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夭夭”一词在《诗经》中出现过两次.《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毛传》:“夭夭,盛貌”;《郑笺》;“夭夭,以喻七子少长.”按照传统的解释,“夭夭,是“少壮、茂盛”义.可是,闻一多先生否定了这种一千多年来的传统说法,认为“夭夭”当是“屈曲”义.他考证说:《说文·夭部》:“夭,屈也.”《凯风》篇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谓棘受风吹而屈曲也.乐府古辞《长歌行》:“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语意全本诗风,“夭夭枝叶倾”者,正以枝叶倾申夭夭之义,倾与屈义相成也.《桃夭》  相似文献   

2.
"桃夭"一词来自《诗经.周南.桃夭》篇名,成词之初直到宋朝,其原型意义一直为"桃花繁盛美好的样子",而在元代到清代的典籍中"桃夭"一词的原型意义却演变为"女子嫁娶之事"。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意义流变是因为在人们反复体验中建立起来的"桃夭"一词的图式,通过隐喻机制,由原型意义发展出的边缘意义"女子嫁娶"逐渐转移到中心,取代了原来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经·周南·螽斯》主题辨龙建春《诗经·周南·螽斯》的主题,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三:韩诗认为是歌颂贵族子孙贤良(《韩诗外传》卷9),齐诗认为是歌颂贵族的子孙众多(《后汉书·苟爽传》),毛诗则认为后妃“若蠢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毛...  相似文献   

4.
《诗·周南·桃天》:“桃之夭夭,有(艹贲)其实。”《毛传》:“(艹贲),实貌。”段玉裁《诗经小学》云:“(艹贲)蒉,实之大也。《方言》‘坟,地大也。”《说文》‘颁,大头也。”《苕之华》《传》‘坟,大也。’《灵台》《传》‘贲,大鼓也。’《韩奕》《传》‘汾,大也。’合数字音义考之可见。”俞樾《群经平议》与段氏旨同,并进而挑明“贲与坟、(艹贲)字异而意同。”由此则“(艹贲)”之义训可明。近人于省吾先生从文字学角度证成“贲,古斑字,文章貌”,“有(艹贲)其实”即“有斑其实”,谓“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并谓《鱼藻》“有颁其  相似文献   

5.
周文王的政教,化行乎南国之说,始自毛诗诗序。诗序在解说《诗经·周南、召南》时说: “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汉广、汝坟》序,始言文王之化,《召南·甘棠、行露》以下序,始言召伯之教,文王之政。 “《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  相似文献   

6.
释“夭邪”     
<正>明代杨慎《升诗话·杂编》卷二:“夭邪。唐诗‘钱塘苏小小,人道最天邪’。又‘长安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邪’。夭音歪”。《辞海》亦收有“夭邪”一词,并引“长安女儿”两句话为证,把“天邪”释作“体态轻盈”。愚以为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 首先,古经传中无“歪”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玉篇》、宋陈彭年《广韵》皆不见“歪字”。《说文解字》中收有“(?)”字,许慎释为“物不正也”。《玉篇》、  相似文献   

7.
<正> 《诗经·周南》存诗十一篇,现在公认的看法,其地域北起黄河,“南到江汉合流即今武汉地带”包括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北部的地方。简言之,都认为“周南”中有江汉流域的涛,因为《汉广》中既有“江”字,又有“汉”字。全诗如下: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无邪”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和文字学的角度论证与考释了孔子“思无邪”的原意,认为“思无邪”之“思”为语辞,而“无邪”还是《诗·鲁颂·马冂口》的“无边”之义,“思无邪”应是指《诗经》内容广阔无边,包罗万象的意思。而把论《诗经》内容的丰富之意附会成孔子的论诗标准,实在是一种尊孔心态的扭曲与历史的误会  相似文献   

