与归属。国家、政府、市场与技术因此成为《能源法》法律逻辑的基本范畴。《能源法》制度选择与安排将以能源安全与能源效率为轴心,在这四大基本范畴的框架内进行逻辑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