9.
《诗经·周南·苤苢》是一首小诗,也是名篇,许多选本都选了它。但对它的解释至今仍有纷歧,试作新解,共资探讨。 苤苢是什么,现在认识比较一致,各家都以为是中药中的车前草。但古代颇有不同说法,这些不同说法对近人仍有影响。①在古代典籍中,《诗·毛传》与《尔雅·释草》相同。《毛传》说:“苤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孔颖达《正义》说,《毛传》根据《释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民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注》上册注云:“苦秦,即‘苦于秦’,受秦统治之苦。”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注云:“苦秦,以秦为苦,即在秦的统治下深感痛苦。”这两种解释,均值得商榷。按“苦”的本义是一种野菜,味苦,也叫“荼”。如《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毛诗正义》云:“此荼也。”引申为味道苦。如《诗经·邶风·谷风》:  相似文献   

11.
略论《诗经》“AA·AA”式及其蜕变李云贵《诗经》中叠字十分丰富,较它书为多。这种叠字中有一种特殊的组合方式,即两对叠字并列放在一起,构成四字句,起着互相补充,共同描述的作用。为叙述方便,姑且称为“AA·AA”式。这种“AA·AA”式先秦其他典籍中不...  相似文献   

12.
训诂质疑     
<正> 一、薄言“薄言”在《诗经》里凡十九见,在汉魏晋六朝诗人的作品里也常常可以看得到。前人对这两个字有种种解释,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哪一种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周南·苤苢》:“采采苤苢,薄言采之”,毛传训“言”为“我”,释“言”  相似文献   

13.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未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态及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  相似文献   

14.
《诗·周南·关雎》“寤寐”之“寐”,安大简写作“ ”。此字形当分析为从“丬”,“帚”声,系“寝”字异体。“寝”古训“寐”。《诗经》早期版本作“寝”,因 “寝”、“寐”义同互训;加之秦朝焚书坑儒,典籍失传,至汉代,文献的流传靠口耳相授;且“寐”字有一种形体从“寝”,汉代学者可能误认为是“寐”了,于是“寤寝”就变成了“寤寐”。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不劳孔子“补缺”许廷桂刘操南先生在《孔子删〈诗〉初探》(《杭州大学学报》第17卷1期)中力主孔子曾对《诗经》“去其重”,作过重新编订的工作,并强调对《诗经》的缺失作了大量增补.该文在引进《史记·孔子世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后...  相似文献   

16.
“契阔”考释戴萤《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契阔”一词,众说纷纭:(一)勤苦也。这是毛传的解释。《正义》引王肃曰:“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生至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俱老。”(二)离合。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  相似文献   

17.
如果考虑到《诗经》编排是孔子手定的话,《诗经·周南》中的《桃夭》、《兔罝》两篇相连可能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大学》对《桃夭》的征引揭示了《桃夭》所蕴含的家国天下之义,而此含义在接下来的《兔罝》篇实有展开。解读《兔罝》经文及历代注疏,有助于我们理解华夏政治文明的教化特点。结合《周易·系辞传》及《旧约》的比较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在更加广阔的古典文明视野中发微《兔罝》篇的大义。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止”,毛传、郑笺以及孔疏都大致分作两类:一类是动词,如 1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又“止于棘”,“止于楚”,“止”都当留止讲,意思很清楚。另一类是当语辞用,如《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其中“止”字,毛郑孔都当作语辞讲。但是,《诗经》中的“止”除了动词和语气词两类,还可分出一类,即代词,当“之”  相似文献   

19.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20.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诗·周南·夫睢》结尾的两句。历来注家,承袭了“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毛诗·序》)的传统见解,把这两句诗说成是表示“夫妻间感情和谐”。与之相应,注家们也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关关睢鸠”是“雌雄和鸣”的传统解说。某些学者也曾敏锐地觉察,这种“感情和谐”说同《关睢》诗意并不合拍,从而提出“友乐,则预计初得时事也。”(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以这种想像中的美满婚姻说,来为“感情和谐说”修缺补漏。当今,学者们论起《关睢》,或者说,“君子”和“淑女”最后“结了婚”(高亨《诗经今注》);或者说,“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